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作者系上海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本文首發于新民晚報2019年11月16日
美國國會眾議院昨天啟動了針對特朗普彈劾案的第二場公開聽證會,證人是美國前駐烏克蘭大使——瑪麗·約萬諾維奇。
對于眾議院民主黨人來說,從中扒出更多特朗普違法的“黑料”才是王道;而對于特朗普一方來說,如何“優雅”應戰,以顯示自己的“清白”,似乎更是個難題。
但不管怎樣,這只不過是美國大選季節一場大戲中的一幕而已。彈劾大戲如何收場?相對于大選結果,也許這不是一個問題。
當地時間11月15日,前美國駐烏克蘭大使瑪麗?約萬諾維奇出席國會眾議院情報委員會針對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彈劾調查公開聽證會。圖片來源:中新網
在11月13日的首場公開聽證會中,民主黨就有了不小的斬獲。美國駐烏克蘭臨時代辦威廉·泰勒披露出新的信息,即其助手“無意中”曾聽到特朗普與美國駐歐盟大使戈登·桑德蘭的通話,了解烏方調查拜登兒子案件的進展。
盡管共和黨議員努內斯稱首場公開聽證會為“電視轉播的戲劇表演”,但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國際吃瓜群眾仍滿懷希望,聽證會最好能爆出特朗普的更多猛料,增加戲份。不過可能會令人失望,至少從第二場聽證會來看,也只不過是將閉門改成了開門,證人還是那些證人,爆出的料中也許會增補一些邊角余料,但總體還是那些舊料,再猛的料反復暴曬也會失去其最初的刺激味,時間一久還會引起觀者的審美疲勞。
當然,無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人,都想從這些新瓶裝著的老酒里品嘗于己有利的“味道”。
在首場聽證會后,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就已經著手從中發掘新的有利的蛛絲馬跡。最終,作為政治上老謀深算的政客,底氣越來越足,干脆將特朗普被指控的罪狀明確定性為憲法所列的叛國罪之后的賄賂罪,而不僅僅是濫用權力或更加模糊不清的“其他重罪或輕罪”。賄賂指控也受到眾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亞當.希夫等人的支持。但指控為行賄罪而不是濫用職權之類的罪名,可能會引起共和黨方面更大的反彈,特別是對于那些支持特朗普的,來自中西部下層,法律知識欠缺的普通白人民眾“死忠粉”來說,特朗普為了調查腐敗而“行賄”另一個國家,實在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第二場聽證會也有一些獨特的價值和看點。
第一個看點是約萬諾維奇是否有必要作為彈劾案證人出席聽證會。共和黨議員宣稱,約萬諾維奇對于彈劾案來說存在很大的間接性,而且解雇大使是總統的法定權力。但在民主黨人看來,這只是一種表面現象。約萬諾維奇被非正常被解職牽涉到特朗普的私人律師朱利安尼,即特朗普暗度陳倉,繞開約萬諾維奇為代表的對烏正式外交渠道,存在濫用總統權力的行為。這為后續民主黨要求朱利安尼出席聽證會提供了足夠的證據。
第二個看點是特朗普是否存在“妨礙調查、恐嚇證人”的違法行為。特朗普通過推特不停地就彈劾案發表情緒性看法,其過激言論也被一些民主黨人視為“妨礙調查、恐嚇證人”。如果特朗普的言行進一步妨礙調查,為彈劾調查提供更多的“神助攻”,也是有可能發生的事情。
目前彈劾案似乎變成了各說各有理的“羅生門”。民主黨和共和黨在法律與政治兩條戰線上同時展開肉搏戰。民主黨竭力表明自己是嚴格依照憲法辦事,而共和黨人尤其是特朗普則大打悲情牌,則將彈劾案全力引向“政治迫害”。
由于特朗普和共和黨人始終無法從法理上對民主黨的彈劾調查進行有力反駁。因而,一如既往,他們的反應是情緒大于理智,從政治上“攪渾水”,導致政黨斗爭、“陰謀論”等各種說法甚囂塵上,特朗普也借此聲稱這是美國歷史上的最大“獵巫”行動,大打悲情牌。特朗普長子小唐納德·特朗普11月6日也發推特公布了一名中央情報局分析家的姓名,其主要目的是暗示此人支持民主黨,反對特朗普,企圖以此削弱舉報人的公信力。
特朗普的悲情牌能否最終壓過民主黨的法律牌呢?
