•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唐慧云:“模范族裔”為何屢屢成為“替罪羊”

    原文源自工人日報,2021年9月6日

    唐慧云,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



    閱讀提示

    美國亞裔擁有“模范族裔”的美譽,但仍然遭遇種族的刻板印象,并不時成為社會危機爆發時的“替罪羊”。導致這一現象的根源在于美國社會存在的隱性種族主義。為維護自身權益,亞裔需從提高維權能力、擴大政治參與方式等方面努力。

    從2020年5月起,美國公共電視網(PBS)連續播放了5集名為《亞裔美國人》的紀錄片,展示了亞裔在美國150多年來的奮斗史和爭取自己合法權益的斗爭史。

    這是美國主流媒體首次制作專門針對亞裔的紀錄片,反映了美國主流社會對亞裔重視和關注度的提高。

    然而,美國亞裔在享有“模范族裔”美譽的同時,卻仍然遭遇種族的刻板印象,甚至成為社會危機爆發時的“替罪羊”。面對自身在美國社會的復雜處境,亞裔該如何提高社會地位、維護自身權益?

    種族的刻板印象

    亞裔是目前美國僅次于非裔、拉美裔的三大少數族裔之一,也是移民人口增長速度最快的族裔。因教育程度高、經濟地位高,亞裔擁有“模范族裔”的美譽。

    但是,亞裔仍然遭遇種族的刻板印象,如數學好,不夠幽默和有趣等。這一刻板印象限制了亞裔的職業選擇和發展,使亞裔在向文化、藝術領域發展時面臨更大阻力。

    當前,亞裔精英的職業選擇多集中在需要較高嚴謹精神和專業技術的領域。美國平等和就業機會委員會的報告顯示,亞裔美國人在專業技術領域的就業率為11.3%,技術、教育、醫療是主要的就業領域。相比之下,亞裔在文學、藝術領域就業則較少。

    以好萊塢為例,亞裔演員的演出機會遠少于白人演員,其角色也多局限于亞裔劇情的需要或者作為白人主角的朋友,而較少有擔任主角的機會。

    在美國排華嚴重的20世紀20年代,好萊塢甚至寧愿讓白人演員擔任亞裔角色,也不聘請亞裔演員。這一時期,作為好萊塢首位華裔女星的黃柳霜在電影中只能扮演毒婦、妓女、心機女等負面角色。黃柳霜一生共演繹了約50部電影,多數為負面的配角角色。

    隱性種族主義是根源

    隨著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美國亞裔還被污名化,成為社會危機的“替罪羊”,遭到各種語言侮辱、仇恨犯罪甚至是殺戮。

    美國仇恨和極端主義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2020年,美國16個容易犯罪的大型城市犯罪率下降了7%,但是針對亞裔的犯罪卻增加了150%。

    美國聯邦調查局近日發布的報告也顯示,2020年美國共發生了7759起仇恨犯罪,為2008年以來最多。其中,針對亞裔的犯罪數量從1930起增加到2755起。

    亞裔之所以遭遇種族刻板印象并容易成為社會危機的“替罪羊”,根源在于當前美國社會存在的隱性種族主義。

    美國的種族主義由來已久。20世紀六七十年代民權運動后,赤裸裸的種族歧視演變為隱性的種族主義。在這一背景下,美國各少數族裔均被貼上種族刻板印象的標簽。如非裔的種族刻板印象是體育成績好、非裔男子犯罪率高等。這導致白人警察對非裔男子的過度執法問題經常發生。

    此外,從美國歷史角度而言,每當非裔反抗白人的不公正對待時,白人往往就會將憤怒發泄到亞裔身上。如在20世紀90年代的洛杉磯騷亂中,韓裔社區遭遇了重大經濟損失。

    亞裔不該做“啞裔”

    面對歧視和不公,美國亞裔亟須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加強維權能力。具體而言,亞裔可以從拓寬職業選擇、提高維權意識和能力、實現政治參與多元化等方面努力。

    首先,當前亞裔在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領域就業仍是主流態勢,未來需進一步拓寬職業選擇的空間,打破種族刻板印象,提高其在美國社會的話語權。

    實際上,新生代亞裔在文學、藝術領域的影響力已經開始逐步上升。2018年,全部為亞裔演員參演的電影《摘星之旅》在好萊塢獲得巨大成功,標志著亞裔在好萊塢影響力的上升。

    其次,亞裔的維權意識和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

    2021年,針對美國社會的種族仇恨現象,美國亞裔展開了一場名為“停止仇恨亞裔”的維權運動。亞裔在美國多地舉行游行示威活動,最終促使民主黨議員推動聯邦國會通過了《無仇恨議案》。

    但是迄今為止,《無仇恨議案》尚未成為法律。與同樣是族裔維權運動的“黑人的命也是命”相比,“停止仇恨亞裔”運動在美國社會的影響也較小。

    第三,亞裔應積極實現精英政治參與方式的多元化。

    拜登政府中出現了一批亞裔高官,如哈里斯、徐若冰、戴琦、吳修銘、趙克露、劉云平等,分布在美國白宮、國防部、國會等部門。

    但相比其他族裔,亞裔的政治參與仍然以政府任命型為主,在競選型的政治參與方面卻較少。相比政府任命型官員,競選型的官員,如州長、市長、國會議員,在行政自主權和法律議程設置方面均有更大的主導權。競選型官員的缺乏讓亞裔在維權行動中容易陷入被動,同時缺乏主動塑造和維護族裔權益的優勢。

    由于政治參與率和維權意識不強,亞裔此前一直被視為“啞裔”。只有打破美國社會的種族刻板印象,提升與隱性種族主義斗爭的能力,亞裔才能發出強有力的聲音,避免淪為“替罪羊”。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