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或著重加強美日韓同盟、應對大國競爭,半島局勢或被放在次要地位,這將是一個重要的戰略走向。
規模縮水
韓國參謀長聯席會議7日發表聲明,勾勒出本場軍演的大致輪廓。首先,它是每年3月和8月舉行的“聯合指揮所演習”,假設在朝鮮襲擊韓國的情況下,演練美韓聯軍的作戰流程,屬防御性質。其次,它以計算機虛擬方式進行,不進行戶外野戰訓練,軍隊和裝備數量都將“最小化”。再者,它不評估未來韓軍的完全作戰能力。
與去年8月美韓夏季軍演相似,本場軍演底色鮮明:其一,在新冠疫情未消的情況下舉行;其二,參演規模大幅縮水;其三,以虛擬方式進行,不實施野外訓練。自2018年6月朝美領導人在新加坡舉行會面后,韓美同意終止“關鍵決斷”“禿鷲”和“乙支自由衛士”等三大軍演,代之以小規模演習。疫情暴發后,美韓軍演多以虛擬形式進行。首爾和華盛頓的鷹派人士對這種“飄在空中”的演習方式倍感擔憂,他們認為,缺少實地訓練會讓兩軍的同盟態勢難以維持。
上海社科院研究員劉鳴指出,首先,春季軍演如期舉行并不意外,美韓本來一年至少要進行七八次較大規模的軍演,這是它們保持軍隊聯合指揮能力和協同作戰能力的重要方式。對美方而言,它也是一張政治上的“牌”,可以借此保持在東亞和朝鮮半島的安全影響力,并保持對朝鮮的威懾。美韓軍演有個口號“今夜就戰”,所釋放的信號就是有能力隨時隨地投放兵力來對付朝鮮。其次,規模縮小、虛擬進行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主觀上不想過度刺激朝鮮,客觀上避免引發新的疫情。朝鮮一直反對美韓恢復大規模軍事演習。從2019年起,美韓沒有再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基本都維持在訓練性演習的水平。考慮到疫情態勢,也不可能出現從海外大規模調集美軍參演的情形。
復旦大學朝鮮韓國研究中心教授方秀玉認為,一場“縮水”后的演習,實屬預料之中。首先,它與近幾年的歷史線索一脈相承。美朝首腦2018年6月達成半島無核化和構建和平機制的協議,其后續動作就是2019年3月美韓達成協議,不再舉行大規模年度軍演。但雙方也沒說過終止軍演,因為這始終是韓美同盟的關鍵一環,代表著它們共同的安全觀念和共同防務能力。其次,它體現了美方對韓方意愿的尊重。文在寅政府在對朝政策方面一直態度積極,美方在做出安排時會考慮到美韓關系以及今后的亞太政策。再者,新冠疫情仍未結束。最后,拜登政府的對朝政策仍在摸索中,它不想一上臺就刺激朝鮮。
分歧仍存
讓韓方略感失望的是,本次演習將不評估韓軍的完全作戰能力。換言之,美方向韓方移交戰時作戰指揮權的進度又將推后。有評論稱,這體現了美韓這對軍事盟友在軍演目標上的分歧。
自上世紀50年代初以來,韓國軍隊指揮權長期由駐韓美軍掌握。“韓國一直希望實現國防自主,對此它與美國交涉已久。”方秀玉指出,盧武鉉政府時期,美方已把“和平時期作戰指揮權”還給韓國;但“戰時作戰指揮權”仍在美國手中。文在寅競選總統期間承諾,將在任期內收回戰時指揮權。
雙方此前商定,“戰權”移交分三階段實施。第一階段初步評估已于2019年完成。按計劃,應在2020年完成第二階段,即完全作戰能力的驗證。但受疫情影響,第二階段的驗證被推遲到了今年。一名韓軍人士稱,韓軍為盡早確定收回指揮權的時間,極力要求美軍在此次演習中照常實施評估。但由于美軍更著重于檢驗“今夜就戰”能力,加上參加評估工作的一些美軍尚未入境韓國,因此雙方暫定于今年8月舉行演習時一并評估。
劉鳴認為,美國顯然不想按期或者說按照文在寅政府的日程表,盡快把作戰指揮權移交給韓國。因為美國認為,把指揮權移交給韓國,可能會向朝鮮釋放“壓力緩解,可以進一步加強軍力”的錯誤信號。一旦指揮權掌握在韓軍手上,如果發生沖突,朝鮮控制局勢的能力會更強。因此,美國百般拖延。
