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擁有最多海陸鄰國且與其中幾個鄰國存在主權爭端的一個大國,中國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周邊國家的某些政治人物不時會發出一些看起來很不友好的聲音,或是在領土爭端上做出一些強硬表態,或是對中國內政進行批評和干涉,或是附和美國立場打壓中國。不少時候,這些聲音經過網絡發酵后會引起國內輿論反彈,出現一些頗為激烈的言論及情緒。
面對國外種種雜音,輿論上有一些反彈是正常的。但如果真要像一些網友要求的那樣做出外交回應,就需要對這些雜音背后的“外交邏輯”有所了解。對任何國家特別是周邊小國來說,外交是一門關乎國家發展甚至生存的復雜藝術,其真正目的往往不會只體現在幾句聲明或個別行動上。如果僅根據其“只言片語”就做出重大判斷,很可能會謬之千里。所以,對于某些國家中時不時出現的“反華”聲音,一定要對其背景、性質、目的等方面有綜合的研判。
第一,是主動出擊還是囿于形勢?一些國家的外交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如國內的民族主義、反對政治派別壓力或者某個強大盟國的要求。在這些情況下,特別是在一些特定時間點上,有些國家的官員會說一些“場面上”的話,但實際上有被迫言之的味道,并不能代表他們的真實想法。例如,菲律賓國內親美政治勢力一直拿所謂南海仲裁案施壓杜特爾特政府。前段時間正值所謂裁決公布四周年,菲律賓外長就此發了一個聲明。那份仲裁結果本身就是一張廢紙,現在菲方發個聲明更沒什么實際意義。但國內網上一些人卻表現得不太淡定,將此過度解讀為菲律賓對華“態度大變”。
第二,是戰略調整還是戰術層面的變化?一個國家的外交往往是多面的,對某國基本的友好并不代表在所有問題上都予贊同。特別是一些外交姿態向來“靈活”甚至搖擺的國家,對華關系會表現出較為典型的兩面性。比如日本。自2014年雙方就改善關系達成四項原則共識以來,其對華政策基本穩定友好。幾年時間下來,也可以看出改善對華關系確實是安倍政府的基本戰略之一。但在戰術層面,日本仍在安全、香港國安法等一些具體問題上發出批評中國的聲音。這并不意味著日本從根本上改變對華政策,更多的是其兩面戰術在具體情況下的體現。
第三,是反映了對華關系的基本面還是局部矛盾?雙邊關系往往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維度,兩國在不同領域的關系很多時候是不同步的,關鍵是看綜合反映各領域的整體關系如何,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基本面。例如,越南與中國存在一些島礁主權爭端,一有事態自然也就會有一些維護所謂越南“主權”、不同程度批評中國在爭議海域行動的表示。但是,從這幾年的中越關系基本面看,中越兩黨兩國有著諸多重大共同利益,而且雙方對維持睦鄰友好的基本政策也是明確的。在此背景下,南海爭端只是局部矛盾,而且近幾年基本上都處于可控范圍之內。
除了上述因素,還應該研判對我國相關權益影響的程度。如在主權問題上,如果有些雜音不但是例行公事,而且也沒提出新的訴求,那么其外交、法律效果都是相當有限的。因此,即使它們在話語上聽起來很嚴厲,實際上也不值得“上綱上線”地嚴肅對待。相反的情況是,有的國家可能并不聲張,但對中國主權下的島礁采取實際“蠶食”行動,就尤其值得我們警惕并適時適度做出回應。
在國際關系當中,國家首先都是要維護自己國家和民眾利益的,雙邊關系即使再鐵,也很難做到處處都是玫瑰。作為身處復雜地緣政治形勢、面臨復雜國際環境的中國,我們的社會應對來自外部的異議、反對以及損害我國利益的行為有所準備并能夠準確識別,對我國政府在此環境下做出的不同政策也能盡量予以理解和支持,而不是一味要求示硬示強。該大聲時就大聲,該出手時就出手,但該私下交涉的就私下交涉,該淡然處之的就淡然處之,這也是一個大國外交應有的底氣與風范。
特別是在當前國際環境下,由于美國對中國的無底線打壓,如何團結更多的朋友特別是周邊國家,集中應對好當前的主要矛盾,已經成為中國外交的突出任務。其中的關鍵之一,就是要分清主次,抓住重點,做一個真正有自信、有分寸的大國。獅子不會身上一有蒼蠅就去拍打,刺猬一碰到異物就會豎起身上的刺來。未來的中國及中國國民,無論從心態上還是行為上,都應該具備雄獅般的氣度和理性,而不能成為過度敏感的刺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