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中國社會科學網,2020年6月2日
崔榮偉,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美俄中三方軍控談判”倡議最早由美國總統特朗普于2018年提出,其直接目標是將中國拉入到原本由美國、俄羅斯兩家主導的軍控談判中,以此來推進導彈和核武器的削減工作。盡管中國一再聲明無意參加所謂的“美俄中三方軍控談判”,但美國在2019年8月退出《中導條約》后,卻依然通過各種場合和途徑來老調重彈。那么,美國為何如此頑固地推進這一倡議?這一倡議本身究竟含有何種內在邏輯?如果任由發展下去,其會帶來怎樣的影響?本文嘗試從倡議提出的背景、倡議本身的內在邏輯、倡議帶來的影響等方面進行分析。
舊調重彈有深意
2018年12月3日,特朗普在其推特中表達了美國與俄羅斯、中國一道進行核武器控制談判的意圖。隨著這一想法在美國國內持續發酵,國務卿蓬佩奧,前小布什政府官員、參議院議員及共和黨代表等一眾政治人物先后為其背書。其中國務卿蓬佩奧尤其賣力,先后幾次公開要求中國加入談判,即便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也不例外。這表明,推動中國加入三邊軍控談判在美國國內政界具有相當程度的共識。
不過,這一倡議并不是特朗普本人的發明。追根究源,美國學界才是倡議的始作俑者。早在2004年,就有美國學者提出所謂的中美“導彈差距”問題,呼吁美國關注中國導彈,尤其是陸基中程導彈方面的優勢。2011年,美國企業研究所學者卜大年等人發文認為,面對中國的導彈優勢,美國要么在日本部署導彈,要么讓中國加入中導談判。這成為將中國與中導談判相聯系的肇始。自此,部分美國學者開始竭力渲染中國導彈威脅、鼓吹必須讓中國加入中導談判。這種推波助瀾的做法與相關利益團體的大肆游說行為一道,大大強化了美國國內社會在面對中國迅速發展產生的危機感和焦慮感。
因此,“美俄中三方軍控談判”倡議雖然是以“推特”這種很不正式的政策宣示形式提出,但其背后體現的學理淵源、發展路徑卻證明它并不是特朗普本人一時心血來潮的產物。相反,推動實施“美俄中三方軍控談判”倡議是美國在面對中美關系發生結構性變化之際,經過長時間觀察思考的結果。這種認知上的既定選擇決定了在沒有更好的替代政策產生之前,美國很難放棄這一倡議。
倡議內在邏輯分析
“美俄中三方軍控談判”倡議表面上打著“避免軍備競賽、維護全球戰略穩定”的旗號,然而其背后卻更多地隱藏著美國的戰略考慮。鑒于倡議的首要對象是沖著中國而來,這一倡議本身至少包含著三方面邏輯:
1.使中國被動適應美國設定的政策議程,按照美蘇博弈的模式展開談判。冷戰后期,在圍繞《中導條約》談判過程中,蘇聯對美國的要價一降再降,逐漸形成了美國以在中歐地區部署中導系統與蘇聯在國內部署中導系統相聯系的博弈模式。這種模式下達成的《中導條約》雖然大大緩解了蘇聯面臨的導彈壓力,但卻因為銷毀武器系統的數量和類型遠遠超過美國而被國內所詬病,以至于冷戰結束后,俄羅斯國內開始強烈質疑條約的合理性,認為這是一個不公平的條約。站在美國角度,條約最終不僅在地理范圍上將以英、法為代表的西歐地區排除在外,而且在限制內容上也作了對美國極為有利的安排。所以,盡管蘇聯獲得了巨大的安全利益,但美國卻是國際軍控體系的最大獲益者。綜觀整個博弈過程,歐洲盟國境內密集分布的軍事基地群實際上成為美國制衡蘇聯的強力杠桿。
相形之下,美國有強烈的動機和意愿將這套博弈模式搬到亞洲。與歐洲相比,美國在亞洲占據著更大的地緣政治優勢:不僅在西太平洋地區構建了三條完整的“島鏈”圍堵系統,而且在中國周邊國家也星羅棋布地散布著美國的軍事基地。這些掌控在美國手中的島嶼、軍事基地是潛在的中導系統部署地,也是美國叫板中國的有利籌碼。就現實情況看,美國確實正在極力謀求在亞太地區進一步部署中導系統。與之相比,中國面臨的地緣政治形勢更加不容樂觀,既不像蘇聯那樣擁有發揮緩沖作用的“衛星國”,又在至少兩個方向上承受著巨大的安全壓力——東亞、東南亞,一定程度上還要算上南亞。
因此,就當前形勢看,加入美俄中三方軍控談判對中國是極為不利的。小的方面看,類似“一紙計劃換實際裁減”情形很可能會再次上演。大的方面看,美國會以在太平洋島嶼或中國周邊國家的軍事基地部署中導系統與中國裁減國內中導系統相聯系,這將導致中國大概率陷入美蘇式的博弈漩渦,并成為處于不利位置的一方。
2.混淆不同性質政策間的區別,坐實美國對中國的身份定位,很容易讓中國成為眾矢之的。冷戰期間,美蘇進行中導問題談判的背景是彼此都奉行進攻性國防政策,相互視對方為本國生存的最大威脅,為此不惜一切代價去開發威力更大的導彈和核武器。對于雙方來講,武器的數量越多越好、破壞性越強越受青睞。兩國激烈軍備競賽的直接后果就是生產了數以萬計的導彈和核武器,從而嚴重威脅到世界和平和人類生存。因此,兩國就中導問題開展談判具有較強的緊迫性和合理性,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歡迎。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中國自擁有核導力量以來一直奉行較為克制的、保守性國防政策。一方面,始終遵守“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則,對待核武器堅持“精干有效”策略,不刻意追求數量上的優勢,實行“有限核威懾”。另一方面,中國迅速發展的中導力量更多的是出于維護國家統一、被動應對外來威脅的需要,其立足點并不是著眼于對外擴張,更與爭奪地區或全球霸權扯不上任何關系。
