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李開盛:為什么是菲律賓

    編者按:本文系李開盛所撰《遇見菲律賓:一位中國學者的旅菲散記》一書的序言。該書于2019年11月底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正在奔跑上市中,敬請期待。


    作為國際問題研究人員,我去過的國家不算多,但也不算很少。在我關注的東亞國家中,我去韓國的次數更多,我雖然算不上韓國問題專家,但相對菲律賓而言,我對韓國的了解可能還是多一點。我為什么不揣淺陋,單單寫一部有關菲律賓的札記呢?


    這也是我要問自己的問題。


    記得我第一次去菲律賓是2015年。當時正在從事東亞第三方與中美關系的研究,計劃選兩個國家進行調研,我的選擇是:東北亞韓國,東南亞菲律賓。理由是:這兩個國家都是美國的盟國,同時又分別與朝核問題、南海問題兩大涉及中國外交與中美博弈的地緣政治熱點緊密相關。在那之前,韓國我已去過幾次,但菲律賓從未涉足。


    為了對菲律賓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我當時申請了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的資助,擬到菲律賓大學亞洲中心進行為期半年的訪學。當同事們聽到我要去菲律賓時,第一反應往往是:你為什么要去菲律賓?一些人覺得我把六個月浪費在這個地方不值得。我曾去國家留基委設在上海的集訓部,這是專門為獲得留基委留學資格的人辦理出國手續的地方,我當時想咨詢去菲律賓的簽證等相關事宜。結果對方并不知道得比我更多。據一個工作人員說,他這里從來沒有人辦到這個國家訪學手續的。包括我去菲律賓駐上海總領館申請簽證,也沒有訪問學者或相關簽證類型。結果我只能申請商務簽證,其居住期限為59天,而我訪學期限定為半年。怎么辦?對方告訴我只能到了菲律賓以后再申請簽證延期。我不知道菲律賓的簽證本就這樣,還只是在中國如此。


    當然,這只是上海的情況。在東南部省份,關注和研究菲律賓的人稍多些。例如,等我到達菲律賓大學亞洲中心后,了解到數年前曾有暨南大學的代帆博士和廣西民族大學的陳丙先博士在那里訪學,我訪學期間也有中國學者前去短時間訪問、交流的。訪學期間還參加了由菲律賓大學亞洲中心舉辦的一個菲律賓研討班,成員多為來自東南部沿海省份的學者。北京也有一些學者從事菲律賓或與菲律賓相關的研究,如北京大學的吳杰偉教授、外交學院的查雯博士等。但中國學者總體上對菲律賓不夠重視,特別是對其政治、外交缺乏深入的研究,應該是一個事實。


    這種忽視可能是不應該的。在筆者去訪學的2015年,當時菲律賓發起的南海仲裁案正弄得沸沸揚揚,對中國外交提出了嚴峻的挑戰。2016年6月,杜特爾特出任菲律賓總統后,中菲關系實現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寰。但可以大致肯定的是,杜特爾特的友華態度并不是菲律賓對華政策的終點,中菲關系還會繼續起伏下去。有心的朋友可能還記得,在對華不那么友好的阿基諾三世之前,女總統阿羅約曾執掌馬拉坎南宮(菲律賓總統府)長達九年,并宣布中菲關系進入“黃金時期”,但結果還不是在阿基諾三世時期陷入動蕩?究其根源,還是在于根深蒂固的南海島礁主權歸屬及其附近海域的權益爭端(也就是簡稱的南海問題)。由于涉及敏感的主權問題以及重大的戰略、經濟利益,要任何一方輕易讓步是不可能的。所以說,南海問題可能能夠得到管控,但很難被徹底解決。一旦受到某些因素的觸發,但很可能彈出來影響到中菲關系。而中菲關系一旦惡化,其的影響還不只限于雙邊。一是由于南海爭端在很大程度上成為東盟國家對華政策的風向標,中菲關系勢必影響到中國與東盟整體關系。二是菲律賓是美國的盟友,一直是美國牽制中國的一個重要棋子。從這個意義上講,說菲律賓是我們周邊外交棋盤上的支點國家,此話并不過分。


    在此背景下,對菲律賓研究的忽視便顯得難以理解。究其根源,我想一個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無論在學術界還是政策界,確實部分存在著不重視小國的天朝自大心理。在一些人看來,外交主要是搞定美國、俄羅斯這些大國,覺得一旦“綱舉”必“目張”,其他國家便不在話下。


    國際政治確實首先是大國政治,但不全部是大國政治。而且,在攸關中國核心利益的周邊國家中,切不可小視了第三方小國的作用。像菲律賓這樣的國家,雖然是美國的小盟友,但卻是獨立自主的主權國家,其內政外交自有一套邏輯,而且和越南一樣,處于像南海爭端這一重大問題的核心。如果僅僅重視美國而置這些國家于不顧,我們的政策可能就有盲人騎瞎馬之虞。而且,進一步看,中美權力結構性矛盾決定了中方作為空間的有限性。特別是自特朗普政府上臺、明確中國為美國“首要戰略競爭對手”以來,中美關系的轉圜空間事實上越來越小。在這種情況下,如能從第三方小國打開局面,不論對于我們的雙邊外交、周邊外交乃至大國外交,都不無益處。


