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吳其勝接受南方日報采訪談拜登訪歐

    以下文章來源于南方日報,2021年6月13日
    原標題:沒有“真金白銀” 難換盟友“回心轉意”
    吳其勝,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查看原鏈接


      

    6月9日,美國總統拜登啟程前往英國,開始他就任總統后的首次出訪。新華社發

        點睛

        點睛:“歐洲不會簡單地站在美國一邊。”正值美國總統拜登出訪歐洲,法國總統馬克龍作出如此表態。美媒指出,在目睹美國國會騷亂、拜登基建計劃“難產”后,歐洲國家領導人對想要重新“領導世界”的美國新政府顯然缺乏信心。拜登能否舍得對美國利益“割肉”,換取歐洲“回心轉意”,恢復破裂的跨大西洋伙伴關系?

        當地時間6月9日起,美國總統拜登展開就任以來的首次出訪,開啟為期8天的“歐洲行”,先后參加七國集團(G7)首腦峰會、北約峰會、美歐峰會和美俄領導人會晤。特朗普政府時期,美國與歐洲傳統盟友關系齟齬不斷,跨大西洋伙伴關系頻現裂痕。對于拜登政府提出的“美國回來了”和“西方回來了”的藍圖,歐洲國家是否“買賬”?

        加大“籌碼”博歡心

        拜登11日現身英國康沃爾郡,參加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G7首腦間的首場面對面會談。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指出,拜登試圖在“歐洲行”期間傳達重振多邊主義價值觀和“團結”盟友的信號,他在G7峰會中明顯加大了“賭注”——

        峰會首日,拜登承諾,在G7將向全球提供的超10億劑新冠疫苗中,美國將承擔一半數量。

        此前一周,G7財長通過了全球稅收改革方案,提出打擊跨國企業的避稅行為,此舉更是“劍指”美國數字巨頭,谷歌公司被法國反壟斷監管機構開出了2.68億美元的高額罰單。

        跨大西洋伙伴關系在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政府時期曾陷入長達4年的困境,G7峰會也頻現不和諧聲音。而拜登入主白宮以來,一直強調美國已經“回到了多邊主義談判桌”,試圖修復跨大西洋伙伴關系裂痕。對此,拜登給出的“解決方案”是通過塑造共同對抗他國的目標來證明西方民主制度的“價值”。

        不過,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中心副主任龍靜分析,美國在諸多全球議題上并不主動征求歐洲方面的意見。拜登上任后,依然將歐洲國家定義為美國政策的跟隨者,實際上仍秉持著“美國優先”原則。正是由于美國一貫表現出的“俯視”態度,歐洲國家近年來愈發強調戰略自主。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其勝認為,拜登意圖選擇將部分在國內推進阻力不大的議題作為修復跨大西洋伙伴關系的“籌碼”,但美歐之間就能源、農產品市場準入和數據隱私保護等問題仍有較多分歧點,短期內難以推進解決。歐洲方面同美方存在對話意愿,但主要持觀望態度,冷靜對待拜登政府給出的“承諾”。美國意圖與盟友重建信任,但“傷疤還沒有完全愈合”。

        歐洲越來越“不耐煩”

        對于拜登的種種“示好”,歐洲輿論反映平平。

        法新社指出,拜登入主白宮以來,歐洲感到“寬慰”的同時,也感到某種“不耐煩”。例如,拜登在沒有事先進行磋商就宣布從阿富汗撤軍,歐洲各國對此并不歡迎。

        《法蘭克福匯報》日前透露,根據歐盟理事會的最新內部文件顯示,在美歐峰會的公報草案中,美方直接駁回了歐方提出解決貿易爭端和氣候保護的內容,不愿給出取消鋼鋁關稅的具體時間表。這種態度讓歐盟感到非常“失望”。

        德國馬歇爾基金會高級研究員彼得·蔡斯撰文指出,歐洲視解決貿易爭端為邁出“最小一步”,但美國顯然在這個問題上也沒有準備好。美歐經濟關系或在今年的美歐峰會后進入短暫高潮后便下降到另一個低點,雙方需要重新審視大西洋伙伴關系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但在此次峰會中,這一目標不太可能達成。

        龍靜分析,雖然拜登表達出緩和關系的意愿,但歐洲更希望美方在經貿爭端、氣候保護等議題上拿出如何談判、如何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案,否則難以在恢復盟友互信的工作上取得實際進展。

        美歐之間存明顯“溫差”

        法國總統馬克龍在10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法國在印太戰略上的方針是不與任何人結盟,他希望為歐洲倡導的方針也同樣如此。

        出席G7峰會的德國總理默克爾11日表示,G7國家希望在應對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等方面與各國展開合作。她強調,在這些領域“如果撇開中國”則將永遠無法找到解決方案。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認為,拜登提出“美國回來了”和“西方回來了”,本質上是避免特朗普執政時期公開暴露的美歐矛盾進一步激化,并將無法解決的矛盾向同中俄對抗的目標轉移。不過,歐洲的態度同美國相比明顯存在“溫差”。

        崔洪建指出,歐洲希望通過解決具體問題修復和發展跨大西洋伙伴關系,而非僅僅依靠美國提出的一套“維護價值觀”的說辭來解決所有問題。歐洲更關注全球利益格局巨變,不會在美國提出方案后一味跟隨。

        “美歐關系回暖源于拜登上任后雙方共同的氣氛造勢,目前歐洲認為已經給了拜登足夠的耐心。”崔洪建指出,美國至今沒有拿出“真金白銀”恢復歐洲各國的信任。拜登“歐洲行”期間,如不能“以妥協換名譽”,通過部分犧牲美國利益來調整美歐“溫差”,換來的只能是歐洲方面的“虛與委蛇”;若拜登的承諾難讓歐洲滿意,更有可能讓歐洲回到戰略自主的軌道,重新思考美歐關系。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