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睛
美國財政部日前公布,2021財年美國聯邦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GDP)預計達到13.4%,為1945年以來第二高水平。同時,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7月同比增長5.4%,創2008年以來最大漲幅。
政府“債臺高筑”,經濟瀕臨“過熱”,但在下定決心要將基建計劃付諸實施的美國總統拜登推動下,本月又有2項總額超萬億美元的法案在國會參議院通過。美政府不斷“撒錢”能否提振美國經濟?頗具保護主義色彩的拜登基建計劃能否順利付諸實施?
當地時間8月10日,美國國會參議院通過了總額約1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建設法案。次日,民主黨周一起草的拜登基礎設施的第二階段方案也獲參議院通過,其總額達到3.5萬億美元。
面對新冠疫情迅速惡化、通貨膨脹逐步走高等壓力,兩份法案在參院順利過關,是否昭示著斗爭激烈的美國民主、共和兩黨自此“休戰”?
黨爭激烈
美國基建法案嚴重“縮水”
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2021年將美國基礎設施平均級別定為“C-”,即“有重大缺陷的平庸水平”。美國外交關系協會發布報告顯示,美國各項基礎設施普遍落后于其他發達國家。
今年3月,美國總統拜登提出了一項總額為2.25萬億美元的基建計劃,但立即遭遇共和黨的反對。由于兩黨爭議巨大,民主黨不得不將計劃總額兩度縮減。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柯靜介紹,共和黨不認同民主黨基建計劃的投資規模與支出模式。共和黨最初設想的基建計劃規模應不超過6000億美元,拒絕民主黨開出的“天價賬單”,也不認同民主黨將未發放的疫情救濟金等用于支出基建計劃的設想。此外,兩黨就基礎設施的定義范圍也存在嚴重分歧。
經過近4個月的爭論與妥協,兩黨最終于7月底商定出一項被稱為“兩黨基建法案”的計劃,規模縮減至約1萬億美元。
柯靜認為,“兩黨基建法案”較原計劃大幅“縮水”,本質上反映出美國兩黨在治國理念上的分歧。與民主黨相比,共和黨更崇尚“自由市場”的低稅收模式,將民主黨使用國家財政支出解決社會問題的計劃視為“反市場”行為。這一重大理念分歧,造成美國聯邦政府多年來難為解決基建問題制定明確方案的現狀。
黨內分歧
“闖關”眾議院前景難料
《華盛頓郵報》報道稱,部分美國兩黨人士多年來致力于為美國搖搖欲墜的基建系統尋找來自國會的投資。參議院少數黨領袖、共和黨人麥康奈爾日前曾表示,支持民主黨的基建計劃是“做美國人迫切需要的事情”,并指出這“不會傷害到共和黨”。
但在基建計劃細節上的激烈爭辯,常使兩黨的這一共識“搖搖欲墜”。“兩黨基建法案”獲得參議院批準后,立即遭到了一些共和黨人的激烈批評。一些民主黨議員也認為這份“縮水”嚴重的法案并不符合他們的訴求。
8月9日,民主黨公開了由參議院預算委員會主席、民主黨人桑德斯起草的拜登基礎設施的第二階段方案,涉及醫保、養老、育兒、扶貧和氣候變化等更多領域,預算總額達3.5萬億美元。該方案于8月11日在參議院以50比49的微弱優勢通過,共和黨參議員全部投出反對或棄權票。
柯靜分析,由于第二階段方案中對富人和企業所得稅的增稅計劃,嚴重損害了共和黨在過去4年執政期間獲得的政治遺產,共和黨人不會對該法案投贊成票,民主黨必須保證在黨內“一票不失”。
而且,就“兩黨基建法案”和第二階段方案中哪一份需要優先通過,民主黨內溫和派和進步派人士日前出現明顯分歧。路透社報道,眾議院9名溫和派民主黨議員13日表示,他們不會在“兩黨基建法案”簽署成法前支持第二階段方案的預算決議。然而,眾議院議長、民主黨人佩洛西日前表示,若兩份法案的預算決議未被明確通過,她不會將“兩黨基建法案”提交議會表決。
柯靜指出,佩洛西等民主黨進步派人士對將兩份法案“捆綁”的強硬表態,或導致兩份法案在眾議院審議過程時前景難料。第二階段方案代表著桑德斯等民主黨進步派人士的利益,不會輕易放棄,但民主黨溫和派擔心,該法案可能在美國深陷疫情和經濟危機的當下造成美國債務違約。
柯靜認為,將“兩黨基建法案”大幅“縮水”造成民主黨內部分歧,也是共和黨主動實行的政治策略,令拜登陷入“騎虎難下”的境地。在黨內利益關系中尋找平衡點,將成為本屆政府未來一段時間內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
效果有限
法案落地或“水土不服”
拜登將基建計劃作為其競選總統的主要承諾之一。日前被參議院批準的兩份相關法案,被其視為在落實競選承諾上邁出了第一步。《紐約時報》報道,拜登在“兩黨基建法案”在參議院通過當日時即表示,美國經濟即將迎來“基礎建設”的10年。
柯靜介紹,在總額1萬億美元的“兩黨基建法案”中,新支出部分約占5500億美元。但共和黨自拜登就任總統以來便要求聯邦政府削減開支,使該部分支出在籌款時面臨困難。即便拜登政府最終成功使兩份法案立法,也可能在為項目撥款時出現“拆東墻補西墻”甚至“斷檔”可能性。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12日發布的調查還發現,“兩黨基建法案”可能在未來10年間給聯邦政府增加超過2560億美元的財政赤字。柯靜認為,財政赤字將成為共和黨攻擊拜登基建計劃的重要抓手之一。同時,若數額巨大的投資計劃在未來引發美國更為嚴重的通貨膨脹現象,將使企業和民眾對拜登政府失去信心。
拜登10日稱,“兩黨基建計劃”將“改變美國”,使美國經濟進入一個“長期繁榮”的10年。但柯靜認為,拜登的基建計劃本質上是一項保護主義色彩濃厚的產業政策。在該計劃推進過程中,聯邦政府需要大幅提升對本土產業的支持以提升國內就業率。但該模式產生的效果并非顯而易見。
“拜登政府打算用更多納稅人的錢來確保美國的制造業崗位不再流失,這一目標存在明顯的邏輯矛盾。”柯靜指出,以“自由市場”模式運行的美國經濟體制,在施行國內保護主義政策時有可能出現“水土不服”現象。政府采購價格更貴的“美國貨”來推動計劃實施,意味著基礎設施會變得更加昂貴,美國消費者也需要承擔商品和服務價格上漲的代價。采用這一理念運行的拜登基建計劃,未必會對美國產業的競爭力提升帶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