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潘光接受上觀新聞采訪談美國從阿富汗撤軍

    以下文章來源于上觀新聞,2021年4月28日
    原標題:美國在阿富汗打了20年戰爭,為何還是一團糟?
    潘光,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



    隨著美國甩包袱走人,阿富汗民眾的利益將成為真正的犧牲品。


    經過將近20年殘酷而徒勞的戰爭,美軍及其北約兄弟們終于要從阿富汗回家了。美國總統拜登本月宣布,駐阿美軍和北約聯軍將于5月1日起開始撤離、9月11日前全部撤出。

    “我們實現了目標。”拜登說。但他沒有承認,20年過去了,美國及其盟國仍沒能征服阿富汗塔利班,也沒能建立起強有力的阿富汗政府和軍隊。美國人打背包離開之際,留給阿富汗人的是一個千瘡百孔、危機四伏的國家和幾乎看不到曙光的未來。

    為何延期4個月?

    “在如今被稱為阿富汗的地方曾出現過許多帝國,但在我們的現代記憶中留下的都是關于災難的敘事。”美國《華盛頓郵報》稱。

    作為人口約3500萬的中亞內陸國家,阿富汗可以說是“不毛之地”,物產貧乏,基礎設施落后,政府長年依靠外部援助。但在地緣政治上,阿富汗地處歐亞大陸心腹地帶,西接伊朗,北連中亞五國,東北部直通中國,南部背靠印度次大陸。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一直牽引大國的視線。

    19世紀至20世紀初,英國想利用阿富汗打通中亞地區的通道,但最終被迫承認阿富汗為獨立國家。1979年,蘇聯對阿富汗發起軍事行動,被解讀為旨在南下進駐印度洋咽喉要地,但10年后元氣大傷、班師回朝。2001年10月,美國開始重蹈覆轍。

    當時,小布什政府對阿富汗塔利班政府發動懲罰性戰爭,要求其交出“基地”組織頭目本·拉登。美軍在戰爭初期進展順利,但在隨后的十幾年里,它慢慢演變成美國最漫長的戰爭,一場有關鎮壓叛亂和國家重建的永無盡頭的演習。在此過程中,有2300多名美國軍人陣亡,數以萬計的阿富汗平民喪生。

    雖然特朗普政府與阿富汗塔利班去年2月簽署了協議,承諾美軍將在今年5月1日前撤出剩余的約2500名士兵,但拜登自上任起多次抱怨,美國“很難”如期全部撤軍。本月中旬,拜登宣布將撤軍期限從5月1日延長至9月11日。上周日,駐阿美軍司令米勒宣布,美軍已開始從阿富汗撤離,將基地移交阿富汗政府。

    外界不解,美國軍隊擅長動員,對任何稱職的指揮官來說,把2500名軍人從A點調往B點只是一項周末消遣,不是重大任務。為何不能按期完成撤軍任務?

    “我們應該感到意外嗎?不。”《菲律賓星報》網站稱,拜登只是在追隨幾位前任背信棄義的腳步。塔利班也不應該感到意外。

    中國中東學會高級顧問、上海社科院上合組織研究中心主任潘光指出,阿富汗位置重要,美國此前曾推出“大中亞計劃”,其核心就是讓阿富汗成為中亞、南亞和中東之間親美戰線的樞紐。如今,無論美國國內還是國際輿論,都希望戰事早點結束。美國已沒有最好的辦法挽救局面,只能接受打不贏的現實。但對拜登來說,5月1日時間太緊,另外他也不想給外界搭前任“順風車”的印象。“9·11”事件20周年紀念日具有象征意義,剛好是個節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袁征說,美國從奧巴馬時期就已經在規劃從阿富汗撤軍問題,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阿富汗戰爭跟越戰有本質區別,美軍的投入、損失和戰爭烈度都不是一個等量級。越戰陣亡約6萬人,美國行政部門早就知道打不贏了,還在不斷投入資源,引發國內反戰運動。過去20年里,美軍掌控了阿富汗局勢,如果美國人不愿繼續介入,一夜之間就能撤走。具體時間選擇,沒有太大實際意義。

    為何綿延20年?

    對于拜登上述決定,美國兩黨議員、專家學者以及媒體議論紛紛。

    支持者認為,拜登做出了正確選擇。美國已深陷阿富汗戰爭20年,公眾早已不支持這場戰爭。美軍撤出會給自己止損,雖然可能會對塔利班有利,但俄羅斯、伊朗、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其他國家會更積極地參與阿富汗事務。

    反對者認為,拜登魯莽撤出,將留下可怕的戰爭遺產:在敵人面前撤退、自行放棄領導力、違背對阿富汗民眾的承諾。“這是拜登總統任期內最令人擔憂的國家安全失誤。”美國《國會山報》網站稱,此舉使得塔利班有能力強行控制阿富汗大片地區,從而削弱阿富汗政府和公民的力量。

    拜登給出的回應是:美國需要調整方向,美國面臨新的挑戰。

    “這場戰爭深刻揭露美國國家安全決策的問題。”阿聯酋《國民報》網站稱,美國當初給塔利班當頭一棒,取得驚人成功,但很快放棄了這個可行目標,轉而采取堂吉訶德式的行動,試圖建立符合美國治理觀念的中央化統一政府。但這些主張與實際情況脫節。

