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7日下午,在上海社會科學院舉行的“中匈、中波建交70周年研討會”上,來自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四川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同濟大學、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上海俄羅斯東歐中亞學會、上海歐洲學會以及上海社會科學院的二十多名專家學者,就“中東歐國家轉型30年的成就與挑戰”“中匈、中波關系與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的現狀與前景”等議題進行了深入且富有成效的討論。
在“中東歐國家轉型30年的成就與挑戰”這一議題的討論中,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一帶一路”國家經貿關系與合作高等研究員副院長尚宇紅教授,從貿易網絡、參與全球或者歐洲價值鏈的位置與水平等維度對當前中東歐國家的經貿合作水平進行了分析,認為中東歐國家在歐盟的貿易和價值鏈中的位置總體上仍處于邊緣地位,但不同國家間已出現了分化態勢。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歐研究中心主任王會花副教授從維謝格拉德集團與歐盟互動的歷程評價中東歐轉型三十年來的成敗得失,認為2009年是維謝格拉德集團參與歐盟事務的轉折點,當前該集團國家對歐洲的治理帶來一定的挑戰并引發歐盟的分化。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楊云珍副教授則考察了匈牙利和波蘭兩國的疑歐主義和民粹主義政黨的特點及其形成根源,并分析了當前兩國與歐盟機構在核心價值觀上的矛盾及其對中歐關系可能產生的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賈瑞霞副研究員和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胡麗燕助理研究員分別考察了波蘭和捷克兩國的創新能力,及其在參與歐盟和全球科技創新中的政策調整和發展前景。
“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前景展望”這一議題首先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歐亞室主任崔宏偉研究員就“17+1”與中歐第三方合作發言。她指出,經貿領域是中歐開展第三方合作的基礎,中東歐國家在基礎設施領域對中國有資金的需求,是增加第三方合作的機會,但也存在經濟體制差異的挑戰,中國和歐盟尤其是法、德等主要成員國需要在務實與互信的基礎上推進三方合作。華東師范大學國際關系與地區發展研究院高曉川副研究員深入分析了當前深化中國—中東歐合作中的區域整體性與國家特殊性、內部性與外部性之間存在的矛盾關系是長期存在的兩大制約因素。前者主要表現為中國和中東歐國家的合作不平衡,后者主要表現為來自歐盟內部的制約和外部大國對該地區施加的影響。四川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原航副教授就中波關系的多層次展開分析,首先分析了中波關系從地方到國家、超國家和全球層面的不同行為體和互動議題,其次考察了中波關系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各領域的進展。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中心副主任龍靜從中國與中東歐的創新合作展開討論,從資本、人才、市場、體制等創新的核心要素來解析中東歐地區的資源配置情況,認為中國—中東歐開展技術合作需要建立平臺并進行聚焦。
本次會議由上海社會科學院主辦,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上海社會科學院“一帶一路”信息研究中心、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承辦,上海歐洲學會協辦。上海俄羅斯東亞中亞學會秘書長、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楊燁教授,上海歐洲學會秘書長楊海峰博士,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歐亞研究室主任崔宏偉研究員分別主持本次研討會。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研究員就會議發言做點評,上海歐洲學會會長、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徐明棋研究員對本次會議做了總結發言。與會代表還就會議發言進行了提問和交流。
(供稿:胡麗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