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天,從匈牙利的貴腐酒,到保加利亞的玫瑰水,來自中東歐國家琳瑯滿目的商品集中亮相寧波國際會展中心。入夜后,不少寧波市民又在老外灘品嘗波黑的土豆煎餅配酸奶,匈牙利雞肉串等中東歐美食。
這幾天,寧波刮起了一股“中東歐風”。第二屆中國—中東歐國家博覽會6月8日在浙江省寧波市開幕,將持續至6月11日。本屆博覽會主要由中東歐展、國際消費品展以及進口商品常年展三個部分組成。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上海社會科學院維謝格拉德集團(V4)研究中心主任王健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本次中東歐博覽會是疫情之后,在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框架下,首次線下舉辦的大型活動,體現了中國對這一跨地區多邊合作平臺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
第二屆中國—中東歐國家博覽會 來源:主辦方提供
疫情下的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
因為疫情的關系,本應在2020年舉行的第二屆中國—中東歐國家博覽會推遲到了今年6月舉行。
在博覽會內設的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成果展中,一條高速公路的模型顯得尤為矚目。這是塞爾維亞E763高速公路,參與過這一項目的山東高速集團國際合作公司歐洲公司業務經理寧效會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是中國企業在歐洲建成通車的第一條高速公路。
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集團目前還在塞爾維亞進行著新的筑路項目,在疫情下雖然受到了一定影響,但工程沒有停工,他們調集國內優秀的管理團隊前往管理,依然按照施工的進度推進。
為了應對疫情的新形勢,在博覽會上,來自斯洛伐克、保加利亞、拉脫維亞等中東歐國家的外交使節紛紛變身“帶貨主播”,在國際會展中心內設的直播間為網上顧客推介本國特色商品。
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波蘭投資貿易局駐華代表處首席代表尤德良表示,這一博覽會是中東歐國家的一個盛宴,所以他們在第一屆博覽會時就非常支持這一活動。在本屆博覽會上,他們依然主打的是波蘭食品和化妝品,“希望用波蘭產品來說話,用產品來推介波蘭這個國家,來提高在中國老百姓心目中的聲譽”。
而王健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作為中國面向中東歐地區的唯一國家級機制性展會,博覽會發揮著持續擴大從中東歐國家進口商品的平臺作用。
2014年寧波首次舉辦中東歐特色產品展至今,寧波借助這一大平臺,積極發展與中東歐國家的貿易往來,已逐漸發展成為中東歐商品進入中國市場的橋頭堡和首選之地,2019年,產品展升格為國家級大型機制性的涉外展會。
而據寧波海關統計,今年1至4月,寧波市對中東歐國家的進出口額為119.6億元,同比增長48.8%。其中,出口92.7億元,同比增長27.9%;進口26.9億元,同比增長241.2%。精致而實用的中東歐商品,正不斷借道寧波,走向全國的大街小巷。
塞爾維亞E763高速公路模型 錢小巖攝
中國-中東歐貿易逆勢增長
在疫情肆虐、全球經濟遭受重創的背景下,2020年,中國-中東歐貿易逆勢增長,貿易額達1034.5億美元,增長8.4%;2020年,中歐班列全年開行1.24萬列,同比增長50%,首次突破“萬列”大關,波蘭、匈牙利、捷克、立陶宛、斯洛伐克等已成為中歐班列重要通道和目的地。
商務部部長助理任鴻斌5月12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是中歐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跨區域合作平臺。
任鴻斌介紹,2012年至2020年,中國與中東歐17國貿易年均增速8%,是中國與歐盟貿易增速的兩倍以上。特別在2020年,中國與中東歐17國貿易額首次突破千億美元。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取得長足進步還體現在投資合作日趨緊密、基礎設施項目穩步實施、互聯互通保持穩定。
目前中國同中東歐國家雙向投資規模已接近200億美元,涉及汽車零部件、化工、家電等多個領域。疫情之下,綠色低碳、醫藥健康、新能源等正成為新的投資熱點。
而根據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在6月7日發布的《中國—中東歐國家貿易投資發展報告(2012—2020)》,預計2025年中國與中東歐國家貿易額將達到1500億美元,今后5年中國有望自中東歐國家進口累計價值1700億美元以上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