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聯合早報,2020年2月12日
胡志勇,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
新年伊始,美國負責國際安全和不擴散事務的助理國務卿福特,與俄羅斯副外交部長里亞布科夫,率團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舉行了戰略安全對話。雙方就軍備控制和戰略穩定等議題展開了激烈討論,并闡述了各自的國家戰略政策,以降低雙方在重大安全問題上的誤解。
美俄還討論了核儲備、核戰略以及軍備控制的作用和未來前景等問題。雙方決定在近期就特定議題開始專家級接觸。
兩國于2010年簽署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將于2021年到期,該條約旨在限制美、俄部署的核彈頭和運載工具數量。美俄《中導條約》去年失效后,《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成為兩國間唯一的軍控條約。俄羅斯已多次表示愿意不設前提條件延長該條約有效期,但美國目前對此仍未有明確態度。
2015年6月,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圣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全體會議的演講中明確提出,美國的政治決策正使世界陷入“新冷戰”。俄羅斯在當年列裝40多枚新的洲際彈道導彈,標志著美俄關系進一步逼近“新冷戰”的邊緣,直接加劇了戰略安全層面的惡性互動。俄羅斯開始更加強調核武器對國家安全的核心作用,加大對核武器的投入,并進行全面的升級換代。
面對俄羅斯強化戰略武器的態勢,北約國家積極強化核力量建設,加劇了全球戰略武器的軍備競賽。美俄之間日趨激烈的核互動,令全球安全局勢更為不穩定,爆發核沖突的危險性陡然上升。
烏克蘭危機后,俄羅斯開始逐步恢復對核威懾力量的投入,以發揮戰略威懾作用,懾止美國等北約國家的核攻擊和大規模常規軍事進攻。與此同時,北約國家頻頻在東歐盟國加強常規軍力、重新部署重武器裝備,也進一步刺激和加劇了俄羅斯的戰略憂慮,俄羅斯不得不強化核武器的戰略威懾作用。
近年來,全球戰略安全形勢急劇惡化,單邊主義和霸權行徑甚囂塵上,嚴重沖擊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特別是特朗普上臺后,宣布退出《反導條約》,推卸國際責任,導致國際核裁軍進程嚴重受挫。
美國提高核武器在國家安全戰略中的地位,奉行更具進攻性與實戰性的核威懾戰略,積極發展全球導彈防御系統,加快推進全球反導系統建設與部署,研發全球即時打擊系統,組建太空部隊司令部,加強網絡、太空等新疆域軍事能力建設,強化新興科技在軍事領域的應用,以謀求美國在全球全方位戰略安全優勢,客觀上加劇了美俄之間的核競爭,并進一步加劇了雙方的政治互疑,嚴重影響了美俄政治關系的發展。
此外,特朗普政府奉行“美國優先”政策,明確將中國和俄羅斯定位為美國主要戰略競爭對手,破壞了美俄中三個大國之間的戰略互信,無疑增加了戰略安全領域的大國協調難度。美國在亞太地區部署陸基中程導彈系統,加劇大國對抗和軍備競賽風險,損害大國互信和全球戰略平衡。全球戰略安全領域的失序、失衡進一步加劇,全球安全不確定因素上升。
此次美俄戰略安全對話,對全球安全形勢而言具有重要的影響。世界上兩個核大國能夠坐下來討論各自的國家戰略政策,以及軍備控制與戰略穩定等影響全球和平與穩定的問題,表明了兩個大國都不愿意使世界安全秩序失衡,動搖世界的安全與穩定。
當然,這次戰略對話只是雙方邁出的第一步,今后美俄兩國應該進一步加強高層安全領域的戰略互動。在遵循“維護全球戰略穩定”和“各國安全不受減損”等原則前提下,美俄應加強核戰略與核政策對話,客觀看待彼此的戰略意圖,真實了解對方的核政策與核力量,管控好各自的核力量,防止戰略誤判引發意外和危機。
美俄應明確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切實履行好各自責任,進一步大幅實質性削減各自的核武器,將核力量維持在維護國家安全所需要的最低水平,為其他有核國家加入多邊核裁軍談判創造積極條件。
核武器國家和無核武器國家應加強溝通對話,共同推動實現無核武器世界。同時,以美俄為首的核武器國家應向無核武器國家作出提供安全保障的承諾,以減少核武器擴散,減少核風險。
當前,與美俄兩國核力量相比,中國顯然不在一個層次上,中國無意參加與美俄的核裁軍談判,但并不意味著中國不參加國際核裁軍努力。中國一直并將繼續積極參與聯合國、裁談會、五核國等多邊機制框架下的國際軍控談判與討論。中國始終致力于維護全球的和平與穩定,積極踐行多邊主義,努力維護全球的戰略穩定,為國際軍控與裁軍進程發揮中國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