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為何選擇這一時刻打破“靜默期”發表演講?
本周四(3月11日),美國總統拜登將發表其上任以來首次黃金時段演講,紀念美國因新冠疫情采取“封鎖”措施一周年。
拜登上臺至今近50天未開新聞發布會、未發表國會演講,周四講話被外界視為他擔任總統之后第一場重磅講話。分析人士認為,拜登選擇這一時刻發表演講,意在呼吁美國團結,為抗疫注入信心和希望。但是由于前任政府抗疫不力,美國疫情積重難返,新政府的戰疫征途依然充滿艱險。
打破“靜默期”
白宮在周一預告了拜登的演講。發言人普薩基說,拜登總統屆時將提及美國民眾一年來付出的諸多犧牲,以及全美各社區和家庭所蒙受的重大損失。他期待著“強調美國人在戰勝病毒、推動國家恢復正常運行中發揮的作用。”
普薩基表示,拜登還將向在疫情期間死去的人們表達敬意,并告知全國民眾政府正在執行戰勝疫情的計劃。
“拜登周四的講話是其自就職日以來的首個重要講話。”福克斯新聞稱。
之所以被視為“首個重要講話”,在于拜登自1月20日上任至今,似乎將自身置于一段罕見的超長“靜默期”。迄今未召開正式新聞發布會——“今日俄羅斯”稱,從1月20日至3月8日已有47天未開記者會,時間之長創歷史紀錄,超過15位前任;迄今未安排發表國會演講的時間——新總統通常會在就職一個月后(最晚2月底前)在參眾兩院聯席會議上發表演說。特朗普2017年就職后在2月28日發表國會演講,已經被吐槽太晚。拜登預計將在現代史上的所有美國總統中墊底。
“拜登去哪兒了?”長時間“躲著”媒體已遭物議,被指回避公眾和媒體,與其當初承諾領導一個“透明的白宮”相背離。甚至還有聲音質疑拜登年老體衰,對開新聞發布會有心無力;而且總統時常口誤,不開發布會也是一種保護,可減少當眾出錯的幾率。
面對外界的猜測和質疑,白宮回應稱,總統已在非正式場合接受過記者采訪或提問,而且總統專注于抗疫事務,無暇旁顧。白宮承諾將在本月底之前舉行總統新聞發布會。
不過,沉默將在本周四打破。拜登要在黃金時段,在所有美國人面前發表一場重要演講。因為,3月11日這一天無法回避。
一年前的這一天,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當天在橢圓形辦公室向全美發表講話,頒布為期30天的美歐旅行禁令。此舉意味著美國開始采取“封鎖”措施。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李開盛指出,拜登希望通過這場演講傳遞幾個信息:一是表達對抗疫的重視。疫情和抗疫是拜登上臺后的核心關注點和施政重心,恢復美國經濟也與疫情走勢息息相關。拜登希望在這個時間點,以高規格的黃金時段講話的形式來表達對抗疫的重視。二是紀念數十萬在疫情中罹難的美國人,向死者表達哀悼之情;三是呼吁美國團結,特別是克服政治阻力,彌合兩黨分歧,凝聚力量共同抗疫。近期,1.9萬億美元救助計劃在參議院過堂時顯示出鮮明的黨派色彩,參議院共和黨人無一投贊成票,兩黨分裂之嚴重顯露無遺;四是對政府上任以來一個階段的抗疫政策做一番總結,并向美國民眾告知目前和未來的抗疫措施,提升戰勝疫情的信心。
關于這次演講的時機選擇,在《紐約時報》看來,不僅由于3月11日是一個重要節點,還與拜登的某種政治需要有關。拜登有意借這場講話宣示自己的一項重大政績——1.9萬億美元紓困計劃即將變成立法。
白宮方面稱,在周四講話中,拜登預計會提到1.9萬億美元的救助計劃。該計劃上周末已在參議院通過,眾議院預計將在周二、最遲周三上午表決,預計也會順利通過,然后于本周提交給拜登簽署成為法案,這將成為拜登上任之后取得的首個重大立法勝利。
留下重要教訓
按照白宮的說法,拜登將在演講中談到美國民眾一年來的“犧牲”,以及社區家庭蒙受的“損失”。
當美國去年1月21日發現首個新冠病例時,恐怕沒人會相信,一年之后的“犧牲”和“損失”會如此慘重:確診病例超2900萬,逾52萬人死亡;GDP去年萎縮3.5% ,創下74年來最大跌幅。當面對一座又一座黑色里程碑時,全世界一直在追問,為什么全球最發達的超級大國會淪為頭號疫情重災國?
