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7日,“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區域國別青年論壇:大國競爭背景下亞太地區的新形勢與新動向”研討會在上海社科院國際研究所會議室召開,會議由上海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所“一帶一路與地區合作機制”創新團隊、國際問題研究所青年中心聯合主辦。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河南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以及上海社會科學院的學者參加了此次會議。
會議開幕式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顧煒主持,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黨總支書記余建華研究員致開幕辭,表示在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形勢下,青年學者要重視周邊、瞄準新動向新問題展開研究,提出中國方案,作出中國貢獻。與會人員合影后,會議主要分為四節內容進行。
會議第一節的主題是各行為體對亞太局勢的影響,由國際所廉曉敏博士主持。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戰略研究所封帥副研究員分析了俄羅斯在亞太安全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問題,認為“他者”身份的自我設定是俄羅斯在亞太安全體系中逐步邊緣化的內在根源。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周士新副研究員對東盟在地區架構演進中的角色變化問題展開發言,認為東盟在推動地區構架建設過程中,體現出內涵更加廣泛、更加強調海洋的新特征,但能否承擔這一新角色仍有待觀察。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王廣濤副研究員的發言主要圍繞日本印太戰略及其對中日關系的影響展開,認為日本印太戰略與“一帶一路”倡議的互動將成為中日關系的一個重要主題。國際所郝群歡博士就朝鮮半島局勢發展的動力與阻礙進行了分析與研判,認為盡管當前半島局勢有所緩和,但實現半島無核化的目標仍困難重重。
會議第二節的主題是大國競爭下的亞太經貿合作與發展前景,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唐慧云博士主持。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馮東興副教授從歷史視角探討了中美貿易戰對于亞太地區秩序的影響,認為盡管中美貿易戰戰況激烈,但對不會上升為中美全面戰略沖突持樂觀態度。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黃琪軒副教授分析了安全環境、大國的產業技術升級以及大國競爭的邏輯關系,認為中美貿易戰本質是中美產業全方位競爭的結果,對中美競爭未來走勢持悲觀態度。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賀平副教授就日本自由貿易戰略及其影響展開分析,認為日本在當前國際貿易合作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對亞太經濟合作的推動仍面臨諸多挑戰。國際所張群博士就亞太區域貿易機制的發展與前景進行了發言,認為當前亞太地區國家有推動亞太區域貿易機制發展的戰略需求,亞太地區的多邊貿易機制談判取得了較大進展。
會議第三節的主題是塑造亞太格局的新角色與新問題,由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馮東興副教授主持。國際所陳永博士就美國亞太航行自由行動的新動向展開分析,在介紹了美國航行自由行動的影響后,提出了我國的應對之策。本所的崔榮偉博士分析了中程導彈問題對亞太安全的影響,認為美國在亞太地區前沿部署中程導彈將會對中美關系乃至于亞太國家處理各自與中美的關系產生重大影響。國際所束必銓博士就日本西南島嶼防衛體系的構筑對中日關系的影響進行了探討,認為西南島嶼防衛體系是日本防衛政策調整的重點,當前中日之間的機制建設仍不足以應對中日在該島嶼方向上的競爭態勢。本所吳澤林博士就歐盟對東亞的地區介入、特別是越南在這一趨勢中的角色與影響展開了分析,認為越南對于歐盟標準的全盤接受,在制度標準、環境壓力以及過渡期限等方面對中國形成了壓力。
會議第四節的主題為中美經貿政策選擇與亞太經濟合作的發展趨勢,由國際所王子夔博士主持。國際所吳其勝博士的發言圍繞美國外資安全審查體制改革的動向及其影響展開,認為美國外資安全審查委員會審查范圍不斷擴大、配給資源不斷擴充、對中國投資的審查力度不斷加大、國際合作也不斷得到強化。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劉瑋助理研究員重點分析了東亞金融合作、特別是清邁倡議制度化發展的路徑問題,認為去實體性、集體投票決策、及檢測機構的成立是清邁倡議制度化的實現路徑,但制度化的實現仍面臨諸多現實阻礙。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外國問題研究所戚凱副研究員就東亞地區能源合作展開分析,認為當前東亞能源合作進程緩慢,各國在戰略認知、制度建設、合作模式上存在諸多差異,在當前國際能源格局下,中國需要在戰略目標、合作路徑以及制度建設上發揮積極的引領作用。本所的柯靜博士就美國FTA戰略對全球貿易秩序的影響展開分析,認為特朗普政府主張的雙邊為主的FTA戰略很大程度上將對WTO多邊貿易規則構成根本性沖擊。
會議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顧煒副研究員進行總結。四個階段分別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葉成城助理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劉瑋助理研究員、本所嚴驍驍博士及張群博士進行了評論。
(供稿及攝影:馬蕭蕭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