    自十八大以來,對周邊小國忽視的現象多少有所改觀。一是研究上較前有所重視,教育部已開始在高校設置各種地區國別研究中心,對小國的研究至少在數量分布上去了。二是在政策上也重視從周邊開始,甚至將其擺到“首要”的位置,先后提出了互聯互通、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亞洲安全觀等一系列強化與周邊關系的概念。包括把“一帶一路”作為重大戰略推出,個人以為也是從周邊出發,通過側翼推動大國外交且帶活中國全盤外交之舉。


    從內政來看,菲律賓也是一個值得考察的對象。作為美國制度的復制品,菲律賓先前被稱為是“亞洲民主之窗”,但現在卻被許多人視為失敗民主或劣質民主的典型。菲律賓民主真的是那么糟糕嗎?其他國家又可以從中學到什么經驗與教訓?其政治為何能夠在推翻獨裁的馬科斯政權后三十年的時間保持基本的穩定?杜特爾特的當選與執政也是一個有趣且有深意的現象。作為一個處于傳統邊緣地區的市長,卻能夠以“菲版特朗普”的形象入駐馬拉坎南宮。上任仍不改其不拘一格的言行,推行受到西方批評的禁毒政策,卻一直保持了較高的支持率。無論從政治學、社會學甚至是民族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杜特爾特現象”可能都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事實上,研究小國外交,不但要從其外部行為著手,也需要觀察其內部特性。國際關系理論總喜歡把國家看成相似的行為體,在外交決策方面總是根據同樣的邏輯行事。這個道理或許沒有錯,但錯的是它忽視了每個國家的外交決策都有其身的特色、風格與取向,而決定這些就是其自身獨特的歷史、文化甚至是民族性格。正是從此角度看,要理解菲律賓的外交,就需要我們投入較其他周邊國家更多的精力。這是因為菲律賓與我們有太多的不同:地理上中國是一個大陸國家,菲律賓是一個群島國家;歷史上中國自詡有五千年文明,而菲律賓群島真正成為一個國家不到五百年,而且還是在西班牙殖民統治的結果;文化上中國崇尚儒家傳統容納多種宗教,菲律賓則是我國周邊唯一以天主教為主導的國家;政治上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菲律賓則奉行美國式民主體制。諸此等等差異,都不能不對菲律賓的外交產生深刻影響,但目前在不多的菲律賓外交研究成果中,很少深入去涉及其歷史、民族與文化。而一部分菲律賓研究者往往是外語學院的教師,主要從事語言、文化的研究,則較少涉及政治與外交。


    正是基于這些背景與考慮,筆者當時才決定到菲律賓進行為期半年的訪學。除了外交議題之外,還爭取對菲律賓的歷史、文化、社會進行較多的考察與了解。在菲律賓朋友的幫助了,我訪談了學者、退休大使、非政府組織人士等。除了參加一些學術會議、講座之外,主要精力放在各地走訪與考察上面。除了居住的馬尼拉外,我還走訪了碧瑤、杜馬革特、卡班卡蘭、巴科洛德、奧隆阿坡、達沃等城市,還曾在尼格羅斯島上的農民家里體驗了幾天的生活。所到之處,也盡可能地了解當地風土人情,盡可能全方位地豐富自己對菲律賓的了解。那半年期間,已撰寫了一些相關的游記或札記,內容涵蓋了菲律賓的歷史、社會、政治、文化與中菲關系等,多發表在澎湃新聞網、《環球時報》、《東方早報》、《文匯報》、《環球雜志》等期刊、報紙和新媒體上面。


    2015年訪菲歸來后,筆者一直同相關的菲律賓學者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并邀請過其中一些來上海講座。我還有幸參加所在單位上海社會科學院與雅典耀達沃大學、達沃市政府的相關合作項目,并于2017、2019年兩次再度赴菲,進一步加深了對菲律賓的印象與認識。


    但總的看,本書中的文章不過是筆者管窺之見而已。全書的內容也說不上系統,也不是規范的學術文章,只是呈現出來的一些有關菲律賓的知識“碎片”。之所以想把它們出版,主要是覺得國內關于菲律賓的出版物太少。作為引玉之磚,筆者不過是以自己淺薄的經驗,將一些淺識淺見奉獻給大家,尤其是國內對菲律賓感興趣的普通讀者,以求在為豐富信息略作貢獻的同時,期待引起大家的思考與更多人的研究,并盡可能客觀全面地認識菲律賓。


    附1:目錄


    序:為什么是菲律賓?


    一.不一樣的菲律賓

    菲律賓民主怎么了?

    左派的未來

    民族主義觀察

    農村印象

    女傭與外交

    美菲關系為什么特殊?

    人、國家與命運:中菲之間的簡單比較


    二.中菲關系思考錄

    祖與國:華人在菲律賓

    華人不是中菲關系的唯一紐帶

    “近視的”菲律賓

    杜特爾特能夠繞過中菲關系的“坎”嗎

    知華派、知菲派

    中國文化走出去:菲律賓見聞錄

    上海社科院的達沃“情緣”


    三.行走散記

    馬尼拉點滴

    山間碧瑤

    長灘印象

    尼格羅斯島的人與事

    蘇比克灣的前世今生

    達沃側影

    菲律賓的舊人新事


    致謝


    附2:版權頁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