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5日,“第四次工業革命背景下的大國競爭與合作:中俄歐視角”研討會在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舉行。本次會議是上海社聯2019年學術活動月跨學會會議,由上海市俄羅斯東歐中亞學會主辦,上海市世界史學會、上海歐洲學會協辦,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承辦。在本次研討會上,來自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上海外國語大學、同濟大學、上海市俄羅斯東歐中亞學會、上海市世界史學會、上海歐洲學會以及上海社會科學院的學者們就會議議題進行了深入且富有成效的討論。
會議第一單元,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王健研究員為會議做了開場致辭,表示第四次工業革命、人工智能會對我們造成很大的影響,科技是推動國際關系很大的動力,國際問題研究需要討論這些問題。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上海市世界史學會副會長余建華研究員從歷史的角度分析工業/科技革命和大國崛起之間的關系,認為近代以來的每次產業革命和重大科技發展均影響著大國興衰沉浮和人類文明的進步,在工業革命4.0降臨時,中國可能首次有機會與其他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海洋和極研究中心主任張耀副研究員從大國軍事競爭與國際軍控的角度分析大國的競爭進入實質性和無序性的狀態。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廉曉敏助理研究員則從中美俄三國的角度分析工業革命4.0時代的中美、中俄之間的競爭與合作,認為中國會面對來自俄羅斯和美國兩個不同思維維度大國帶來的外部壓力。
在第二單元中,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院長助理楊成教授以國際新失序的狀態作為分析視角,對中俄德創新合作的可能前景做了評析,認為中國、俄羅斯、德國在技術發展上各有自己的特點,德國比美國和俄羅斯更適合中國與之創新合作。在未來可期的預景中,中國、德國、俄羅斯愈趨向于對等,三者的創新合作對世界秩序的維護有積極的幫助。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李立凡副研究員從中國和意大利合作備忘錄的簽署分析中國與意大利關系的未來趨勢,雙方即有互補性的合作也會有影響中意關系發展的障礙。上海市決策咨詢基地/余南平工作室首席專家、華東師范大學國際關系與地區發展研究院歐洲中心副主任余南平教授從全球鏈價值分析中俄歐以及美國在第四次產業革命中的角色和地位,認為當今全球價值體系下的供應鏈是分散的,需要合作完成。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中國有前期奠定的良好基礎,在規模、政府推動應用場景等方面有其獨特的優勢。中俄歐在第四次價值鏈里會繼續拉開距離與檔次。上海市俄羅斯東歐中亞學會會長、華東師范大學范軍教授對本次會議做了總結發言。會議第三單元是到會會員的自由發言和討論時間。上海歐洲學會理事曹子衡教授,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關系研究》編輯部主任傅勇研究員,上海俄羅斯東歐中亞學會秘書長楊燁教授先后主持了會議的研討。
(供稿:胡麗燕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攝影:嚴驍驍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