現在美國極力硬拉中國加入“美俄中三方軍控談判”倡議,其行為意在無形之中為中國的防御性核導政策打上進攻性標簽,讓中方承認其核導力量對世界和平構成了威脅,從而間接坐實美國一直鼓吹的“中國威脅論”。該行為無視中國被眾多擁有中導武器國家環伺的現實,無視中國保有一定數量核導武器的合理性,曲解中國核導政策的和平目的,很容易為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帶來隔閡,使中國成為眾矢之的,其對中國國際形象的負面影響是十分明顯的。
3.使中國承擔的義務與實力不相稱,以致進退失據,難以保持核武政策的獨立性。眾所周知,在世界核武庫中,美俄兩國所擁有的核武數量一直牢牢占據著絕對多數。即便按照軍控協議進行了裁減,兩國仍然擁有相對于其他國家的碾壓性優勢。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2019年6月發布的報告,美俄兩家的核武數量合計起來仍然高達12000多枚,其中,處于作戰部署狀態的有3300多枚,處于備用狀態的有9300多枚。其他任何單個國家的核武數量連美俄兩家中一家的零頭都不到。因此,雖然中國的核武數量排在全球第四,但與美俄之間的差距是數量級的,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上。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硬拉中國加入談判的行為就顯得居心叵測。在本身實力十分有限的情況下,如果中國加入其中,參與軍控談判,就不可避免地將賴以保家衛國的陸基中導力量——這正是美國政客覬覦已久的目標牽扯進來,結果將危害中國國家安全。如果加入其中,因為與美俄存在巨大的核武差距而增加核彈數量,這既與中國旨在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防政策宗旨相違背,又會給美國一直大肆宣揚的“中國威脅論”以新的口實。如果加入其中而堅持不參與談判,美國又會據此大肆丑化中國形象,宣稱正是中國阻礙了世界核武削減進程。總之,一旦加入其中,或進或退,中國都會陷入進退失據的尷尬境地——這最終會損害國家核武政策的獨立性。為此,有學者形象地將美國的這一倡議稱為是送給中國的“毒丸”。
倡議的影響
面對這樣一個嚴重危害國家利益的談判倡議,中國理所當然予以堅決拒絕。但以特朗普、蓬佩奧為代表的美國政客似乎并不甘心,仍然逮住各種機會,或是利用自媒體,或是國際會議或是記者會,不斷釋放要求中國加入談判的信息,其種種做法產生的惡劣影響值得警覺。
1.硬拉中國加入談判倡議已淪為美國對華輿論戰的一部分,成為抹黑中國的手段之一。在不斷“退群”已成為特朗普政府習慣性動作的情況下,這種反復強調中國必須加入三方談判的做法頗有為美國退出《中導條約》“甩鍋”的意味。考慮到2021年是決定是否繼續延長《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最后期限,美國此番動作恐怕還含有提前為明年從條約中退出尋找替罪羊的用意。對美國來講,當前中國加不加入可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通過各種炒作方式將國際社會的注意力集中到中國身上,以轉移對美國核導政策調整的關注。因此,為保持這個議題的熱度,美國可以在策略上發生一些變化,例如蓬佩奧就曾放出話來說,軍控對話并非意在限制任何國家的核力量,顯然是想打消中國的顧慮。還有美國官員稱,美俄中三國都有義務來參加軍控,試圖從道德上來綁架中國。
2.提出反映本國利益訴求的中國方案、中國倡議已成為形勢必需。美國的大肆炒作客觀上帶來了壓力。對此,中方除了通過外交途徑進行有力反駁外,還通過與相關國家加強對話溝通、增信釋疑,大大緩解外界的質疑情緒。但是,僅僅外交上的反駁和被動解釋可能還不夠,體現本國利益訴求,真正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提出具有普遍接受度的中國方案、中國倡議才是對美國上述行為的最有效回擊。在國際軍控體系大廈搖搖欲墜、美國急于退出、世界和平將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脅之際,發出中國聲音、提出中國方案已成為時代迫切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