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李立凡:把握時代的脈絡,加強中俄科技合作

    本文來源于中宏網,2020年8月28日

    李立凡,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俄羅斯中亞中心常務副主任


          2020-2021年是中俄科技創新年,它充分體現了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高水平和指導意義。正如習近平主席8月26指出,中俄作為負責任的世界大國和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需要兩國科研工作者和科技界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交流合作,為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貢獻。

    一、兩國的科技合作歷程與開創合作共贏新時代

      科技創新是當代中俄兩國最富前景的合作領域之一,決定著兩國發展的未來,影響著兩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回首歷史的脈絡,中俄科技合作源遠流長。總體上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9-1969年),新中國成立與中蘇關系的發展奠定了雙方科技交流的基礎。自1949年起,66所中國高校就與85所蘇聯高校進行科技交流,并與之合作了124個聯合項目。1952年10月,中國科學院召開擴大會議,通過了《中國科學院關于學習和推廣蘇聯先進科技的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不久,中蘇兩國就于1954年簽署了第一份政府間科學技術合作協定。

      第二階段(1990-2000年),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建立的中俄友誼鑄造了兩國科技發展的興隆。在1992年開始,中俄政府陸續簽署了科學技術合作協定,到1999年兩國政府簽署了政府間知識產權保護和權利分配議定書,以及在俄中科技合作分委會議定書的框架下,中俄在科技領域展開合作。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和政治互信的深化是雙方合作的有利因素。在兩國關系中,科學與技術合作恰恰互補性最強,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巨大。截至到2000年,中俄科技合作規劃包含79個基礎和應用研究項目,雙方取得了具有重大科研和經濟價值的成果。

      第三階段(2000-2012年),二十一世紀的到來,引領中俄科技合作更上一層樓。2000年伊始,中俄兩國都非常重視創新合作方式,旨在盡快將研發成果應用于科技發展的產業化和商業化。2000年,中國科學技術部和俄羅斯工業、科學與技術部簽署的創新領域合作備忘錄是創新合作的法律基礎。鑒于中國廣闊的市場基礎,中俄科學和高新技術中心在中國市場上推廣俄羅斯技術,俄方還成立國際風險投資公司,著手建立聯合創新組織。2001年5月,在浙江杭州成立了中俄科技合作產業園,旨在推廣工業化學領域的研發成果。2007年11月雙方簽署了《俄中關于在科技優先發展領域開展共同項目合作的諒解備忘錄》。成為該階段的重要標志。

      第四階段(2012年至今),2012年中國十八大后的強勁發展,使中俄科技合作有了質的飛躍。隨著中國科技的高速發展,中國在航天、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納米技術、新高鐵建設、環境保護等領域,已擁有足夠的實力與俄羅斯發展科技合作。該合作正穩步朝著互利方向前進。納米技術領域成為該合作的新示例,如中國科技部與俄羅斯國營納米技術有限公司已經就該領域聯合科技研究及將新成果推廣生產達成了戰略共識。2015年6月,在莫斯科舉辦了第一屆俄中高新技術論壇。2017年3月中國商飛與俄羅斯聯合航空制造集團成立了一家合資企業,用以研發、生產、銷售及售后新一代遠程寬體客機,計劃于2027年實現。這已成為中俄科技合作的里程碑。

      中俄科技合作歷史悠久,為兩國國民經濟建設與科技水平提升做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如今,中國已建立了100多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這些園區將成為實施中俄科技合作項目的重要平臺。同時,俄羅斯已在莫斯科建立中俄友誼科技園,兩國均為實現科技合作和引進技術建立了若干新中心和基地。

     二、中俄科技創新合作的意義與發展前景

      世界大國在現代科學和技術中既相互競爭又進行合作,領先者的優勢幾乎只有幾周甚至幾天時間。近日,俄羅斯科技部就指出,俄羅斯在核能、自然資源勘探、軟件開發、數學和物理等五個大領域具有領先地位。而中國在移動運用、大型技術項目、5G人工智能大數據、共享科技與電動汽車和探索太空等五大前沿領域全球領先。可以看出,兩國在未來的科技創新合作領域是完全互補型的。

      中俄科技合作呈現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和無限的發展前景。

      首先,雙方政府的頂層設計引領了兩國科技合作的重心和道路。中俄總理定期會晤委員會框架下科技合作分委會、中俄創新合作協調委員會,以及包括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科技部長會議等雙多邊政府間機制,為科技交流合作提供多渠道和寬平臺的溝通保障。雙方共同組建了中俄科技創新年組委會,由國家有關部委牽頭,吸納更多部門和地方單位積極參加,其目的是為更好統籌協調科技創新年實施過程中的重大問題。

      其次,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互利合作是兩國科技合作的基石。經過20多年的良好合作,雙方互信不斷累積,互補效應不斷釋放,合作成果不斷顯現。如今中俄兩國在科技的領先項目中各領風騷,中國擁有世界頂級的超級計算機,在基因學和新材料方面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未來中國還將在更多領域取得成就。互利互惠是合作的共性規律。從1999年10月田灣核電站一期工程正式開工以來,中俄核領域合作不斷擴大,內涵不斷豐富。如今雙方已經開始拓展面向第三國的國際核電市場。在航空領域,中俄CR929遠程寬體客機項目穩步推進。在航天領域,除了各自領域導航項目的對接和融合外,兩國又著手進一步加強月球與深空探測合作。經過多年發展,中俄科技合作不斷邁上新臺階,成為連接兩國高水平關系最核心、最持久的紐帶之一。

