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自南方Plus,2020年7月26日
原標題:歐盟“最花錢計劃”闖關仍有懸念
嚴驍驍,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從未有過的奇特一幕在歐盟上演:27國領導人相互輕擊手肘代替握手或貼面禮;與會人員戴著口罩,稀疏地在寬敞的大廳中就座;往日人數眾多的代表團被裁減得只剩下少數幾名必要成員。
然而,隨著峰會進行,外交禮儀淡了,口罩也被摘下,各方吵得面紅耳赤、互不相讓,現場“火藥味”漸濃——法國總統馬克龍和荷蘭首相馬克·呂特、奧地利總理塞巴斯蒂安·庫爾茲發生嚴重爭執,三方領導人甚至要退出峰會。馬克龍在現場猛拍桌子,攻擊奧地利總理庫爾茲,并指責荷蘭首相呂特不負責任,德國總理默克爾一度離場返回下榻酒店。
7月21日,默克爾與馬克龍在歐盟總部出席記者會后離開。新華社發
此次峰會自7月17日在比利時開幕以來不斷延期,最終歷時5天,成為2000年7月歐盟領導人在法國尼斯就歐盟擴大問題舉行5天峰會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峰會。雖然歐盟成員國最終就1.8萬億歐元的一攬子支出計劃達成一致,但從多方透露的信息看,各國之間就援助款項的承擔問題爭吵不休。
此次歐盟峰會為什么開成了20年來最長的“馬拉松峰會”?最終達成的歐洲版“馬歇爾計劃”為何中途經歷“難產”?方案接下來又能否如愿幫助受疫情影響的歐洲國家走出困境?
“節儉五國”不愿買單
當地時間21日,歐盟通過這項歐洲經濟復蘇計劃,包括總額1.074萬億歐元的歐盟長期預算和7500億歐元的恢復基金。據統計,這是歐盟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財政支出計劃。
從2021年起歐盟為期7年的長期預算被寄予厚望,重點是加強歐盟的戰略性創新研發“現代政策”,包括5G、人工智能、清潔能源數字經濟和氣候改善型經濟等。
不過與往年一樣,該計劃遭遇了來自歐盟各成員國之間的討價還價。今年4月召開的歐盟特別峰會上,該計劃就因各國領導人各執己見、僵持不下無果而終。
由于歐洲聯盟成員國領導人圍繞設立“恢復基金”事宜分歧巨大,歐盟峰會在原定兩天會期內未能就此達成一致,會期延長。新華社發
本次峰會延續了4月份以來的爭吵。以意大利為代表的南歐國家背負著龐大的社會福利開支,本國出口能力又不足,公共財政呈現高赤字率,要求提高預算。但荷蘭、奧地利、丹麥、瑞典和芬蘭組成的“節儉五國”作為主要出資國,顯示出越來越不愿幫助其他成員國的態度。美聯社指出,荷蘭首相呂特通過該計劃后,荷蘭政壇內充斥著批評之聲,反對黨議員指責這是浪費數十億歐元的“瘋狂之舉”。
這份長期預算經過一波三折最終獲得通過,但其中衛生、移民、對外援助、創新領域等項目的投資遭削減,預算總額也有減少。
7月21日,荷蘭首相呂特(左二)與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右二)擊肘致意。新華社發
會議中,恢復基金成為各國爭論的新焦點。這項由德國、法國于今年5月發起倡議、歐洲委員會努力推進的方案,旨在向受疫情影響嚴重的歐盟國家發放無償贈款和有償貸款。根據設想,這筆資金將作為債務由27國共同償還。
然而,現實卻是德法兩國的想法過于樂觀。“節儉五國”反對該基金中過高的無償贈款比例,希望壓縮恢復基金的規模。他們強調,歐洲理事會提出以共同債務的方式提供救援,等于讓歐盟27國都背上了沉重的財務包袱。在“節儉五國”的堅持下,恢復基金中的無償贈款從5000億歐元削減至3900億歐元,貸款額度從2500億歐元增長至3600億歐元。
折中方案或被“踩剎車”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學者許釗穎分析,此次峰會中共出現了三對矛盾:
