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胡志勇:美日澳印“四邊機制”面臨多重挑戰

    以下文章來源于光明日報,2021年3月18日
    胡志勇,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



    3月12日,在美國積極倡議與主導下,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印度四國領導人舉行視頻會議,討論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和氣候變化等問題。此次會議是在美日澳印“四邊機制”下的首次領導人級別會議,同時也是拜登就任美國總統之后參加的首場多邊峰會,試圖在外交上釋放四國團結一致的政治信號,強化美國主導的地區安全結構,宣示四國共同應對其他大國的戰略認同。顯然,這將對印太地區地緣環境產生不利影響,加劇印太地區安全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

    為美國“印太戰略”服務

    美日澳印“四邊機制”最早由時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提出。特朗普執政時期,美國積極推行“印太戰略”,強化在印太地區的軍事部署,將四方安全對話升級為四國磋商機制,積極推動美國與日澳印等國的合作,以構筑全球反華包圍圈;煽動、挑唆并激化中國與其他國家的矛盾,蓄意挑釁中國在南海地區的主權與安全,全方位擠壓中國發展空間。美日澳印組成的“四邊機制”成為“印太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并服務于該戰略。

    拜登政府上臺后,繼續推進“印太戰略”,明確將戰略重點轉向印太地區,進一步提升“四邊機制”的地位,致力于將該機制作為印度洋-太平洋地區安排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四邊機制”被拜登政府激活和強化,從一個非正式和不定期的四方對話機制走向了最高領導人級別的峰會。根據會議聯合聲明,四國領導人擬在今年年底前舉行面對面的會晤,更深入推進“印太戰略”,使美國繼續主導印太地區事務,維護其在全球海域的主導地位。此次會議發表的聯合聲明針對性和攻擊性十分明確,符合美國新政府所強調的通過聯盟強化國際戰略競爭的意圖,會議召開的時機也反映出了美國的精心謀劃與戰略圖謀,體現了美國新一屆政府對印太地區的重視。

    聯合盟友和伙伴國共同抗衡中國,已成為美國新一屆政府對外政策的一大特征。“四邊機制”的首次領導人會議,本質上反映了美國竭力聯合印太地區盟友與伙伴國推進“印太戰略”的意圖,即把四國間合作擴大到印太地區,日澳印三國各自加強與東南亞國家的伙伴關系,強化與亞洲國家的外交關系,加強與太平洋島國合作,并使印度洋地區參與進來,與美國目前的“輻射式”聯盟體系等形成戰略上的互補,以抵消中國日益增長的影響力。

    涵蓋議題廣泛 各方利益雜處

    此次會議討論了四國在新興科技、稀土等戰略性產業領域的合作,顯現出很強的目的性和針對性。四國共同發起一項倡議,針對中國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自主研發的新冠疫苗,為從根本上抵消所謂中國“疫苗外交”,宣布向東南亞國家提供10億劑強生公司研發的新冠疫苗。疫苗將由美國和日本資助,由印度企業生產,由澳大利亞分發。此次會議借此拉攏印度,使印度成為最大的實際獲益者。

    四國領導人還強調共同維持在新興科技、信息技術、太空等領域的技術優勢,討論了在氣候變化、稀土、能源、芯片等關鍵領域的合作。會議將供應鏈安全作為重點議題,并確認了分散供應鏈的必要性,以降低對中國的依賴。四國將聯手重組稀土供應鏈,研發稀土精煉技術,在資金上支持中國以外國家的稀土產業,降低對中國稀土供應的依賴。

    “四邊機制”首次領導人會議討論的議題十分廣泛,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美國新政府將重新全面強化與盟友、伙伴國家的合作。但與此同時,美國實力的相對衰弱,缺乏足夠的凝聚力、誘惑力,討論議題過于寬泛造成的協調難度極大等明顯的因素,都使得各國難以簡單地選邊站隊。這是“四邊機制”需要解決的重大挑戰。

    盡管美國試圖在印太地區組建“小北約”,但四國在基本戰略意圖、發展優先事項、對華立場上都不盡相同,日澳印三國出于對華經貿和外交等關系的需要,不會完全與美國站到一起,難以形成有機整體。此外,印美之間的軍事合作有著互相利用的特性。美國積極拉攏印度,欲使其成為美國全球戰略中遏制新興大國的重要橋頭堡。而印度要的是利用美國印太戰略之需提高自己博弈的籌碼,同時向美國購買軍事技術和先進武器裝備,以提高自己的軍事能力。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