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國際問題研究所青年中心舉辦學術沙龍,劉錦前和嚴驍驍兩位博士分別做了關于當前“印巴關系”和“國際社會保護責任”的報告。
劉錦前博士就《克什米爾態勢新發展與中印巴關系》做了專題報告,從近年來印控克什米爾地區恐怖活動特點、印度實施“克什米爾新政”深層次原因以及中印巴未來關系發展三個方面進行探討。他認為克什米爾地區位于中印巴阿四國之間,具有極其重要的軍事政治價值,被譽為“亞洲的心臟”地區。印巴兩國為此長期兵刃相見,而當地復雜的民族宗教關系又使得恐怖勢力與大國博弈交錯,長期給脆弱的社會發展帶來負面沖擊。2019年以來,該地區隨著恐怖活動“升級”和印方強力“回應”曾一度呈現出焦灼困境。目前,印度宣布取消了克什米爾“特殊地位”無疑給該地區未來走向帶來新的不確定性。
嚴驍驍博士就《保護的責任的倫理辨析與現實意義》做了專題報告,認為“保護的責任”提出的道德預期是國際社會保護需要保護處于人權狀況極端惡劣的群體,比如成為種族屠殺、種族清洗的受害者或潛在受害者,這恰好是個人負有互助道德義務的一種跨國推論。但真正的困難在于,當自然義務之間發生沖突時,比如互助義務與不損害或傷害另一個人的義務或不施以不必要的痛苦的義務發生沖突時,應當怎樣平衡這些義務?“保護的責任”恰好陷在這一道德兩難的困境中,發動戰爭或采取武裝干涉勢必會造成生命的損害或傷害。我們是否值得為訴諸于戰爭和武力的手段去實踐救助他人的互助原則這一行為而做道德上的辯護呢?有關戰爭倫理的討論可以為建立這樣一種原則提供背景。有關戰爭倫理的討論表明,“保護的責任”研究應當從“干涉”過度到“后干涉”,這一規范只有將保存生命原則作為其首要道德取向才能獲得更為充分和廣泛的支持。
本次學術沙龍由馬蕭蕭博士主持,國際問題研究所青年研究人員展開了激烈且富有成效的討論。本次會議屬于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青年中心系列學術沙龍。
(供稿人:胡麗燕,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