      再次、兩國政府為科技合作注入了大量的資金支持。根據政府間有關協議,從2020年起雙方將創建總額為10億美元的中俄科技創新基金,用于促進兩國科技合作項目的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并帶動雙方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兩國科技創新合作。中俄科技研發和創新道路得到兩國政府和科技界的共同支持,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俄羅斯基礎研究基金會在各領域開展了積極合作,2013年171份基金項目申請書中,有50個科學領域的聯合項目得到了兩國基金會的支持,而2020年,這兩個基金會共收到273項申請,256項通過初審,很大一部分項目是屬于高科技和其他高端領域的合作研發。兩國的科研基金將提供大量的研發資金,促進兩國的科技合作。

      最后、中俄兩國以實際行動明確了未來科技合作的發展重點,并勾勒了廣泛的合作前景。新時代,中國高科技在世界是占有一席之地的。中國的總體科技實力排名世界第四位。創新能力世界第二十四位。研發能力世界第二十一位。傳統上,俄羅斯總體科技實力世界第二,但是與美國的差距較大。在研發能力和發展的廣度深度來說遜于日本。俄羅斯的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十位,未來發展的潛力巨大。今年以來,全球遭遇新冠肺炎疫情沖擊,成為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突發性全球危機。中俄將對防疫抗疫有巨大貢獻的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作為未來科技合作的主要領域,以此推動世界經濟的有序復蘇。可以相信,公共衛生、遠程醫療等人工智能新技術的科技合作將成為未來中俄科技創新合作的重要方向。

    三、中俄科技發展的難點和合作建議

      第一、中俄需更多地入主高端和前沿的科技領域,如人工智能(AI)和大數據等。AI領域兩國發展極不平衡。俄羅斯自身缺乏完善的人工智能產業體系,雖然俄羅斯通過《2030年前國家人工智能發展戰略》,但在該領域俄羅斯的比較優勢僅存在于人工智能體系中算法軟件開發領域,在全球范圍內,這種優勢并不明顯。總的來說,俄羅斯迫切需要加快人工智能技術與產業的全面發展,既避免在未來的大國競爭中處于下風,也防止其在全球經濟中被邊緣化。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有著廣沃的市場,又是全球最早將5G商用服務落地的國家之一。中國政府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提出,到2030年,中國的人工智能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將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中國將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現階段中俄在該領域的合作不多,如今中俄都面臨西方在高端芯片的制裁,雙方先前在該領域的開發也未將對方納入體系,這也為中俄未來在該領域的合作奠定了基礎。

      第二、中俄需要加強人才高地的開發,擴大核心技術人才的儲備和團隊建設。人才是發展的第一要素,中俄雙方高校本著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發展的原則,在師生互派、合作辦學等方面加強交流合作。兩國的高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已成為中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雙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雙向流動是雙贏模式,現階段主要還是以俄羅斯流出為主,未來應加大鼓勵中國的科技人員到俄羅斯研發和創業。為此,中俄應當加快打造科技人才大數據平臺,探索形成中俄人才發展合作聯盟與人才工作創新共同體。并以此為基礎打通與兩國科技人才相關的科研資源數據的信息共享渠道。

      第三、中俄園區的國際化效應有待增強。2018年成立的中俄絲路創新園分別在兩國的西安和斯科爾科沃開園。園區承載著中俄雙方深度合作的期許和新型離岸模式,成為拓寬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重要承載區。但目前該園區國際化效果不明顯,缺乏國際資本和國際科創企業的入駐。中俄各自有自己的高科技園區,也分別吸收了西方發達國家的資本和技術。但中俄絲路創新園僅僅只有兩國的企業,而無國際創投資本和其他國家的優勢科技企業,未來可以考慮吸收如中東和中亞的科技企業入園,如吸引哈薩克斯坦的有機催化企業和煤油轉化技術企業入園,以此體現園區的溢出效應。

      第四、未來需加強中俄聯合科技項目的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保護是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體現。兩國企業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是融入世界經濟的迫切需要,知識產權戰略是指運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為充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獲得并保持競爭優勢并遏制競爭對手,謀求最佳經濟效益而進行的整體性籌劃和采取的一系列的策略與手段。2019年中俄兩國的科學院簽署了一系列文件,確定了科技合作的優先方向,同時還討論了在雙方合作中以及針對第三方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未來隨著兩國的聯合產品的推出,有必要從多緯度的角度去思考對該科技的專利權的分配和保護,為今后擴大合作奠定法律保障。

      第五、中俄在科技合作領域內可增加第三方合作的機制。第三方市場合作是指兩國企業與有關國家企業共同在第三方市場開展的經濟合作。作為開放包容的國際合作模式,中俄科技界的第三方市場合作有助于中俄企業與第三國的企業優勢互補。比如在中俄CR929寬體飛機項目,除了核心技術,在零部件和組件研制方面,可適當開展第三方研制合作,在航空動力方面,技術領先的法國賽峰集團有意參與,這也將擴大中俄在航空技術領域與其他西方國家的合作,提升產品的競爭能力,并打開歐洲市場,實現共贏。

     四、結語

      正如習近平主席指出,身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俄承載著兩國人民和國際社會的更大期待。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個別國家奉行本國利益優先,推行科技霸權主義,阻礙正常國際科技交流合作,這是中俄都不愿意看到的。中俄是世界科技大國,有著良好的研發環境和人才儲備,兩國在各自領域具有獨特優勢。且中俄都處于國家發展振興的關鍵階段,都將創新驅動發展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選擇。以中俄2020-2021科技創新年為契機,兩國可以更好地優勢互補、相互學習,推動科技創新合作取得更多的碩果,為今后打破封鎖、躋身一流的科技發展道路,更好發揮科技拉動作用,助推兩國關系不斷邁上更高水平。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