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上觀新聞,2020年5月13日
原標題:新冠大流行以來,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的第二次外訪去哪里?
通過整固美以同盟關系,特朗普政府力圖拉攏猶太勢力,在選舉季獲得回報。
根據美國國務院宣布的行程,國務卿蓬佩奧將于13日抵達以色列,進行數小時的短暫訪問并返回華盛頓。這是繼世衛組織宣布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以來,蓬佩奧的第二次外訪。
外媒述評,盡管美國國務院仍處于隔離戰疫狀態,盡管一同參加白宮西翼會議的同僚已確診感染,蓬佩奧仍不顧風險啟動訪以行程,展示了對親密盟友“愛的盛宴”,也凸顯出對即將成立的以色列新政府的支持。通過整固美以同盟關系,特朗普政府力圖拉攏猶太勢力,在選舉季獲得回報。
分析認為,蓬佩奧的“愿望清單”上有四項議題:第一,與以方共話抗疫合作。第二,在對抗伊朗方面尋求配合。第三,就以色列吞并西岸部分地區計劃進行協調。第四,試圖將以色列拉上大國競爭的戰車。
同盟關系“再確認”
世衛組織宣布新冠疫情大流行以來,蓬佩奧于3月下旬開啟首次海外之旅,閃電突訪阿富汗,當時正值美國與塔利班談判的和平協議臨危之際。此次訪問以色列是他第二次外訪。蓬佩奧及其外交小團隊可能將按照以色列的防疫要求,在訪問期間戴上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但會被免除外來入境人員隔離14天的“硬規定”。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認為,蓬佩奧的訪問時機令人驚訝,一些人認為可能出于政治動機。據美國官員透露,美國駐以大使弗里德曼對促成訪問發揮了作用。負責中東事務的助理國務卿戴維·申克則表示,蓬佩奧是應以色列政府邀請出訪的,而且訪問“時機很湊巧”,就在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的利庫德集團和甘茨的藍白黨新聯合政府宣誓就職的前一天。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上海猶太研究中心副主任汪舒明認為,從訪問時機看,這應該是先前就安排好的政治議程,又恰逢以色列新政府即將宣告成立,這給雙方加強一系列問題的政策協調創造了契機。因此,蓬佩奧在非常時期選擇以色列作為出訪地,可以說在情理之中。
至于訪問目的,專家認為首當其沖在于加強美以同盟關系。蓬佩奧將會見內塔尼亞胡與甘茨,宣示美國對以色列新政府的支持。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所長劉中民教授認為,以色列政局生變,蓬佩奧此訪也是對美以同盟關系進行再確認。
《耶路撒冷郵報》評論,蓬佩奧訪以恰逢重要時刻:在經歷長達一年多的政治不穩定之后,以色列即將宣誓成立新的執政聯盟。蓬佩奧在疫情大流行期間抵達以色列,凸顯兩國前所未有的緊密關系。
文章寫道,特朗普政府延續前幾屆政府發展兩國關系的路線。其中,蓬佩奧一直走在推動雙邊關系發展的前列——從他在中情局任職時推動情報共享,到在外交戰線上支持以色列。他確保了各種提議能夠順利而持續地推出,例如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以及承認以色列對戈蘭高地擁有主權……
美國媒體認為,在派出蓬佩奧出訪、整固美以關系的背后,特朗普政府也出于現實考量。尤其在美國大選來臨之際,共和黨陣營力圖拉攏猶太勢力,在選舉季獲得回報。
拉盟友對伊朗施壓
分析認為,蓬佩奧此訪議題有四:第一,與以方共話抗疫合作。第二,在對抗伊朗方面尋求配合。第三,就以色列吞并西岸部分地區計劃進行協調。第四,試圖將以色列拉上大國競爭的戰車。
先看防疫問題。以色列《國土報》認為,蓬佩奧可以從以色列的抗疫經驗中學到很多,包括政府如何將病亡率控制在比大多數國家更低的水平。以色列還開展了一項大規模工作,對民眾進行新冠抗體測試,以衡量有多大比例人口受病毒影響,進而評估該國在第二波疫情面前是否脆弱。
此外,以色列在生產低成本呼吸機和疫苗研究等醫療技術方面具備實力,將有助于美國應對病毒威脅。這可能成為雙方合作的一大抓手。