從法律層面看,特朗普是否應被彈劾,并不在于拜登及其兒子是否真的有腐敗,關鍵在于特朗普是否真的要求烏克蘭政府調查其可能的政治對手。如果特朗普濫權與拜登家人搞腐敗都被證實為真,最合理合法的操作是拜登退選和特朗普被彈劾。也就是說,即使拜登父子有腐敗,“反腐英雄”特朗普也不能因此免除濫權的罪名并被彈劾下臺的命運。
一場成功的彈劾需要客觀與主觀兩項條件。前者指特朗普違法犯罪的實錘證據,后者指國會參議院部分共和黨議員放棄政治上的短視利益,而將國家與社會的公共利益放在首位。
表面上看,民主黨打的是法律這張明牌。在特朗普是否實質性違法方面,民主黨已經將彈劾理由確定為特朗普涉嫌犯下賄賂罪。在法律戰中,共和黨處于守勢,它們推不出什么強有力的證人來“會懟”民主黨的龐大證人群。
然而,盡管共和黨在法律戰中處于下風,但民主黨并沒有十足的把握將特朗普趕下臺。這首先是美國的憲政體制的保守性造成的。國會作為三權之一,應超越黨派的掣肘。美國國父們在創設憲法時本意就是要限制黨派之爭的惡果,但同時也承認“野心要用野心來對付”。盡管都是為了派系牽制,但這就在實踐中為派系斗爭留下了足夠的空間。但這種理想藍圖在現實中往往受到政黨利益的嚴重干擾。一些黨派忘卻政治妥協的合理適度制衡,而與總統屬于同一陣營的黨派卻仍由黨派私利沖擊國家公益,放棄了監督、制衡總統濫權的憲政職責。美國憲法既想要利用政黨政治來實施兩黨相互牽制,又希望兩黨在國會作為一個整體對總統進行權力制衡,這是在是“魚和熊掌難以兼得”的事情。
正是在這種體制約束下,特朗普將受益于美國政治極化帶來的“紅利”。因為參議院的共和黨人將在狹隘的政黨利益的挾持下,投票否決對他的彈劾定罪。既然如此,民主黨為什么還擺如此大的陣仗,煞有介事地推動彈劾呢?顯然只能從政治博弈角度予以解讀。從政治戰來看,在兩黨政治激化背景下,抓住一切時機揪對方辮子是政治斗爭慣常做法,為本黨候選人助一臂之力也是其中應有之義。
在兩黨政治高度極化的這種大背景下,可以設想,即使面對實錘證據,共和黨參議員也很可能出于黨派政治仍不支持彈劾。
要想打破共和黨鐵板一塊的所謂團結,就需要民主黨人跟特朗普有樣學樣,訴諸民意來施壓政治壓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不斷喚起民眾的憲法危機意識。
這是因為,對于總統的彈劾,美國憲法只是規定了一個粗疏的背景框架,它無法確保實體正義。也就是說,即使參議員以一黨之私庇護嚴重違法的總統,憲法本身也沒有提供加以懲罰的手段。對參議員們的唯一威懾只能通過選民手中的選票來實現。民眾一旦從憲政危機和公共利益的角度來看待彈劾案,那么,無論特朗普是否最終被彈劾,共和黨的民意基礎將受到最大程度的削弱,這也許是民主黨如此打動干戈發起彈劾案的真正“醉翁之意”吧。
現在第二場彈劾聽證會已經到來,對于國際觀眾來說,最好的做法還是稍安勿躁,靜觀事態的發展,就像中國的那句諺語講的那樣一樣,“提著燈籠看戲——走著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