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暴發以來,人們都對疫苗寄以厚望,認為疫苗只要安全、有效就能實現對疫情的防控,實現經濟社會秩序的正常化。但越來越多跡象證明,疫苗帶來的“后疫情世界”表述并不準確,疫情可能持續數年乃至更久,并周期性地、區域性地暴發。這種前景世界各國都準備不足。面對疫情的反撲和持續變異,不能不有所準備。
一、疫苗疫情防控中作用不能高估
疫情普及確實能極大增強疫情防控的成效,以色列、美國等接種推進迅速國家,無論感染率和重癥率都顯著下降。然而最近一些跡象顯示,疫苗作用似乎不能高估。
第一,就科學層面,疫苗能否保護無癥狀感染者,以及免疫力能持續多久目前并不清晰。疫情暴發至今,無論荷蘭、挪威、美國等都出現動物甚至野生動物感染新冠病毒。這些動物深度融入人類社會,有理由相信,疫情是從人類向動物傳遞的。那么動物感染之后,是否再次向人類傳遞,目前并無確切證據。但針對動物感染情況,北歐一些國家卻采取預防性措施,譬如丹麥、西班牙都大規模捕殺水貂。這意味疫情的傳播鏈條可能比想象得復雜,變異也比人們想象要快得多。目前已出現阿爾法、貝塔、伽馬、德爾塔以及在秘魯發現的“拉姆達”等變種。世界衛生組織認為疫情繼續在不同區域暴發,未來還會出現更新的、更危險、更難控制的變種,且全球傳播可能性很大。雖然,輝瑞和莫德納等mRNA疫苗對“拉姆達”等變種仍然有效,但與原始病毒相比,疫苗產生的抗體數量減少了2到3倍,由此變種是否會朝著免疫逃逸方向演化尚不清晰。此外,同樣重要的是,大自然還存在其他傳染疾病或者病原體,新冠病毒與之會有怎樣的聯合反應,對人類社會將造成怎樣的沖擊更不明了。
資料圖片:美國輝瑞制藥有限公司與德國生物新技術公司聯合研發的新冠疫苗。(新華社發,德國生物新技術公司供圖)
第二,疫苗接種過程并不順利。疫苗是應對疫情的核心手段,然而目前疫苗的生產和分配都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雖然G20、APEC等會議上世界領導人一再承諾擴大疫苗共享和生產,但疫苗仍稱不上是國際公共產品。根據Our World in Data截止到7月17日的數據,目前接種二針比例,以色列60.4%、英國53.1%、加拿大49.2%、美國48.1%、德國45%、意大利43.5%,一針比例英國、以色列和意大利超過90%,加拿大70%,美國也達到55%。而發展中國家除了疫苗數量奇缺,也在于組織實施能力薄弱,拉美二針比例為16.5%(一針比例為38.3%),亞洲僅為9.6%(一針26.4%),12億非洲人疫苗接種率二針僅為1.3%(一針3.0%)。疫苗普及不足疫情必然反復跌宕遷延,醫療資源不足更導致死亡率的上升。前段時間印度病患累積,大量平民因為無法得到救助死去,焚燒尸體的濃煙籠罩著城市,呈現“末世”景象。現在東南亞地區累計確診病例已超越了拉丁美洲和印度,且緬甸、尼泊爾甚至印尼等國家都出現與印度類似場景。即使有較高的接種率和普及率的歐美國家,疫情近日也在抬頭,英國17日新增感染超過5萬例,美國日增超過4萬人7月19日更達到7.4萬人,死亡人數都較上周大幅增加,甚至接近群體免疫的以色列的感染人數也再度反彈。
二、疫情演化情景
接種率的不足使得疫情發展短期內不會受到疫苗的影響,著眼于未來中長期,疫情將最終呈現何種發展態勢全世界都在關心。主要有三種可能性。
第一種情景,疫情照舊甚至嚴重性加劇。隨著變種不斷增多,疫情完全可能突破僅僅由疫苗構筑的防線。最近,原本疫情控制較好、經濟社會秩序恢復較快的東亞社會反彈強烈,韓國、日本、我國臺灣地區的感染數字明顯上升,越南、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由變種病毒造成的感染日增數千乃至過萬,有人甚至指出已經形成“環中國疫情感染圈”。歐美疫情也在迅速反彈,歐洲杯毫無顧忌的歡樂、英國解除封城、法國德國的游行示威均說明歐洲公眾對封鎖極度厭倦,只能采取大規模接種疫苗的方式,將死亡率和重癥率控制在醫療治療可負荷的水平。顯而易見,假設疫情周期性區域性地暴發,且變種越來越多,疫苗因為變種、接種緩慢等原因效用始終難以最大程度的發揮,那么疫情對世界秩序沖擊將比任何預測都更要嚴重。所有國家也會在不斷在封鎖-放開中循環,顧此失彼、疲于應付、公眾也會疲憊不堪,社會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很容易釀成重大事變。