“在美方看來,這個問題牽涉到美國在亞太的整體戰略和安全承諾,以及美軍指揮的系統性和連貫性。如果韓國的軍事指揮權剝離出去,可能會偏離其指揮體系,美國認為這對美韓來說都不利。”方秀玉說,去年以來的新冠疫情剛好給美國提供了拖延的理由。目前來看,美韓處境都比較矛盾。韓國想拿回自主權、文在寅政府想取得政績,但美國不配合;美國不想歸還,但又要顧及韓方的堅決。這是遲早要解決的問題,但必須具備各種條件后,韓國才可能徹底收回。
一絲安慰
讓韓方略感欣慰的是,經過一年多的拉鋸,美韓終于化解了駐軍費用分歧。韓國政府8日表示,韓國與美國已就簽署第11份《防衛費分擔特別協定》達成“原則性協議”,但未透露協議內容和防衛費分擔的具體金額。美國國務院也稱,雙方達成原則性協議,包括韓方在軍費分攤方面“有誠意的提升”。
美國多年來一直在韓國派駐軍隊,現有駐軍大約2.85萬人。韓美此前先后簽署10份軍費分攤協定,第10份協定于2019年12月31日到期,但雙方因在分攤額度上存在巨大分歧,致使第11份協定遲遲沒有達成。美方多次向韓方施壓,尋求提高韓方分攤比例,雙方不斷討價還價。
韓美代表5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啟動第9輪談判,原定持續兩天,后“加時”一天。這是美國新政府1月上臺以來,韓方首席談判代表鄭恩甫和美方首席談判代表唐娜·韋爾頓首次面對面磋商。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援引多個消息源報道,韓美可能就上調13%的分攤方案達成多年期協議,協議還可能包括韓方增加國防預算并采購特定軍火等內容。
據韓國發布的最新國防白皮書,駐韓美軍部署大約90架戰斗機、40架武裝直升機、50輛坦克和大約60個“愛國者”導彈發射裝置。
“美韓軍方一直維持著不錯的合作關系,軍費協議遲遲未簽,主要源于特朗普政府‘獅子大開口’。”劉鳴說,拜登上臺后說得很清楚,維持盟國利益和美國利益遠遠高于經濟角度的得失。如果雙方僵持,美國可能不得不撤出部分軍事人員,這將給美韓同盟關系帶來負面影響。
“從目前的措辭看,雙方達到了各自都能接受的平衡點,可能會在下周美國國務卿和國防部長訪韓時正式簽約。”方秀玉說,這一局面體現出拜登政府對盟友訴求的關照,不像特朗普那樣一味地向盟國伸手,不顧對方的原則和底線。這次達成協議可以說是一個新的起點,接下來拜登在加強與盟友關系方面可能有更多動作。
波瀾或不驚
就在最近幾天,拜登政府似乎開始在東北亞鋪開外交棋盤:國務卿和防長計劃訪問日韓;白宮可能于下月接待日本首相。拜登政府會就朝鮮問題采取何種策略,各方都在觀望。
朝鮮此前一向反對美韓這類軍演,認定它們是一種挑釁。悲觀派警告,軍演向朝鮮傳遞消極信號,很有可能會激怒朝鮮。樂觀派則認為,軍演雖然會造成半島局勢的再度升溫,但這種升溫會在一定限度內,因為誰都不想打破目前這種不戰不和的僵持局面。
兩位專家認為,從2018年開始,朝鮮半島進入一個相對緩和的穩定期。從朝鮮勞動黨“八大”的精神看,它把目前的工作重心放在國內經濟和疫情防控上。與此同時,朝鮮還在關注拜登政府的對朝政策評估,因此不太可能立刻在軍事上采取過多行動。
劉鳴指出,拜登政府會在半島無核化方面提出何種主張,值得關注。有觀點認為,拜登政府會維持現有態勢,制定緩慢的對話進程,但不會放松制裁;也有一種說法是,美國可能會把注意力放在加強美日韓同盟、應對大國競爭上,半島局勢會被放在次要地位,這將是一個重要的戰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