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3月20日,上海國際戰略問題研究會和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上海市國際關系學會聯合舉辦“中國共產黨百年外交理論與實踐”中青年學者論壇。與會專家的發言由本公眾號整理、編輯并發布,以饗讀者。
民族復興視角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辨析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李開盛

在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的歷程中,民族復興一直是指導包括外交在內的各項事業的根本指南。自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開始在不同場合提出要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相關提法也在十九大報告中固定下來。但在學術研究中,筆者發現很少有人把“民族復興”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結合起來分析,“民族”與“人類”兩個主體間關系在學者潛意識里似乎仍然是作為一種對立而非共存關系而存在的,這反映出這兩個概念仍然需要上學理上的溝通,以便為實踐提供更好的指導。 首先必須意識到,“民族”是一件現代的“緊身衣”,包括中國在內的古代世界是沒有民族概念的。民族概念的重要特點就是明確區分自我與他者,本身包括了比較強烈的對立含義。但是,中國傳統強調的是由內及外、由己及人的天下觀,在自我與他者之間本無明確的分界。 從實踐中看,我國外交領域中所強調的民族復興最終所聚焦的也不是民族,而是一個國際體系。因為在國際關系的視角下,民族復興所對標的不只是漢唐盛世時的中國國力水平,還有當時的國際體系,即以儒家思想文化為基礎、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朝貢體系。當然,恢復一種等級制的朝貢體系既不應該也不可能,但從國際體系層面實現民族復興本是題中應有之義。而且,從多數國家特別是從發展中國家的角度看,當前國際體系確實存在諸多不如人意之處。復興的中國致力于在這方面做出貢獻并不奇怪,甚至應該值得歡迎,關鍵是在新時代新形勢下這種新的體系到底是何面貌。 中國共產黨的答案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正如習近平同志所強調的,“實現中國夢,必須堅持和平發展。我們將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僅致力于中國自身發展,也強調對世界的責任和貢獻;不僅造福中國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實現中國夢給世界帶來的是和平,不是動蕩;是機遇,不是威脅。”那么,民族復興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到底是一個什么關系?兩者如何協調、配合?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民族復興達到較充分程度階段的必然要求。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根本任務就是解決中國強大以后如何與世界的關系問題,包括利益關系、制度關系和文化關系的處理。自中國改革開放以后主動融入時但還不夠強大時,這些并不是問題,或即使有也不突出。但是,當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上最大貿易國,對外投資存量全球第二的時候,如何處理中國強大后的外部影響已成為突出問題。這時,如果中國不能主動提出有效方案,各種中國挑戰論、中國威脅論就會甚囂塵上。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傳統和合文化在新時代的必然體現。盡管在古代朝貢體系中中國與藩屬國之間也會有相互攻伐的行為,但長期下來的基本特征是,中國沒有利用宗主國地位擴張自己的領土,沒有強化自己對這些國家內政的控制,甚至沒有利用這一體系進行經濟上利用與剝削,反而在處理朝貢事宜方面強調“厚往薄來”。為什么?中國的世界觀確實是強調和平、合作的,文化上沒有西方基督教的那種擴張型普世主義情結,強調的是“禮聞來學、不聞往教”的相互交流與影響。這就決定了,當前中國信奉的馬克思主義也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搞制度、文化的擴張不是中國外交行為的特征。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消解中國發展過程中負面情緒的必需良藥。不能否認的是,由于近代以來以民族國家為體的現代國際體系的形成,特別是中國在一個西方主導下的弱肉強食的國際關系框架下長期遭受欺凌,達爾文主義一度在中國很流行。當前,美國出于自己的霸權私利,對中國進行戰略打壓,特別是在臺獨藏獨疆獨以及涉華主權爭端等問題上干涉內政、拉偏架,使得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難以消退。對此,西方與美國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從自己國家的前途計,民族主義不符合傳統中國要求,也無法指引未來中國的前進方向,中國必須有足夠的主動意識、行動去消解至少是管控民族主義,特別是對抗型、排外型、偏激型的民族主義。因此,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只是對外的主張,也應該體現為對內觀念的引導與塑造,以確保民族復興的驅動力永遠保持在正確的軌道上。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推動中國民族復興的持久保障。民族復興越到深層次,壓力就越大,與外部的矛盾與深層次沖突可能就更突出。在這種情況下,就必須進一步理順中國與世界的關系,而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中國對未來中國與世界關系的新構想。在傳統的國家間關系架構下,國家之間的關系難以擺脫零和博弈的邏輯,特別是新老大國之間的關系難以逃脫修昔底德陷阱。正基于如此,在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目標下,中國還提出了建構新型國際關系的主張,并且希望與美國等國家建立新型大國關系。如果不從根本上改變國家間關系本質,不建立起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正當的民族復興事業必然會面臨越來強大的西方打壓,甚至面臨夭折的危險。綜合來看,民族復興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不但不矛盾,反而是相互需要、相互矯治、相互促進的。如何把這兩個概念不但在理論上打通,而且在外交實踐中也緊密結合起來,是中國共產黨在外交實踐中已經開拓并有待繼續完成的宏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