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新民網,2021年1月5日
李開盛,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新冠疫情影響的范圍深入到了幾乎每一個角落,世界政治會因此改變多少?可以主要從兩方面觀察:
民粹主義浪潮火上澆油
早在疫情暴發前,由于全球化經濟收益被精英階層壟斷,甚至發達國家中產階級都感覺自己成為“失敗者”,民粹主義潮流在美歐涌現,并成為推動特朗普這樣非傳統政治人物上臺的深層次原因。隨著疫情蔓延及其影響深化,民粹主義可能獲得更多動力。
一是抗疫失敗促使許多國家的政客尋求替罪羊。當然這些政治抹黑經不過科學檢驗,因此就必須訴諸民粹主義方式:重復添油加醋的謊言,煽動支持者的情緒,甚至采取政治宣示(如美國退出世衛組織)。
二是疫情可能引發持久的經濟衰退,加劇政治分裂和兩極分化,為民粹主義提供土壤。隨著疫情延續,越來越多國家、政黨及政客可能把疫情當作捍衛自己、攻擊對手的工具。
美國已在這方面做了危險的演示。特朗普在國內指責頂級衛生專家,在國外抹黑中國,雖然連任失敗,但獲得了7000多萬選民票支持,在美國大選歷史上僅次于這次勝選的拜登。拜登很可能不會再販賣民粹主義,但也沒有辦法把它從美國的政治倉庫中掃地出門。
圖說:拜登和特朗普。圖GJ
發展道路之爭再成主流
近年中美實力日益接近,雖然美國仍在所謂民主、人權問題上對中國指手畫腳,但再天真的中國人也都明白,美國口頭上喊著要人權,實際上想的還是權力,即致力于打壓中國崛起。
當疫情席卷所有國家時,一場國家治理能力的比賽在無形中展開。中國以較快的速度控制住疫情,并率先恢復經濟增長,本應得到世界的認可與稱贊。但美國皮猶中心調查顯示,西方國家對華負面看法不降反升。
是西方沒看到中國抗疫成果嗎?不是,恰恰是他們看到了社會主義制度與中國道路在應對危機時體現出更多優勢。他們不愿肯定中國的做法,甚至不愿相信中國疫情控制得如此之好。
對西方來說,疫情可能是一個提醒,提醒他們還有一種不同的政治制度與社會治理模式,在面臨重大危機時可能表現得更好。中國傳統是和而不同,中國政府強調不同制度和平共處,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但是,西方國家既期待西式民主一統天下,又無法相信另一種優勢文明竟然沒有一統天下的想法。因此,在中國以為世界應該擺脫冷戰思維、不再以意識形態劃線時,疫情卻可能促使西方重新在意識形態上敲起警鐘。
未來在于世界政治韌性
盡管疫情沖擊下的世界政治暗流涌動,但歷史并未進入拐點。民粹主義尚在國家筑就的體制高墻控制內,斷言中西方會進入意識形態對抗也為時過早。萌芽是否終成毒草,暗流是否終成惡潮,取決于如下因素:
一是疫情發展及其對各國政治、經濟影響的程度。如果各國經濟受到疫情持久拖累,國內國際政治生態必將發生更大變化,民粹主義與意識對抗也就更有可能。反之,如果疫情能夠逐步得到控制,國內國際政治的變化就只是局部、暫時的,不會成為持久的病癥。
二是各國政治制度及國際治理架構的效率與韌性。抗疫長期化后,各國政府很容易陷入“抗疫疲勞”,民眾也可能失去對政府的信任,這些都是助長民粹主義的因素。在國際層面,大國尤其是中美間的協調變得至關重要。未來的中美互動,決定的是整個世界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