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崔宏偉:拜登當選后的歐美關系將何去何從

    以下文章來源于文匯報,2020年11月27日

    崔宏偉,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


    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剛一宣布勝選,歐洲領導人便紛紛表示祝賀,期待與美新政府共同修復跨大西洋關系。可是,近日歐盟內部卻開始了“拜登當選總統,歐洲主權還有必要嗎”的爭論。那么,被美國總統特朗普“美國優先”喚醒了的歐洲主權建設能否繼續下去呢?


    德國期待繼續依靠美國軍事保護


    11月2日,德國防長卡倫鮑爾在接受美國“政客”新聞網采訪時表示,歐洲仍將不得不繼續依靠美國的軍事保護。


    對此,法國總統馬克龍16日表示,完全不同意卡倫鮑爾的看法,歐洲必須擁有自己的防御主權。17日,卡倫鮑爾回應馬克龍說,雖然她也認同幾十年內的歐洲自主策略,但如果沒有美國和北約的幫助,歐洲將無法保障自身的安全。德國防長為何如此表態呢?


    首先,急于修復德美關系。特朗普執政下的德美關系一直處于緊張狀態,美國在關稅、撤軍、“北溪-2”項目等領域輪番施壓。因而,德國人對拜登勝選多少表現出按捺不住的喜悅,認為拜登政府將在執政風格和政策上發生深刻變化。


    其次,德國擔心美國從阿富汗和中東持續撤軍將導致移民潮重卷歐洲。德國2021年大選即將開始,為應對疫情影響的財政支付轉移和難民問題都可能成為競選話題。


    更主要的是,德國對歐洲主權和“戰略自主”目標半信半疑,歷來對跨大西洋關系持“戰略模糊”立場,既支持構建歐洲自主的外交安全政策,又盡力維護與美國的安全同盟關系。


    法國希望美國不要削弱歐洲主權


    法國也歡迎拜登帶來一個和諧的跨大西洋關系。馬克龍表示歡迎美國回歸世界多邊秩序,也期望美國不要阻礙歐洲強化戰略自主建設。


    馬克龍擔心歐洲對拜登的過高期望會削弱歐洲主權。歐洲主權建設是馬克龍執政以來法國的歐洲戰略核心。2018年11月18日,馬克龍在柏林議會呼吁強化歐洲主權,提議法德聯手讓歐洲在全球扮演更強大和更有信心的角色。2020年2月,馬克龍在法國軍事學院講演時提出,面對未來可能在歐洲出現的常規甚至是核軍備競賽,歐洲應成為國防和可能的核領域中的自主角色。


    針對拜登勝選,法國外長勒德里昂指出,法國準備在與美國新任總統建立關系時捍衛歐洲主權,而且歐盟已經確認在安全、防務和戰略上的主權,無論美國總統是誰,法國和歐洲都應在達成數字稅協議、加強綠色轉型等重要議題上繼續努力。


    歐盟需要自主戰略思維

      

    歐盟一直積極支持歐洲“戰略自主”和歐洲主權建設。早在2018年9月,時任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在歐洲議會發表主題為“歐洲主權時刻”的咨文,提出歐洲必須成為國際關系中更具主權色彩的行動者。近日,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強調,歐盟需要自主的戰略思維,戰略自主不是奢侈更不是幻想。


    盡管歐洲主權概念模糊,但歐盟旨在利用其作為維護歐洲利益的實用手段。美國的治外法權往往對歐洲利益造成巨大損失,關乎歐盟天然氣供應安全和歐企投資利益的“北溪-2”項目受到美國制裁威脅,歐盟數字市場被美國科技巨頭壟斷。


    馬克龍積極倡導的歐洲主權建設得到了默克爾的呼應。但隨著默克爾明年卸任,德國新領導人如何認知歐洲主權的戰略涵義,對法國來說是一個不確定的問題,卡倫鮑爾的說法無疑是潑了一盆冷水。


    歐洲自主外交決策顯然是極其必要的。二戰后的歐洲一體化進程創造了歐洲的和平與穩定,并貢獻了區域共同治理的創新理念。然而,歐盟執著于“安全集團化”、戰略結盟等陳舊的思維方式并非維護自身安全利益和提高國際競爭力的上策,也與全球價值鏈、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等需求產生矛盾。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