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取得今天的國際地位和科技成就的過程,本就是一個與各種阻力不斷博弈直至最終勝出的過程。印澳籌建關鍵科技領域的伙伴關系,只是中國科技強國道路上的又一道必勝考題。
時隔13年,澳大利亞接受印度的邀請,決定重返美日印三國將在11月聯合舉行的“馬拉巴爾”海上軍事演習。劍指何方,不言自明。
與此同時,在兩國近期高調“互相示好“的背景下,一些所謂中立的智庫也“不甘寂寞”了。近期,印度的觀察者研究基金會(ORF)與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共同發布了一份研究報告《關鍵技術與印太:新的印澳伙伴關系》,“建議”印澳通過合作掌控關鍵技術主導權,組建關鍵技術聯盟應對中國崛起。
只不過,要像這份報告所提那樣與中國脫鉤,印澳真的能做到嗎?
兩國最近一邊“點火”又一邊“滅火”的糾結,已經說明了一切。
2015年,美日印三國在馬拉巴爾進行軍事演習。
制衡中國
這份由五名印度和澳大利亞智庫研究人員合作撰寫的研究報告乍一看“有模有樣”,從合作內容到合作路徑,都一一指明。
比如,報告“建議”印澳雙方圍繞5G技術、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空間技術、重要礦產和稀土等五個重點領域開展合作:
1、設立印太技術基金,推動區域內的科研攻關和企業合作。可先由印澳兩國政府各投7500萬美元,逐步把日本、韓國以及其他東南亞國家拉進來。
2、由澳大利亞政府設立獎學金項目,幫助印太國家培養科技人才;2021年首先從吸收印度研修生和智庫專家開始。
3、從2021年開始密切印澳兩國科技部門、決策部門、政府研究機構、研發機構的雙向交流與合作。
4、通過加強兩國在國際組織中的協調合作,提升兩國在技術標準制定上的話語權。
5、依托美日澳印“四方聯盟”開展技術合作,推動“四方聯盟+”模式,逐步形成印太區域技術聯盟。
從雙邊合作到印太區域技術聯盟——野心真不小。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成至對深海區表示,這個報告其實表達了兩層意思:
第一, 不相信中國會以同印澳兩國實現雙贏的方式崛起,但同時對單純依靠美國維護印太區域秩序缺乏信心。
第二, 認為印澳兩國有能力抗衡中國。報告認為,中國目前在5G、人工智能等領域都處于不同程度的領先地位,也掌握著一些發展關鍵技術所需的原料加工能力。如果印、澳兩國開展合作、整合彼此的資源,可以在這些關鍵技術上縮小與中國的差距,并能幫助其他印太國家與中國的所謂“技術脅迫”相抗。
這樣的“學術邏輯”是如何產生的呢?
以其中這個既不“獨立”又不“研究”的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為例,就不難明白了。它不“獨立”,是因為長期接受美國國防、外交機構和軍火商資助,反華意識形態色彩非常濃厚,熱衷于炮制和炒作各種反華謊言。說它不“研究”,是因為它炮制的很多“涉華報告”缺乏事實依據,毫無學術價值,完全違背學術研究應有的職業道德操守。該研究所的報告,其觀點和線索要么來自美國反動非政府組織,要么使用無從證實和溯源的所謂“目擊證據”。
相比之下,與這樣智庫合作撰寫報告的印度學者,可就意味深長了……
各有盤算
這份報告發布于中國同印度、澳大利亞關系起伏的背景下,為今后兩國在關鍵技術領域合作勾畫了具體的路徑,較大程度地反映了兩國未來科技合作的走向。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只是一份所謂智庫的“政策建議”,依然體現了眼下印澳兩國國內在涉華議題上的冰山一角。
王成至指出,印澳兩國雖然都是中國的重要貿易伙伴,但是出于不同的原因,又都顧慮中國的崛起。
作為中國的近鄰,印度與中國一直存在領土爭端,對中國影響力也充滿焦慮。在近幾年特朗普政府不斷拉攏印度搭建圍堵中國的“四方聯盟”的背景下,莫迪政府無意讓“不結盟”政策捆住手腳而坐失實現大國夢的良機。一方面,莫迪政府通過靠攏美國的高調姿態,謀求在邊界爭端中壓中國退讓,一方面又以敢于在邊界問題上挑釁中國的姿態,博取美國和西方世界的青眼,以至對其開放資源、助其成為繼中國之后新的全球制造業中心。
印度總理莫迪(左)和美國總統特朗普。
與印度相比,澳大利亞作為美國的長期盟友,受同盟體系的制約,在對華政策上的折沖空間更小。除此以外,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隔閡,也導致澳政府在對經濟利益和安全利益的權衡中,選擇疏中親美。
基于各自的考慮,印澳兩國的當權者都謀求在經濟和技術領域減少對中國的依賴,譬如都將中國企業華為和中信踢出其5G建設規劃。印澳兩國都希望喚醒同為英聯邦成員的歷史紐帶、強化現實合作,來為與中國“保持距離”止損。
但這份智庫報告所描繪的野心勃勃的目標能順利實現嗎?
現實是,有點難——印度和澳大利亞的各自的“小算盤”,決定了所謂的“關鍵科技領域的伙伴關系”恐怕不會走的太遠。
一個例子是,莫里森政府試圖打開印度市場,消化近來因澳中關系惡化而背負的經濟損失,但印度不肯輕易松動行之已久的貿易保護政策,加上經濟受到新冠疫情的沖擊,更加少了協商的余地。
據澳大利亞媒體報道,一艘裝載澳洲棉花的貨輪由于無法進入中國,轉而向印度求助“接盤”,結果吃了“好朋友”的閉門羹。因為,印度也不缺棉花……
這樣的“抱團取暖”更像是不確定世界中的安慰劑。一旦遇上真金白銀的事兒,就難說了。所以,我們看到,盡管印度和澳大利亞在對華關系上頻頻“點火”,但另一邊又要跳出來“滅火”。
而對中國來說,王成至認為,在美國拉攏其他國家打壓中國科技進步的環境下,印澳兩國謀求借勢為提升本國的科技能力而合作,固然會增加中國已有的挑戰,但中國取得今天的國際地位和科技成就的過程,本就是一個與各種阻力不斷博弈直至最終勝出的過程。印澳籌建關鍵科技領域的伙伴關系,只是中國科技強國道路上的又一道必勝的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