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上海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本文首發于文匯報2019年11月17日
▲11月15日,美國前駐烏克蘭大使瑪麗·約萬諾維奇(前)出席由眾議院情報委員會舉行的總統特朗普彈劾調查公開聽證會并作證。| 新華社
在剛剛過去的一周,美國眾議院對總統特朗普的彈劾調查進入了公開聽證階段,眾院情報委員會分別在13日和15日舉行了兩場持續數小時的聽證會,向全國進行電視直播。負責歐洲和亞歐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幫辦喬治·肯特、美國駐烏克蘭臨時代辦威廉·泰勒、美國前駐烏克蘭大使瑪麗·約萬諾維奇等人,先后在聽證會上接受了民主、共和兩黨議員的詢問。此后一段時間還將有8位人士在公開聽證會上提供證詞。
事情的起因是今年7月特朗普在致電烏克蘭新任總統澤連斯基時,被知情者舉報以延遲提供軍事援助相要挾,促使烏方配合調查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之子亨特·拜登在該國的腐敗行為,圖謀削弱拜登在2020年大選中的優勢。民主黨人認為特朗普此舉不僅妨礙了大選的公正,更是引入外國勢力干涉美國政治,對美國的憲政民主和國家安全都構成了嚴重威脅,因此力主將其罷免。
民主黨人控制的眾議院于9月24日啟動了對總統的彈劾調查程序。
彈劾調查與 “通俄門”的淵源
實際上,針對特朗普的彈劾調查是近兩年沸沸揚揚的“通俄門”事件的延續,是美國的共和、民主兩黨緊扣大選所進行的權力斗爭的新發展。
華盛頓聯邦地區法院陪審團15日還裁定,總統特朗普競選團隊前政治顧問羅杰·斯通所涉七項罪名全部成立,包括向國會作偽證和妨礙特別檢察官羅伯特·米勒團隊的“通俄”調查。
▲11月15日,在華盛頓,特朗普競選團隊前政治顧問羅杰·斯通(前左)在陪審團做出裁決后離開法院。| 新華社
特朗普入主白宮還不到半年,民主黨人就拋出了俄羅斯干涉美國大選幫助特朗普當選的指控,導致對特朗普進行了長達將近兩年的“通俄門”調查。調查雖然把特朗普的幾名親信送進了監獄,但是2019年3月由獨立檢察官出具的最終調查報告,沒有給出特朗普本人通俄的結論,特朗普因此逃過了一劫。但是事態卻并未就此結束。
作為對“通俄門”的反擊,特朗普于2017年7月開始指責民主黨人在2016年大選中教唆烏克蘭政府披露有損于自己競選團隊的信息,來為希拉里助選。2018年12月烏克蘭基輔行政區法院的一項裁定,顯示特朗普的上述指責并不是空穴來風。這家法院認為,烏克蘭國家反貪局局長瑟特尼克和最高拉達議員列先科披露的某些信息,導致了特朗普的競選主席馬納福特辭職,這種行為影響了2016年美國大選的進程,屬于違法行為。鑒于烏克蘭是一個在安全問題上高度倚賴美國的歐洲國家,法院的這項裁決難免令人質疑白宮的新主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裁決的結果。
如果這一點較難確定的話,近日赴眾議院情報委員會作證的3位美國外交官的證言,卻能夠幫助廓清一個事實,那就是特朗普上臺以后,便謀求烏政府以及總統澤連斯基,配合他深挖民主黨關系人在烏的黑材料,為此,他甚至繞過了國務院,直接委派與烏方瓜葛頗深的親信、前紐約市長朱利安尼,充當與烏方接觸的代理人。
在15日的聽證會上,前駐烏大使約萬諾維奇指出,正是因為總統和朱利安尼認為自己妨礙了對拜登父子的調查,才導致她遭到解職。
如此看來,原本想在烏克蘭給民主黨人制造麻煩的特朗普,現在卻被政敵反手一把揪住不放。目前,眾院議長佩洛西等人極力把特朗普施壓澤連斯基的行為定性為“賄賂”,以滿足憲法對彈劾的規定。
道路之爭增加彈劾不確定性
目前,認為彈劾調查動搖不了特朗普的人士給出的理由主要有:
一、美國民眾關注的首先是民生,如今美國經濟增速還比較令人滿意,特朗普的支持者極力將其歸功于總統的施政,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支持彈劾的社會力量;
二、彈劾案需要參眾兩院支持才能有效,如今參議院仍然為共和黨人把持,支持彈劾案的可能性不大;
三、如同“通俄門”一樣,民主黨人手里缺少支持彈劾總統所需的“鐵證”,拿出來的都是所謂“間接證據”,難以說服特朗普的支持者倒戈;
四、在美國政治極化、社會撕裂的環境下,即使有過硬的證據,特朗普的支持者也可能視而不見,繼續力挺總統。
這些看法都有其道理,不過應當看到的是,從2016年大選、“通俄門”、再到彈劾聽證,共和、民主兩黨為爭奪美國最高行政權力進行的惡戰背后,始終隱藏著美國未來兩條道路、兩種選擇之間的激烈博弈。
民主黨領袖們之所以不遺余力地想要把特朗普拉下馬,是因為他們秉持建制派的立場,擔心特朗普當局的所作所為,會損害美國戰后70多年建立起來的霸權體系以及與之匹配的軟實力。而特朗普所代表的共和黨保守勢力,則認為建制派極力想要維護的舊秩序令美國因過度付出而走向衰落,他們力求擺脫霸權帶來的國際義務,同時又謀求利用霸權構建一個唯美國獨尊、有利于其“我行我素”的新秩序,這個轉變牽涉到了經濟、社會、文化、軍事、內政、外交等眾多領域的政策大調整。
應當看到,雖然特朗普的政治主張一開始并未成為共和黨的主流,但是自其入主白宮后,憑借手里掌握的行政資源,通過大膽的政治賭博、一筆筆的政治交易,以及利用對手的弱點,逐漸完成了對共和黨的控制,把保守政治勢力與建制派的斗爭轉化為了共和、民主兩黨之間的黨派斗爭。
最近的一個例子是,雖然在參眾兩院反對特朗普從敘利亞撤軍決定的人士當中不乏眾多共和黨人,但是共和黨內對他的反對恐怕也僅止于口頭表態。從隨后眾院圍繞拜登父子事件進行的公開聽證來看,共和黨議員基本都持維護特朗普的立場。
相比之下,目前仍然主導民主黨的建制派,手里擁有長期執政積累起來的政治資源和政治經驗,這一次又確實逮住了特朗普的把柄,從而對他發起新一輪的攻勢。無論是特朗普勾結外國政府針對本國候選人這一事實的曝光,還是其陣營回應這一指控時的引起爭議的表現,都在美國選民當中造成了不少對特朗普的惡評。原本對彈劾持謹慎態度的民主黨人,正是受事件曝光后民調轉而不利于特朗普的事態鼓舞,才轉而尋求對其彈劾。
民主、共和兩黨之間這場新的較量對于雙方來說都不會輕松,同理,讓美國民眾在兩條政治道路之間做出選擇也不會輕松。這場涉及美國前途的角力,各利益攸關方都會竭盡所能技壓對手,近期美國政壇風波難免,社會撕裂難免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