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密集的中東外交活動在中國外交史上可謂空前,充分表明中國—中東國家關系達到歷史新高度。
20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的中東之行進入收尾。在4天的行程中,他訪問了敘利亞、埃及、阿爾及利亞三個阿拉伯國家,與阿盟秘書長等官員舉行會晤。這是繼今年3月王毅訪問中東六國后,不到4個月又一次到訪中東。
運籌“大周邊”外交
今年3月下旬,王毅7天之內訪問中東六國,創下中國外長一次訪問最多中東國家的紀錄。而在不到4個月后,王毅再次啟程前往中東。通過兩次出訪,今年中國高層外交已實現對中東主要國家的全覆蓋。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教授丁隆表示,疫情之下,如此密集的中東外交活動在中國外交史上可謂空前,充分表明中國—中東國家關系達到歷史新高度,標志著中東在中國外交中的排序顯著上升。
中國為何如此重視中東外交?
中國中東學會副會長、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余建華指出,第一,中東是發展中國家集中之地,而發展中國家是中國外交的基礎。第二,在冷戰后中國的外交實踐中,也明確把中東視為“中國周邊戰略的延伸和大周邊戰略的組成部分”加以看待和運籌。
余建華說,在中國倡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開創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進程中,更需要維護發展中國家利益,積極參與地區和國際熱點問題的解決,捍衛共同發展權利和國際公平正義。因此,中國對中東的投入和關注力度明顯加大。
另一方面,中東也是中國推進“一帶一路”的樞紐地區、橋梁地帶。要確保這一倡議走向高質量發展,中東是繞不開的。而倡議也有利于改善阿拉伯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幫助戰亂國家重建,清晰反映出中國以發展促和平的中東治理觀。
丁隆認為,中東外交關乎中國切身利益。中國能源進口約一半來自中東,未來這一比重還將上升。中東國家還是中國工業制成品和高科技產品的重要出口市場,對5G網絡、衛星、清潔能源等產品需求旺盛。
“中東許多國家都是中國的好朋友、好伙伴。在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方面,雙方堅定地相互支持;在反對霸權主義、反對以人權為名干涉內政方面,雙方有共同語言和共同利益。”丁隆說,“這對于倡導多極化,推動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具有重要意義。”
每一站皆有收獲
從成果來看,王毅此行也是收獲頗豐。
先看敘利亞之行。
在大馬士革,王毅闡述中方關于解決敘利亞問題的四點主張,尤其強調反對任何在敘實施政權更迭的企圖,堅定支持“敘人主導、敘人所有”原則。敘方則表示在涉臺、涉疆、涉港等問題上無條件支持中方,希望加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
余建華指出,此訪正值敘利亞問題處于新的關鍵階段。
一方面,10年前的中東變局,并未按照西方所想出現“民主化浪潮”,反而導致動蕩和失序。敘利亞也淪為中東三大戰場之一,至今仍有一部分地區被反對派和外部勢力控制。另一方面,敘利亞總統阿薩德5月高票贏得連任,就在與王毅會晤的同一天,他宣誓就任總統,開啟第四任期。不過,美國等西方國家反對阿薩德掌權,公然干涉敘內政。
在此背景下,中方奉行不同于西方國家的獨立外交政策,在敘問題上秉持公正立場,對敘利亞而言是一種極大的支持。敘方也樂見兩國制定框架性協議,為敘利亞戰后重建發揮積極作用。
再看埃及之行。
王毅表示,愿加強“一帶一路”倡議同埃“2030愿景”對接。他還明確表示,上海合作組織外長理事會已同意給予埃及對話伙伴國地位。埃及總統塞西提出,以兩國建交65周年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埃中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兩國外長還共同簽署了建立中埃政府間合作委員會協定,并出席中埃新冠疫苗合作生產項目實現100萬劑量產“云見證”儀式。
余建華指出,中非邦交始于1956年中埃建交,其標志著新中國與非洲國家外交關系的突破。半個多世紀以來,埃及作為中國在非洲最重要的戰略伙伴,在現代中非友好合作史上作用獨特而重大。