復盤美國政府的疫情時間線,或許可以找到一些答案:1月初收到情報,預測到病毒將蔓延,但是一再忽視警告,怠于采取防控措施;直至3月中旬才出臺防疫指導。4月,疫情已在蔓延,卻急著“解封”復工,而且向外“甩鍋”;5月退出世衛組織;7月與頂級抗疫專家福奇等科學團隊鬧翻;8月要求多州在疫情未穩時復工復學;10月,特朗普本人感染新冠,卻還當著鏡頭脫口罩;11月大選時節,政府無視競選集會上違反防疫規定的行為……
在美國媒體看來,這是一場公衛危機治理的“美國式失敗”。原本是一場可以避免的災難,卻因為政府的抗疫不力、消極懈怠,最終釀成慘劇。
今年1月,拜登上臺后,以顛覆特朗普政策遺產的姿態拉開執政大幕。在抗疫這件頭等大事上,拜登顯示出“撥亂反正”的姿態。就職當天即簽署“百日口罩令”,規定人員在所有聯邦建筑內須戴口罩并保持社交距離。第二天便出臺抗疫國家戰略。拜登還簽署多項與抗疫相關的行政命令,包括疫苗接種、檢測、佩戴口罩等。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王義桅認為,相比特朗普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做派,拜登的防疫措施確實有所進步,也顯示出美國的自我糾偏和修復能力。但美國此次疫情危機暴露出很多深層次問題:白人精英階層的宗教信仰和生命觀導致其無視病毒的危害;三權分立、兩黨競爭的政治制度設計在危機語境下反而拖累抗疫;種族不平等、階層對立、貧富分化的傷疤在疫情中越發凸顯,相比富人、白人,更多窮人、黑人等所謂“低端人口”感染或死于新冠;資本主義的自私自利被充分暴露,一些有著白人至上的種族主義思想的富人壓根不想控制疫情,反而認為可借此減輕美國社會福利負擔。
李開盛指出,美國這場疫情災難留下兩個重要教訓,一是必須尊重科學,二是不要把病毒政治化,包括國內、國際兩個層面的政治化。特朗普政府在這兩方面都表現很差,最終釀成嚴重后果。若從科學化與去政治化兩個標準看,美國在拜登政府的領導下大部分或者說已逐步走向正軌,當然在政治化方面雖有所緩解,但仍未完全消除。
抗疫難松一口氣
隨著疫苗逐步接種、防疫措施就位,近期美國的疫情曲線確實在下行,至少新增和死亡病例呈下降態勢。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拜登政府可以松一口氣。
在當前美國的“戰疫圖”上,似乎形成多方角力的態勢:“高危”疫情、變異病毒、疫苗接種、多州解除口罩令……拜登政府的抗疫攻勢仿佛受到四面夾擊。
在美國衛生專家看來,疫情雖有所緩解,但是相關數據依然“高位”運行。美國疾控中心主任瓦倫斯基稱,美國目前的日增病例數繼續在6萬至7萬之間波動,而死亡人數則是每天2000人左右。
變異病毒的威脅也不容低估。美國衛生專家擔心,高傳染性的變異病毒可能會引起新一輪病例激增。“美國正處于變異病毒的‘颶風眼’。”明尼蘇達大學傳染病研究和政策中心主任邁克爾·T·奧斯特霍爾姆說,四周前,首先在英國被發現的新冠病毒變種的感染病例約占總病例的1%至4%,現已上升至30%至40%。
疫苗接種仍需加速推進。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援引美國疾控中心數據稱,大約90%的美國人尚未接種疫苗。這距離接種率達到70%以上才能達到“群體免疫”的目標還有很長一段路。
拜登最近表示,5月底前,將有足夠的疫苗供所有美國成年人接種。這比之前的目標提前了兩個月。但CNN稱,即便到5月底能生產出足夠的疫苗,但要讓這些疫苗投入使用還需要很長時間。
多州放松防疫侵蝕戰疫成果。日前,拜登與部分州爆發罵戰。起因是得克薩斯、密西西比等多州認為疫情趨緩,于是解除“口罩令”。拜登為此盛怒,斥為巨大錯誤,是“尼安德特人的思維”。
衛生專家警告,在新冠變異病毒肆虐之際,多州放松防疫措施將助推病例增長。
王義桅表示,拜登政府要真正實現抗疫目標仍存在風險:包括疫苗生產、分配效率和應對變異病毒的效果;唯利益至上的資本家會擾亂正常的抗疫規定;美國一旦重新“打開”后,輸入性病例會否又助推傳播病毒等。
李開盛也認為,美國抗疫前景仍面臨嚴峻考驗。一則疫情積重難返,拜登政府推出的防疫措施仍需較長時間才能見效。二則疫苗分發速度與接種范圍,以及能否更新迭代以應對病毒變異是決定疫情走向的關鍵。三則美國聯邦體制或將掣肘抗疫。目前,聯邦政府已采取明確政策,但部分州政府并未積極配合,反而自行其是。國內各級政府之間若不能協同配合,將對戰疫構成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