一是“節儉五國”與德法為首的“歐洲團結派”的矛盾。作為“凈出資國”的德法兩國力圖在斡旋中實現團結歐洲,尤其作為新的歐盟輪值主席國,德國的目標是在疫情發生后帶領歐盟實現經濟復蘇。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所長田德文指出,作為歐洲一體化的“火車頭”和最大受益者,德國維護歐洲一體化符合其國家利益。然而,從“節儉五國”立場出發,無償贈款不僅極大地損害本國利益,也容易引起民眾的反對。北方國家越來越不愿意為“重債窮國”買單,這對歐盟的一體化造成了威脅。
二是“節儉五國”和東歐國家的矛盾。《衛報》評論稱,東歐國家匈牙利和波蘭是此次經濟復蘇計劃中最大的受益者。荷蘭曾提出把恢復基金中的撥款條件與受援助國家的政府治理和法制狀況掛鉤,這引發了匈牙利和波蘭的強烈不滿。兩國近年來正遭到歐盟調查,在此次峰會上也成功阻止了荷蘭等國將恢復基金與政治議題掛鉤的嘗試。
三是歐洲理事會、歐盟委員會和歐洲議會間的矛盾。盡管各成員國暫時達成協議,但尚未最后一錘定音。更重要的是,這并非一項自動生效的協議,而且顯然不會很快生效,未來仍有很多變數和懸念。在生效前至少還需經過數個關鍵步驟。田德文指出,歐洲議會將是該計劃要遭遇的第一道坎,各成員國議會也可能反對該計劃。
事實上,歐洲議會很可能給該協議“踩剎車”,因為一攬子救援計劃在數量和分配模式等方面都沒能使其滿意。歐洲議會主席薩索利對這份與會各方“各退一步”的方案表達了不滿。他明確表示,在達成的協議中削減了長期預算原計劃用于氣候變化、研究計劃和學生交換計劃的資金,歐洲議會將不會通過這份預算。
復蘇不同步雙向撕裂歐盟
歐盟近年來呈現出“雙速”經濟發展的態勢。疫情發生后,歐盟各國受影響的時間和嚴重程度各不相同,經濟復蘇的速度也因此存在明顯差別。歐洲央行副行長德金多斯近日指出,在疫情后時期,最令人擔憂的是復蘇不同步似乎已經開始顯現,必須對此保持關注。
從此次峰會來看,“雙速”復蘇正在從南北、東西方向進一步撕裂歐盟。“財政狀況較好、債務負擔低的國家是援助計劃的出資國,希望財政緊縮;赤字較高的國家是受援助國家,希望債務共擔。這就形成了債權國和債務國之間的矛盾,與歐債危機相似。”許釗穎解釋。
歐洲委員會公布的最新報告預估今年歐元區國家的經濟將下降8.7%,整個歐盟將萎縮8.3%。7月16日,歐洲央行決定維持歐元區三大關鍵利率水平不變。許釗穎指出,歐元區貨幣政策已經基本達到極限,唯一能夠緩解地區衰退的是財政政策。
然而,歐盟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上的結構性矛盾阻礙了改革的進行。
歐盟27國有19國位于歐元區內,貨幣政策由歐洲央行決定。歐盟國家的財政政策則由各國財政部決定。“歐盟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是分離的,歐洲央行也不是歐盟的機構。‘印錢’和‘花錢’的是兩撥人。”田德文說。
在為商定疫情后經濟復蘇而召開的歐盟峰會進入第五天之際,與會歐盟成員國領導人21日就7500億歐元規模的“恢復基金”達成一致。新華社發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學者嚴驍驍也指出,此次復蘇計劃中各國爭論不休,正是歐盟缺乏財政權的體現。目前,歐盟的財政預算仍然屬于“政府間模式”,是在各國之間的磋商和妥協之中達成的,歐盟本身并沒有制定的權力。
歐盟“合唱團”的雜音越來越多,雖然此次歐盟峰會在最后一刻達成了妥協,但歐盟內部的矛盾分歧并沒有解決。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指出,歐盟內部矛盾增多,將是一種自我弱化和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