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埃友誼歷久彌堅。在中國共產黨迎來百年華誕之際,塞西獨具匠心地以視頻方式發來祝賀。此外,兩國抗疫合作成為一大亮點,為國際社會抗疫樹立了榜樣——埃及成為非洲第一個同中國合作生產新冠疫苗的國家,正在攜手開展惠及第三方(如巴勒斯坦等)的國際抗疫合作。這對于在中東、非洲等欠發達地區普及疫苗意義重大。
在埃及訪問期間,王毅還與阿盟秘書長蓋特會面,并發表聯合聲明。
丁隆認為,此番會晤有兩點值得關注。第一,王毅提出落實巴以問題“兩國方案”三點思路。第二,聯合聲明強調,應為2022年在沙特舉辦首屆中阿峰會做籌備。
丁隆說,“兩國方案”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可,是巴以問題的正確解決之道。但美國特朗普政府顛覆“兩國方案”基礎,使它遭受重大挫折。在此背景下,中方大力支持國際社會圍繞實現巴以“兩國方案”積極斡旋。無論是5月調解巴以沖突,還是上周舉辦巴以和平人士線上研討會,都彰顯中國始終秉持國際公理和道義,通過勸和促談推動巴勒斯坦問題和平解決。
至于中阿峰會,在丁隆看來,這是自2004年中阿合作論壇成立、舉行9屆部長級會議以來,中阿合作機制的再升級。
“阿拉伯國家宗教派別、政策主張各異,能夠以阿盟為代表,與一個大國建立集體合作和對話平臺,本身就很罕見。”丁隆說,“而中阿合作論壇不僅辦起來了,還在十幾個合作領域取得成果,對中阿關系的意義可想而知。如今中阿合作又迎來提質升級的重要契機。相信明年的首屆峰會能將各領域務實合作提升至新高度。”
最后,看阿爾及利亞之行。
王毅與阿方達成四點重要共識,包括盡快對接商簽中阿全面戰略合作五年規劃以及共建“一帶一路”實施方案,扎實推進阿爾及爾中心港等重大合作項目,等等。
丁隆和余建華指出,阿爾及利亞是領土面積第一、經濟總量第四的非洲大國,是中國特殊友好的合作伙伴。上世紀50年代,中國堅定支持阿民族獨立斗爭,是第一個承認阿臨時政府的非阿拉伯國家。上世紀70年代,是阿爾及利亞等廣大發展中國家把中國“抬”進了聯合國。而在今天,雙方在能源、基建、抗疫等領域的合作都十分緊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阿爾及利亞政局動蕩,如今雖然趨穩,但一系列經濟和民生問題仍有待解決,因此對華合作顯得十分重要。
中國不走美國老路
丁隆總結,王毅外長此行,表現出三個顯著特點。
一是中國高度關注中東安全問題。從首站放在敘利亞,到在埃及提出落實“兩國方案”的三點思路,都體現了中國對中東實現由亂到治的期盼,著力于中東沖突解決和安全機制構建。
二是中國高度關注中東發展問題。縱觀王毅訪問的三國,它們都面臨國家治理的嚴峻挑戰,或是轉型的重大考驗。這使得中國更有必要通過“一帶一路”、大型經貿合作項目,為中東國家重建或提高工業化水平貢獻力量,解決其發展瓶頸。
三是雙邊與多邊合作并重。訪問期間中方與三國簽署多份雙邊合作協議,王毅還與阿盟方面就共建中阿命運共同體和舉辦中阿峰會達成一致,表明中國是區域合作和多邊主義的強大推動者。
值得注意的是,王毅此訪也引發西方輿論的關注和猜測。其中一種說法認為,中國試圖趁美國撤離中東之機“填補美國留下的權力真空”。另有媒體猜測,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曾于5月訪問中東,被視為拜登拉攏地區國家開展大國競爭的標志。中國外長此訪是否有對沖美國影響力的考慮?
丁隆認為,上述說法顯然站不住腳。
第一,中國無意走其他大國在中東走過的老路,即劃定勢力范圍,通過軍事手段、招募代理人等方式卷入地區沖突。這些做法只會加劇地區動蕩。第二,中國不干涉中東國家內政,堅持中東的事由中東人民自己來辦。第三,中國在中東追求合作共贏。
“促發展是中國中東政策之綱,勸和促談是基本方法,這決定中國中東外交是建設性介入,于己于人都是有利的……這與西方在阿拉伯世界拉山頭、搞派系,制造分裂的做法完全不同。”丁隆說。
余建華指出,美國其實從來沒離開過中東,而中國其實一直都在中東。
余建華說,美國只是在中東搞“戰略收縮”和“離岸平衡”而已,對中東地區的“絕對掌控”大不如前,但它當下乃至未來很長時期仍將是中東事務的最大外部影響者。
至于中國,它與中東國家的關系源遠流長,現在則是強化了聯系。而中國介入中東地區的方式也與美國不同,概括地說就是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三“不”——在中東不找代理人,不搞勢力范圍,不謀求填補“真空”,而是應當推動大家一起加入“一帶一路”朋友圈,編織互利共贏的合作伙伴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