圖片說明:7月12日,醫務人員在印度尼西亞雅加達一處人口密集區的移動疫苗接種點為居民接種新冠疫苗。(新華社發 維里攝)
第二種情景,疫情徹底“流感化”。國際上一直有對疫情進行 “流感化”的社會話語構建,較早的新加坡、美國特朗普政府時期,巴西甚至歐盟都有接近 “流感”,“死亡率略大于流感”的論述。與此話語匹配,政府未作足夠預警、也未在防控閉環方面做出有力應對;公眾在個體自由價值觀主導下缺乏對政府指引基本配合,譬如減少外出、少集聚、配套口罩等等,后果是歐美的疫情始終得不到緩解。歐美疫苗普及后每天感染數字確實和去年相比有所下降,但解封后又在快速反彈。顯然,當下疫情不是流感,其死亡率、重癥率、傳播性幾乎是流感的幾十倍。如果疫苗能盡快普及、最大程度的發揮作用,感染新冠之后能有效治療疾病負擔也不算大,那么還是可以成為與流感類似的地區性、季節性疾病。當然,這也不代表人們可以就此樂觀——流感每年在全球依舊可以造成數十萬人死亡,因呼吸道疾病去世的65歲及以上人群,流感死亡數占三分之二。
第三種情景,疫情最終退化為“感冒”。不僅毒性、傳播率對人體的負面影響也要小于流感,無限接近感冒的狀態。一方面人類接受新冠疫情與人類社會的共存,另一方面將危害降低到最小甚至可以不用在意,這當然是最理想狀態。然而這并不容易,需要多重條件,除了疫苗、治療藥物等科學層面的努力,還必須確保世界各國的人口針對新冠病毒都有足夠的適應力并確保針對性的基本藥品,而這些都取決于最差國家的境遇。這需要多邊機制的協調和持久努力,目前聯合國安理會、世界銀行、歐盟等核心國際組織和G20等核心多邊決策機制對疫情的磋商、協調與問題的需要相比遠遠不夠,響應節奏似乎還跟不上病毒變異的速度,而這一過程可能持續數十年。
顯然,以上幾種情景最有可能的還是疫情照舊并隨著疫苗接種率的提高疫情會局部性、周期性地緩解。但大多數國家還是可能陷入到封鎖-解封的周期性的緊張中。如果監測能力不足,或是應對不夠充分,新冠肺炎依舊有在全球造成大流行的可能。這過程如果持續地出現變種,對世界秩序的沖擊很可能比想象的要大。南非、緬甸、黎巴嫩等近期跡象顯示,一旦疫情疊加國內其他重大事件,經濟惡化,很可能公眾信任關系徹底破裂、甚至政局動蕩,不排除個別國家的崩潰。
圖片說明:7月19日,一名戴口罩的女子從英國倫敦考文特花園的一處安全提示牌旁走過。(新華社發 雷伊·唐攝)
三、要防止疫苗決定論
疫情去年在我國武漢暴發時,人們不會意識到疫情會如此大流行也不會意識到中國會是世界防控最成功的的國家之一。這說明我們所熟悉的世界逐步離去,而真正相對穩定的世界還沒有建立起來。由此疫情既是世界秩序深層演化動力的反應也是決定未來世界面貌的重大因素之一。截止到當前,我國是保持很低的全社會感染率、很高的疫苗接種率、大量疫苗生產能力以及較好的制度響應能力的國家,與歐美、其他發展中國家形成鮮明對比。這些成績的取得主要不是依靠疫苗,而是政府正確決策和公眾積極配合。由此希冀單一依靠廣泛的疫苗接種,取得群體免疫,就能實現疫情防控,恢復經濟社會秩序的思路是不正確的。未來相當一段時間內,我們仍需要根據世界疫情尤其周邊國家疫情動態變化,做出動態調整。建議做到三點:第一,避免過早向國際開放,認為國內疫情接種率已接近群體免疫、為提升經濟競爭力應恢復與外界尤其歐美的互聯互通、降低流動成本尚無足夠依據,必須認清目前變種增多、毒性和傳播率也有所上升,開放可能帶來難以預計的后果。第二,避免過早解除防疫基礎設施,2020年我國建立比較完備的聯防聯控體系,并匹配相對完善的操作流程和防疫物資儲備,這套機制成效卓著,未來即使疫苗接種率超過76%,達到群體免疫水平,仍需根據情況有所保留,并根據情況動態響應。第三,要全力圍繞疫情進行科研研發,疫情防控不僅需要疫苗,更需要有針對性的藥物,無論流感還是感冒只有基本藥物有保障才會實現。從這個角度,應該當前疫情遠沒到結束時候,更不是討論 “后疫情”的正確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