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于上觀新聞,2020年9月9日
原標題:歐佩克60歲了,它還有影響力嗎?將面臨哪些挑戰?
孫霞,上海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
分析指出,新冠疫情、供給過剩、油價崩盤等一系列問題,都說明歐佩克需要調整機制和戰略,但同時也說明,歐佩克仍在且將在調節石油市場供需中扮演重要角色,“只是道路將是曲折的”。
而今,歐佩克已到花甲之年。在國際能源格局發生巨變之下,外界對歐佩克的未來充滿擔憂,甚至有聲音質疑,高齡的歐佩克還有多少生命力。無論如何,曾掌握“石油權力”的歐佩克已經走到一個關鍵路口,將迎接新的挑戰。
從巔峰到下坡
1960年前,國際能源格局主要掌握在西方國際石油公司手中,其他產油國沒有太大話語權。因此,歐佩克成立的目的在于:協調和統一成員國石油政策,維持國際石油市場價格穩定,確保石油生產國獲得穩定收入。
該組織自成立以來,堅持與西方石油壟斷資本抗爭,在提高油價和實行石油工業國有化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發展至今,歐佩克現有13個成員國: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剛果、赤道幾內亞、加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利比亞、尼日利亞、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委內瑞拉。
經歷了上世紀70年代初的探索期,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后,歐佩克宣布石油禁運,造成油價暴漲,極大提升了歐佩克的話語權,并使其在國際能源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歐佩克的權力在上世紀70年代達到巔峰。”
然而,從80年代中期開始,油價持續低迷,非歐佩克產油國加速競爭,再加上戰爭等因素導致一些歐佩克產油國對美國的依賴加強,導致歐佩克影響力開始走下坡路。
2010年,美國頁巖油技術成熟,改變了國際能源格局,是對歐佩克的巨大打擊,加速了該組織影響力的下滑。
自2017年起,歐佩克與俄羅斯等其他產油國達成“歐佩克+”協議,幫助避免過度供給和油價波動。但此舉被認為是歐佩克控制力和影響力削弱的表現。
2018年,媒體曝出沙特正在研究歐佩克解體對油市的影響;2019年1月,卡塔爾宣布“退群”,這些消息接連震動國際石油市場,甚至引發歐佩克是否會解體的猜測。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孫霞、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副研究員鄒志強認為,歐佩克影響力減弱有幾大因素:
首先,組織內部分歧較大,產油國在能源戰略、對外關系上沖突不斷。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歐佩克內部劃分為鷹派和鴿派,以伊朗、伊拉克為代表的鷹派成員國主張抬升油價,以支持自身經濟發展,以沙特為代表的鴿派則力求提高產量、降低油價,配合西方和石油消費國。
其次,國際能源格局生變,供應方增多,歐佩克的市場份額被蠶食。1973年鼎盛時期,歐佩克年總產量占全球石油總產量50%以上。但此后,一些新興產油國將歐佩克國家擠出產油大國排行榜,尤其是美國頁巖油崛起后,對歐佩克形成競爭。
第三,技術革新推動汽油向清潔能源轉變。全球可再生能源、電動汽車的發展改變了能源消費結構,疊加全球氣候問題,歐佩克影響力減弱可能成為一種長期趨勢。
對油市仍有較強影響力
隨著歐佩克影響力減弱,國際石油市場對歐佩克的界定也充滿爭議。一方面,美國等一些國家指責歐佩克壟斷市場、控制油價;另一方面,也有聲音認為,被貼上“超產”“各自為政”等標簽的歐佩克,對國際油市的作用正在被忽視。