    澳大利亞aspistrategist網站稱,美國在阿富汗的失敗源于三點原因。其一,2003年美國發動了讓人分心的伊拉克戰爭,浪費大量資源和自身合法性。其二,凍結阿富汗與周邊國家(印度和伊朗)的關系。與西方國家比,印度與阿富汗在地理、歷史、文化、商業和戰略利益方面緊密相連,在遏制塔利班、鏟除極端主義和加強國家機構能力建設上更有影響力。其三,強加錯誤的政治體制。在這個極度分裂、飽受戰爭摧殘的國家,通常只產生一個贏家的總統制會留下許多心懷不滿的輸家。相比之下,包含內在權力分享機制的議會民主制更為穩定。

    “過去20年的教訓仍在總結之中。”《華盛頓郵報》稱,拜登和未來的美國領導人可能需努力調整宏大戰略,在制定美軍目標時更謙遜、更深思熟慮。

    潘光說,塔利班在大城市打不過美國人,但占領了大片郊區山地,跟美國人打靈活機動的游擊戰。美國人戰線太長,兵力不夠,不得不拉北約入伙。一些小國為了拍美國馬屁都象征性地派兵介入。阿富汗的關鍵問題在于,其一政府軍戰斗力不強,其二軍閥割據、不同派別各占山頭。縱使美國干預20年,也無濟于事。

    袁征指出,美方在戰場上總體并沒有陷入被動,之所以遲遲沒能撤軍,主要原因在于阿富汗地形特殊,它難以消滅所有反政府力量(包括塔利班),它所扶植的阿富汗政權也很難單獨生存下來。它等了這么多年,就是希望阿富汗能訓練自己的軍隊和警察,自己維護治安。正因如此,美國國內一直有反對聲音:一些人認為打了這么多年仗,美國付出不少、卻沒占到太多便宜,不如把重心集中于更重要的事情;共和黨建制派則堅決反對把美軍全部撤出。如今,美國的絕對實力仍然是最強的,但相對來說在衰落。拜登承繼了特朗普的大國競爭的邏輯,這也成為它動員國內力量的政治需要。

    誰來接管國家?

    當美軍和北約盟國準備離開的時候,阿富汗將面對怎樣的未來?

    許多年長的阿富汗人開始回憶一段短暫的光輝時刻——沒有大國干預,沒有爆炸和搶劫,阿富汗人憑借自己的力量治理國家。

    更多阿富汗人對國家未來和平形勢表示擔憂。22歲的喀布爾大學生謝斯塔說,從她兩歲起,她的國家就被美國軍隊占領。盡管她很幸運地成長在相對優渥的環境中,但“對于失去生命的恐懼一直都在”。她擔心,塔利班會在美軍走后接管整個國家。

    過去20年里,美國并沒有履行對阿富汗的真正責任,沒有幫助阿富汗建立強有力的政府,也沒有解決恐怖主義和毒品走私等問題。迄今為止,塔利班仍控制著阿富汗約一半的國土。自去年9月起,阿政府、塔利班及其他派別已在多哈啟動和平談判。但因各方分歧巨大,和談陷入僵持狀態。

    有評論稱,隨著美國甩包袱走人,阿富汗民眾的利益將成為真正的犧牲品。一方面,阿富汗軍隊可能會崩潰;另一方面,塔利班不會切斷與“基地”等恐怖組織的聯系。阿富汗可能陷入更嚴重的內戰。

    不過,拜登在宣布撤軍時間時提到一句,美國今后不會在軍事上介入阿富汗,但會在外交和人道主義方面繼續開展工作。俄羅斯戰略文化基金會網站稱,美國不會完全撤離阿富汗,為維護美國在該地區的利益,美國會繼續保持軍事或情報存在。

    潘光說,美軍撤離后的阿富汗局勢,要從兩方面看待。其一,正規軍離開了,但還有私營軍事公司的武裝人員、私人保安部隊留下,美國在阿富汗周邊(伊拉克、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都有秘密軍事基地。有的裝備只要不到一個小時就能趕到阿富汗上空。換言之,美國仍保留另一種形式的軍事存在,隨時還能發揮作用。

    其二,無論伊拉克、還是利比亞,美國都是打完就走,把爛攤子留給別人。阿富汗有前車之鑒,當年蘇聯軍隊一走,塔利班就控制了幾乎整個國家。美軍撤走,阿富汗政權能否控制住局面,國際社會不放心。各方分歧集中在幾方面,一是軍事層面,國內很難實現停戰,塔利班目前退出了和談,要等外部力量撤走后再說;二是政體問題,塔利班希望建立酋長國,像阿聯酋一樣,阿富汗政府希望建立共和國。關于如何選舉、如何組成政府,各派仍爭論激烈。阿富汗婦女擔心塔利班重新掌權,可能對婦女權益造成打擊。

    外界期待,聯合國能在未來幾個月找到方法,讓阿富汗各方走到一起,達成停火協議并開啟分享權力的和平進程。

    “更遙遠的前景就是戰后重建。”潘光說,如果能通過“一帶一路”等項目發揮作用,讓塔利班也融入阿富汗經濟發展,戰爭的可能性就會減少。另外,上合組織或許可以適當發揮作用。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