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于上觀新聞2019年9月16日
原文鏈接:https://www.shobserver.com/news/detail?id=176478
最近幾天,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馬不停蹄,不僅在世界各地穿梭,也在國內趕場子,抓緊最后時間拉票。
安全最受關切
在今年4月的議會選舉中,內塔尼亞胡領導的利庫德集團獲得36個席位,而前國防軍總參謀長本尼·甘茨領導的中間派聯盟藍白黨獲得35個席位。利庫德集團雖然成為議會第一大黨,但遲遲未能與其他政黨成功組閣。為防止組閣權旁落,內塔尼亞胡提出解散議會,重新大選。
在明天的再次選舉中,將有32個政黨和政黨聯盟競選議會120個席位。而與大多數對手的沉寂不同,內塔尼亞胡近來顯得格外活躍,為競選打出一套“組合拳”。比如,在巴以問題上頻頻示強,揚言將把約旦河谷納入以色列領土;又如,打安全牌,不僅高調宣布空襲敘境內伊朗軍事目標,還多次派無人機進入黎巴嫩,空襲真主黨和巴勒斯坦人民陣線設施;再如,穿梭海外,接連出訪烏克蘭、英國以及俄羅斯。
美國《華爾街日報》稱,內塔尼亞胡最近的行程以“國家安全”為中心:前往索契,與普京討論如何在以色列加強軍事活動的背景下避免發生意外;突訪倫敦,與美國防長埃斯珀討論伊朗問題;宣稱吞并約旦河谷將為以色列贏得永久安全的東部邊界等。“很明顯,他將自己在周二選舉中的政治存亡,全部押在保護以色列的政績上。”
這種策略能否奏效?半島電視臺網站認為,過去很長時間里,答案是肯定的。內塔尼亞胡在以色列公眾的恐懼心理中獲益。人們寧愿在規模較小、但有把握的賭注上套現,也不愿押注于收益更大但極不確定的賭注。
中東問題專家、寧夏大學中國阿拉伯研究院院長李紹先指出,在以色列以往的選舉中,經濟和安全一直是民眾最為關注的議題。這次選舉距離上次僅5個月,以色列經濟并無太大變化。在美國與伊朗關系緊張、海灣局勢更趨動蕩的特殊背景下,內塔尼亞胡自然而然地主打“安全牌”,其中訪問俄羅斯、宣布將吞并約旦河谷的舉動格外引人矚目。
“約旦河谷的提法相當于把對手逼到墻角,”李紹先解釋道,因為在以色列國內,想要吞并約旦河谷的大有人在,卻很少有人真敢冒天下之不韙,將其作為競選口號提出來。但內塔尼亞胡提了,藍白黨只能罵他“剽竊”自身主張。政壇老手的競選手段從中可見一斑。
“安全是他的強項,”美國大西洋委員會學者沙龍·利普納認為,但他的好運可能已經到頭了,他正面臨前將軍們的挑戰。《華爾街日報》稱,甘茨此前批評內塔尼亞胡在加沙政策上“軟弱”,允許卡塔爾向加沙地帶輸送數千萬美元,相當于“賄賂”哈馬斯。另有觀點認為,內塔尼亞胡的強硬形象存在缺陷,“舌頭”總比“拳頭”硬。
上海猶太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中東學會高級顧問潘光指出,安全確實是以色列民眾最關心的問題。但關鍵的問題是,這個安全如何實現?以色列前領導人拉賓認為,安全要通過和平談判來實現。但內塔尼亞胡的觀點是,安全要通過軍事力量來實現。近來,隨著內塔尼亞胡不斷推出極端做法,引發的反彈會比以往更強烈,再加上貪腐丑聞纏身,壓倒性的優勢越來越不明顯。
最新民調顯示,選情與5個月前沒有太大變化。利庫德集團與藍白黨之間的差距極其微弱,可能將各獲32個席位。換言之,可能仍不會有明確的贏家,仍需要開啟為期數周、大黨與小黨之間的政治交易,才能決定以色列的下一屆政府。
“形勢也有一些變化,”李紹先指出,以色列國內的阿拉伯黨派將加強團結,重新統一為一個聯盟參選,預計將贏得更多席位;與此同時,阿拉伯人的投票率估計也會上升。在以色列人口中,阿拉伯人約占20%;但在120席議會中,阿拉伯人僅僅只有10席。不過,這股勢頭能否在這次大選中影響組閣,還有待觀察。
《衛報》稱,就像2015年那樣,阿拉伯黨派這次有可能獲得足夠席位成為議會第三大力量,從而阻止內塔尼亞胡連任總理。
選舉不是終點
輿論普遍認為,即使政治上處境脆弱,內塔尼亞胡仍有足夠的技巧贏得全國范圍的選票。然而,贏了選票并不意味著贏了選舉,因為眼下他并沒有一條組建執政聯盟的清晰路徑。