再看伊朗問題。劉中民認為,眼下美伊兩國都受疫情困擾,關系惡化程度暫且抑制,但輿論上仍針鋒相對,最近伊朗在波斯灣軍演等動作,也傳遞出絕不讓步的信號。在美伊對峙中,以色列一直在中東地區扮演著施壓伊朗的特殊角色,近年來更是對敘利亞境內伊朗目標頻頻發動空中打擊。蓬佩奧此時到訪以色列,顯然有對伊施壓的一面,可能提及延長對伊武器禁運,以及聯合國駐黎巴嫩臨時部隊在未來幾個月重新部署等問題。
根據伊核協議及聯合國安理會第2231號決議,針對伊朗的武器禁運將于今年10月18日結束。然而,蓬佩奧以伊朗不久前發射首枚軍事衛星為由,呼吁延長禁運。對此,伊方回應:如果美方的圖謀得逞,伊核協議將“徹底死亡”。
劉中民認為,美國的做法體現出它在伊核問題中的尷尬身份。一方面,它已經“退約”,無權對伊核協議指手畫腳;另一方面,對于伊核協議中有利于自身、限制伊朗的內容,卻還想充分利用、好處均沾,現在更意欲拉攏地區盟友對伊極限施壓,將不利于地區和平穩定。
“單邊吞并”引憂思
第三個問題是,對于擬議中的以色列吞并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計劃,雙方如何協調立場。
根據內塔尼亞胡與甘茨簽署的聯合政府協議,總理可在7月1日之后向內閣提交“吞并”方案的提議。輿論認為,美國在巴以問題上的不負責任,促使以色列采取更大膽的激進行為——今年1月,美國公布所謂巴以問題“世紀協議”,對以色列吞并西岸部分地區“開綠燈”。今年4月,美方稱準備承認以色列對部分西岸地區的吞并,但要求以色列新的聯合政府也要與巴勒斯坦人談判。
美駐以大使弗里德曼日前對一家以色列報紙表示,如果以色列在未來幾周宣布對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擁有主權,華盛頓準備予以承認。不過,助理國務卿戴維·申克說,美以聯合測繪委員會尚未完成工作,以確定以色列將吞并哪些地區,以及能否被美國接受。
特拉維夫國家安全研究所訪問學者夏皮羅指出,在美國公眾和美國猶太群體中,吞并計劃沒有得到廣泛支持,國際社會對“單邊吞并”的擔憂也在上升,無論巴勒斯坦和約旦官員,還是美國民主黨人,抑或歐洲各國政府和阿聯酋外長,都表示強烈反對。
然而,對于特朗普的福音派選民和極右翼猶太陣營選民而言,吞并計劃廣受歡迎。蓬佩奧訪問期間,將和內塔尼亞胡尋求一個共同的戰略,推進特朗普的目標。“這將被視作一種競選策略,來激發特朗普的政治基礎,并激起憤怒和熱情,激勵特朗普的鐵桿支持者在11月以創紀錄的數量來投票。”夏皮羅說。
劉中民認為,美國對以色列的偏袒,可能在中東地區激起進一步動蕩。不過,以色列在“吞并”問題上可能會把握節奏和分寸,通過“小步走”而非“一步到位”來達到目的。原因在于,國際社會尤其是歐洲指責的分貝很高。另一方面,巴以在疫情期間建立了來之不易的合作關系。如果以色列此時為所欲為甚至釀成沖突,再與疫情擴散結合到一起,將使自己遭受國際社會譴責和阿拉伯社會孤立。
欲阻撓中企在以項目?
最后,美國政府多年來一直擔心以色列與中國的關系走近。有報道稱,在美國追求大國競爭、在疫情問題上“甩鍋”中國的背景下,說服以色列盟友“提防”中國幾乎肯定會被蓬佩奧提上議事日程,這可能涉及從水利基礎設施到海法新港等一系列問題的討論。
“華盛頓對中國日益增強的作用感到擔憂。2019年,中國和以色列的貿易額超過118億美元。最近,一家中國公司計劃在以色列南部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海水淡化廠,美國對此表達了特別的擔憂。”阿聯酋媒體《國家報》指出。《金融時報》稱,美國對中國的壓力促使以色列重新審查15億美元的投標……
在汪舒明看來,蓬佩奧希望盟友配合對華施壓,但以色列不會如美國所愿選邊站隊,也不可能大幅度調整對華政策。雖然以色列在政治和安全上依賴美國,但也清楚對華務實合作所帶來的發展良機——以方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就是明證,更何況中以還有基于二戰形成的歷史記憶和友誼佳話。因此,美國的施壓會產生一定限制,但不會逆轉中以合作的大方向。
劉中民認為,以色列一方面依賴美國,另一方面也在開展多元外交,加深與中國、印度等國的合作。以色列意識到,美國在中東影響力收縮,特朗普的中東政策不一定能夠滿足以色列安全訴求。舉例而言,以色列與敘利亞間的緩沖帶還是在俄羅斯的幫助下建立的,美國反而“指望不上”。而且,美國在巴以問題上對以偏袒,很容易讓以色列陷入國際道義和法理困境,加劇國際社會孤立,長期而言對以色列沒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