鄒志強認為,盡管影響力有所降低,但畢竟歐佩克仍控制著全球70%以上的能源儲量,以及40%以上的石油出口量。在可預見的中長期內,歐佩克仍將是國際能源市場中“比較強的一股力量”。
今年3月,“歐佩克+”兩大主要產油國沙特和俄羅斯打響石油價格戰,導致油價暴跌。隨后油價經歷了長達數月的緩慢復蘇。
最新的情況是,8日,國際油價再度暴跌。紐約市場原油期貨價格降幅逾7%,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近三個月來首次跌破每桶40美元。分析認為,此次油價大跌的原因主要是需求不及預期,以及受沙特下調官方油價影響。
分析指出,疫情的反復對于油市仍像是一顆“定時炸彈”,歐美各國疫情仍未解除,印度確診病例上升,都加重了市場對能源需求的擔憂。同時,隨著美國夏季駕車高峰結束,石油消費開始回落;再加上市場擔憂“歐佩克+”減產承諾動搖,都在侵蝕市場信心。
與此同時,沙特國家石油公司沙特阿美日前下調了10月向亞洲和美國出口的原油價格。加拿大皇家銀行全球大宗商品戰略負責人赫麗瑪·克羅夫特表示,沙特下調官方售價也引發了對石油需求的新擔憂。
業內分析認為,每桶40至45美元依舊是現階段頁巖油與原油價格的平衡點,一些產油國的財政狀況也無力承擔更低的油價。因此,短期內油價可能跌破40美元,但不會長期偏離。
孫霞指出,目前國際油價的定價權主要掌握在美國和沙特手中。一方面,沙特自身有很多剩余產能,需要利用歐佩克來調控油價;它也希望通過歐佩克與美俄共享油價話語權。另一方面,沙美聯盟關系健在,美國借助地緣政治對沙特施加影響,同時美國也希望利用歐佩克來維系石油美元計價體系。
國際能源變局下的挑戰
據媒體報道,歐佩克原定于9月在巴格達舉行會議慶祝組織成立60周年,但受疫情影響,歐佩克已決定推遲會議。根據官方聲明,推遲提議是由會議舉辦國伊拉克提出的。
有媒體評論稱,和慶祝活動一樣被擱置的,還有歐佩克未來的命運。隨著美國頁巖油的崛起,國際能源格局已然發生巨變,這些傳統產油國的命運將風雨飄搖。
一些業內觀點認為,全球能源領域已形成美沙俄“三極并立”的格局。目前,美國、俄羅斯、沙特分列全球石油生產國前三位,也是世界上僅有的三個石油日產量超過1000萬桶的國家。
鄒志強指出,從供應角度來看,未來這三個超級產油國在全球能源領域和油價中的作用將更突出,包括歐佩克成員國在內的其他產油小國“只能跟著走”。不過,三巨頭分別代表了三方不同力量,沙特代表歐佩克,俄羅斯代表非歐佩克產油國,美國代表美國國內頁巖油產業以及西半球原油市場。三方之間互有競爭,也有合作,短期內他們之間的博弈不會停止。
孫霞認為,比起外部挑戰,更大的威脅來自歐佩克內部,核心產油國和其他產油國在減產協議的具體執行上并非一條心,“歐佩克+”聯盟之間對未來經濟形勢和經濟利益的判斷同樣分歧較大。
此外,老牌產油國還需要面對新晉市場競爭者,除了美國頁巖油,還有巴西深海石油以及加拿大油砂等新玩家入局。而且從長遠看,中國、美國、歐洲都在大力發展新能源,一旦“電力代替汽油”的時代全面到來,歐佩克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話語權將被進一步削弱。
不過,專家們也表示,歐佩克目前沒有解體的動力。就組織內部而言,沙特有賴于它控制油價,其他產油國也沒有能力“單打獨斗”;從外部因素看,美國、俄羅斯也都希望借歐佩克左右油價,并借其對中東地區施加影響。
日本能源經濟研究所6月報告指出,在迎接60周年之際,歐佩克將面對來自全球經濟和能源格局的挑戰。新冠疫情、供給過剩、油價崩盤等一系列問題,都說明歐佩克需要調整機制和戰略,但同時也說明,歐佩克仍在且將在調節石油市場供需中扮演重要角色,“只是道路將是曲折的”。
短期看,歐佩克的挑戰在于,疫情危機仍未解除的前提下,如何維系當前大規模的減產協議。更長期和結構性的挑戰是,盡管石油依舊重要,但在全球能源變局下,它的相對價值將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