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文匯報,2020年11月25日
崔榮偉,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今年年初,拜登曾在《外交政策》上發表題為《拯救特朗普之后的美國外交政策》一文,當中提出了未來上臺執政的基本政策框架。從其基本主張看,勢必要對特朗普政府推行的外交政策進行一系列“糾偏”,而防核擴散被視為美國準備與中國進行合作的主要議題之一。
防核擴散領域議題頗多,包括如何看待核武器在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中的地位、在核武器問題上如何處理與盟國的關系、是否恢復核試驗、如何防止核武器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其相關技術的擴散、如何看待包括高超音速武器在內的新技術對核武器的影響、如何處理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等國際組織的關系、如何對待防核擴散國際機制、如何處理與核武器相關的運載工具,以及如何對待可能或已經掌握核技術或核武器的相關國家,等等。
然而特朗普在執政期間對前述問題少有系統的論述或規劃,遑論建樹。倒是在一味強調“美國優先”的口號下,通過率性而為的決策方式,在推進防核擴散領域的國際合作上,造成了許多需要拜登政府付出巨大努力來收拾的“爛攤子”。
筆者認為,特朗普在過去近四年里對以下三個問題動作頻出、爭議最大、牽扯關系眾多同時影響也較廣,因而或將成為拜登政府首先“糾偏”的議題。
第一個是伊朗核問題。早在2015年,包括中美在內的6個國家與伊朗就其生產核材料、發展核武器行為達成了《聯合全面行動計劃》,這是國際社會長期團結一致努力的結果,具有很高的國際接受度。但特朗普上臺后不久就以“伊朗的諾言是謊言”為由單方面撕毀這一協議,由此引發了包括英法德中在內的國際社會的強烈不滿。特朗普政府執行極度敵視伊朗的政策,致使伊朗核問題久拖不決。
因此,筆者認為,拜登政府有可能重返《聯合全面行動計劃》,回到通過多邊主義方式處理伊朗核問題的軌道上來。
第二個是美俄關于《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續約談判問題。自《中導條約》于2019年失效后,《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成為美俄兩國間唯一的軍控條約,該條約將于2021年2月到期,但條約有效期可在兩國協商后至多延長5年。為討論延長《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相關問題,美俄代表今年6月開始舉行數輪對話談判,但未取得實質性進展。然而事實上,本來美國有充足的時間與俄羅斯來推進《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續約談判。但從2018年底開始,特朗普硬拉中國加入“美俄中三邊軍控談判”倡議,意在為其拒絕履行核裁軍特殊優先責任制造借口,為其謀求自我松綁,建立絕對軍事優勢尋找理由。此舉遭到了中俄兩國的一致拒絕。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耿爽就此問題多次強調,從擁有核武器的第一天起,中國就倡導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宣布在任何時候和任何情況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承諾無條件不對無核武器國家和無核武器區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中國是五核國中唯一作出這一承諾的國家。中國堅持自衛防御核戰略,始終將核力量維持在國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平,過去沒有、今后也不會與任何國家進行核軍備競賽。另一方面,特朗普在過去近四年時間里多次試圖發展美俄親近關系而未能得逞。
終于,在2019年8月和2020年11月,美國分別正式退出《中導條約》和《開放天空條約》,從而對國際軍控體系造成了幾近毀滅性的打擊。
第三個是朝核問題。特朗普在任內對朝鮮采取了“冷熱兩重天”、反差巨大的做法:前期對朝“極限施壓”,后半期卻突然轉變調門,訴諸于與朝鮮領導人的個人交往關系,試圖來安撫對方。在對朝鮮試射導彈表現出“寬容”姿態的同時,又調動創紀錄規模的軍事力量,向朝鮮“亮肌肉”。諷刺的是,無論是何種做法,特朗普最終都收效甚微。
在此背景下,拜登政府如在上述三個問題上尋求推進國際合作,面臨著一定的挑戰。
第一個挑戰來自于特朗普本人。對于總統大選結果,特朗普在拒不承認的同時,也在采取相關措施以壓實既有政策成果,為拜登后續進行的政策“糾偏”制造困難。
11月18日,他宣布對伊進行追加制裁。國務卿蓬佩奧同一天宣稱,美對伊“極限施壓”政策仍在繼續,未來數周或數月還會有更多制裁。在對俄續約談判問題上,美國在11月22日“如期”退出《開放天空條約》。與此同時,特朗普政府官員宣布將對兩架執行偵察任務的飛機以較低的價格處理,并將此定性為“過度防衛產品”。這也就意味著,拜登上臺后不僅面臨是否重返條約的“軟件”挑戰,還將面對缺乏執行條約任務的相關硬件上的挑戰。
第二個挑戰來自于業已變化的具體國際形勢,它決定了拜登政府很難采取簡單的“重返”辦法來對待相關國際機制。
在伊朗,面對特朗普政府推行的種種制裁措施、對其高級軍事指揮官的暗殺,及揚言要進行新一輪導彈襲擊等行為,伊朗以大幅增加低濃縮鈾儲量來回應。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11月11日發布得到報告,截至11月2日,伊朗的低濃縮鈾儲量已達2442.9千克,超過伊核協議規定的202.8千克上限的12倍多。
對于朝核問題,“特朗普式”的兩國領導人外交被證明并無多大成效,兩國間的敵對情緒依舊十分濃厚。
在《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續約談判上,圍繞是否重返核查機制的議題,勢必又會進行一輪艱難的談判博弈,而雙方在發展相關高新技術武器方面的分歧依然無法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