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在以色列特拉維夫,總理內塔尼亞胡(右)與妻子薩拉·內塔尼亞胡在競選總部慶祝選舉領先。圖:新華社
以色列媒體3月2日晚公布的出口民調結果顯示,由總理內塔尼亞胡領導的右翼政黨利庫德集團在議會選舉中領先,所獲議席數略多于勁敵藍白黨。不過,利庫德集團及盟黨所獲議席沒有超過組建聯合政府所需過半數議席。在經歷長達近一年的政治僵局后,外界關注的是:內塔尼亞胡這次能否成功組閣,以色列是否會被拖入第四次大選?
“把檸檬變成檸檬汁”
據以色列媒體3日報道,以色列三大主要電視頻道發起的出口民調顯示,內塔尼亞胡領導的利庫德集團預計獲得120個議會席位中的36個或37個席位,利庫德集團及其政黨聯盟預計獲得59至60個席位,距離組閣所需的61席僅一步之遙。利庫德集團的主要對手——前國防軍參謀長甘茨的藍白黨預計獲得32至34個席位。
出口民調公布后,內塔尼亞胡在推特上寫道:“我們贏得了勝利”。3日,位于特拉維夫的利庫德集團選舉大本營不再充滿酸澀,內塔尼亞胡向歡呼的人群說道:“這場勝利尤為甜美……我們把檸檬變成了檸檬汁”。
這已經是以色列不到一年時間里的第三次大選。前兩次大選分別于2019年4月與2019年9月舉行,但都未有政黨組閣成功。
在長期政治僵局下,選民對穩定政府的渴望與日俱增。據路透社報道,以色列選舉委員會表示,71%的合格選民參加了投票,高于前兩次選舉。此外,新冠肺炎疫情也沒有阻擋投票熱情,不少被隔離的選民戴著口罩和手套,前往特設站點投票。
寧夏大學中國阿拉伯研究院院長李紹先指出,不同于去年9月選舉中藍白黨占優,這次利庫德集團將成為第一大黨。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局面,他表示,短時間內舉行三次大選,勞民傷財,選民也出現“選舉疲勞”,期待產生一個穩定政府,因而將票投給他們認為組閣幾率更大的內塔尼亞胡。另外,美國總統特朗普也為內塔尼亞胡“背書”。今年1月,特朗普公布所謂的“中東和平新計劃”,實際上是對現任政府的一種提振。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上海猶太研究中心副主任汪舒明認為,素有“政治天才”之稱的內塔尼亞胡在這次選舉中表現得攻防有序。第一招借勢“抹黑”對手,內塔尼亞胡攻擊藍白黨欲拉阿拉伯政黨入閣,但阿拉伯政黨在以色列政壇頗有爭議,這讓甘茨失分不少。第二招淡化自身丑聞,選前甘茨攻擊內塔尼亞胡“有案底”,并指責他為了選舉申請司法豁免,但內塔尼亞胡主動撤回申請,以退為進。第三招化解黨內斗爭,內塔尼亞胡曾在利庫德內部受到挑戰,為此他到處拜票,重新激活了基礎選民。
路透社稱,內塔尼亞胡長期執政為其塑造了政治強人的形象,其“安全第一”的對外政策主張和不錯的國內經濟成績也鞏固了他的票倉。
利庫德集團為組閣“挖墻腳”?
此次選舉的官方初步計票結果于當地時間3日公布,最終結果預計在一周內公布。按照程序,以色列總統里夫林將把組閣權交給他認為最有可能獲得多數支持的總理候選人,由其在六周內牽頭組閣。如果組閣失敗,另一位總理候選人將獲得28天時間組閣,如果仍沒有成功,以色列就將進行第四次大選。
分析認為,對于組閣目前存在兩重擔憂,第一是總統選誰來組閣,第二是組閣能否成功。
被卷入貪腐丑聞的內塔尼亞胡將于3月17日出庭受審,這使得由他組閣面臨法律挑戰。美聯社指出,以色列總統通常會選擇議會最大黨派的領導人,但這并不是板上釘釘。藍白黨和內塔尼亞胡反對者屢次質疑,遭到起訴的總理候選人能否被授權組建政府。內塔尼亞胡是以色列歷史上首個在任期間被起訴的總理。
利庫德集團內部消息人士透露,對于潛在風險,內塔尼亞胡可能嘗試在庭審前就完成組閣。但有分析指出,他不太可能在開庭之前拿到61個議席,不過,在黨內的穩固掌權倒有可能讓他找到擺脫指控的辦法。
英國廣播公司(BBC)援引政治分析人士的話稱,內塔尼亞胡始終將自己稱為“政治獵巫”的受害者,從選情來看,他并未受到腐敗丑聞的沖擊,或許能再次轉憂為安。
汪舒明表示,即便內塔尼亞胡被定罪,預計也不會對利庫德集團的組閣進程造成太大影響,黨內還有二三號人物可以主持大局,但內塔尼亞胡的個人政治生涯或將行至終點。
而一旦跨過庭審這道坎,李紹先和汪舒明均認為,內塔尼亞胡這次組閣成功的概率較大。從目前民調看,利庫德集團及其盟友僅差1-2席即可達到議會多數。
不過,隨之而來的將是新一輪“紙牌屋”式的博弈。由于中小黨派林立,以色列歷史上從未出現單一政黨組閣的情況,小黨往往在組閣中四兩撥千斤。
李紹先指出,從目前情況看,利伯曼領導的極右翼政黨“以色列是我們的家園黨”可能再次成為“造王者”。前兩次沒有組閣成功,該黨都起到關鍵作用。
據《耶路撒冷郵報》3日報道,在初步出口民調產生后,利伯曼表示,“不會有第四次選舉”。隨后,他又通過社交媒體表示,將堅持競選承諾,不與宗教黨派聯盟。目前,在利庫德集團聯盟中,包括沙斯黨和聯合妥拉猶太主義黨兩個極端正統派宗教政黨;而藍白黨也必須依靠阿拉伯政黨聯盟“聯合名單”才能組閣。
汪舒明認為,利伯曼不一定會推選內塔尼亞胡或甘茨中任何一方出任總理。同時,鑒于藍白黨本身是多黨重組而成、內部存在分歧,利庫德集團可能從藍白黨的“反水”議員中“挖墻腳”,從而湊滿61個席位。
不排除觸發第四次大選
也有分析認為,目前不排除組閣失敗觸發第四次大選的可能,以色列的政治僵局或將持續。
BBC稱,歷史或將重演。在去年4月的選舉中,盡管利庫德集團及其右翼政黨聯盟獲得60席,但最終未能組閣成功,并導致了長達近一年的政治僵局。
李紹先稱,如果再次陷入僵局,以色列可能出現兩種情況:一是進行第四次選舉,但若一年多時間內四度選舉,以色列的政治生態將陷入更為尷尬的境地;二是以色列的政治制度可能生變,在第三次選舉前,以色列國內已經出現相應呼聲,如恢復總理直選。
以色列曾在1992年修改基本法,規定總理選舉和議會選舉分別舉行,總理由全民直接選舉。這項制度從1996年開始執行,然而,由于總理直選制削弱了總理的權威,影響了政府的穩定,后于2001年取消。去年12月,內塔尼亞胡曾表示,“特殊情況要特殊處理”,應由民眾在他本人和甘茨之間直接做選擇。但該提議遭到藍白黨拒絕。
分析人士指出,以色列陷入了一個從議會選舉到組閣失敗的政治怪圈,已經循環往復一年時間。各黨派雖然存在矛盾與分歧,但迫于現實或許將相互妥協,并組建聯合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