今年4月份的選舉后,為獲得組閣所需的61席,利庫德集團不得不同時拉攏幾個宗教黨派和前國防部長利伯曼領導的以色列家園黨。但由于各方在“極端正統派猶太教徒服兵役”問題上難以達成妥協,最終未能在“最后期限”前成功組閣。
這次,如果內塔尼亞胡如愿拿到組閣權,他將面臨幾種選擇:他可以嘗試消除與利伯曼的分歧并組建右翼政府;也可以尋求與藍白黨組建執政聯盟。但據媒體報道,藍白黨開出的條件是內塔尼亞胡放棄連任。
《華盛頓郵報》稱,從4月的大選看,以色列全國參與投票,結果卻只由一個人決定:現年61歲的前國防部長利伯曼。如今,他可能再次成為“造王者”,決定總理內塔尼亞胡的政治命運。他曾擔任內塔尼亞胡的顧問、防長和外長等高級職位,自稱為世俗權力捍衛者。過去20年里,他的身份一直在前老板“心腹”和“眼中釘”之間搖擺。最近民調顯示,利伯曼的優勢在其與宗教黨派的斗爭中擴大,可能贏得多達10個席位,是目前的兩倍。
潘光指出,利伯曼是一位有政治野心的人物,他和虔誠宗教派的分歧涉及信仰問題,誰都不可能輕易讓步。李紹先認為,利伯曼是上次大選的“攪局者”,這次將發揮怎樣的作用,目前還很難說,要看他最后的成績。
《外交政策》稱,不難發現,在以色列這樣的議會制度中,選舉結果不是競選終點,不能決定誰將成為總理,更大的障礙將在投票后出現。從民調看,內塔尼亞胡處境很危險,他可能會在以下情形中遭遇不幸。
首先,以色列總統里夫林可能跳過內塔尼亞胡,讓甘茨或另一名國會議員率先嘗試組閣。以色列《青年報》稱,里夫林和內塔尼亞胡同屬右翼利庫德集團,但兩人私人關系不睦。里夫林本月早些時候挖苦內塔尼亞胡稱,宣布重選的決定讓他感到驚訝,他將盡其所能避免第三次選舉。“里夫林將扮演里程碑式的角色,他其實可以授權任何人組閣——不一定是最大政黨的領導人。”以色列獨立民調師米切爾·巴拉克指出。
其次,內塔尼亞胡可能會面臨內部反叛。“如果內塔尼亞胡組閣再次失敗,從法律上看,他成為總理將非常困難,”美國布魯金斯學會中東政策中心主任拿坦·薩克斯指出,黨內高級成員會告訴自己人,要么是利庫德集團另選一名總理,要么是非利庫德集團的總理,要么是第三次選舉。“這種情況下,第一個選項會最受歡迎。”
其三,內塔尼亞胡還有一種更“優雅”的退出策略——以辭職換取寬大處理,就像美國前總統尼克松當年一樣。今年夏天,他已成為以色列任職時間最長的總理。但眼下,他面臨的司法尷尬迫在眉睫:司法部長計劃10月召開起訴前聽證會,總理在三起腐敗案件中涉嫌受賄、欺詐和違反公眾信任。如果成功組建執政聯盟,他就可以通過立法來躲過起訴。否則的話,觀察人士認為,被黨內盟友、刑事指控逼到墻角,內塔尼亞胡有足夠動機與司法部長談成“秘密協議”。這是一種不光彩的離開,但卻是一張越獄卡。
不會發生改變
拋開內塔尼亞胡的個人命運,這次選舉更關乎以色列宗教和世俗愿景之間的平衡,以及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整個阿拉伯世界的關系。內塔尼亞胡承諾,如果再次當選,他將吞并約旦河西岸的大部分地區,從而改變被占領土的長期現狀。這一舉措受到右翼選民的普遍歡迎,但可能招致阿拉伯世界的集體憤怒。
總部設在華盛頓的阿拉伯裔美國人協會主席詹姆斯·佐格比指出,無論誰獲勝,巴勒斯坦人所面臨的現實都不會改變:以色列對巴勒斯坦土地的占領都不會結束,也不會有“兩國方案”。以色列政治已向右翼靠攏如此之遠,以至于很難理解為何還有媒體繼續將內塔尼亞胡的反對派稱為“中左翼”聯盟。無論“左”在這一提法中意味著什么,但它肯定不意味著與巴勒斯坦人和解有關的任何東西。
與內塔尼亞胡一樣,藍白黨也支持擴大對約旦河谷和約旦河西岸被占領地區的主權。他們與內塔尼亞胡的最大不同之處在于,在他們口中,內塔尼亞胡一直“嬌慣”加沙地帶的哈馬斯,至今未采取重大軍事行動。在這種情況下,一些自由主義者所認為的“后內塔尼亞胡時代”以色列將有所不同,充其量只是一種幻覺。
潘光認為,近年來,以色列政壇總體在向右走,總把安全放在首位。內塔尼亞胡堅持認為,武力可以實現和平。他在戈蘭高地等問題上的極端立場,完全置聯合國決定于不顧,也把巴以問題推向更為不利的境地。無論是巴勒斯坦方面還是哈馬斯,誰會愿意和談?特朗普政府此前拋出“世紀協議”的經濟方案,根本沒人接茬。
“以色列政壇過去的左右分野已經不復存在,”李紹先指出,左翼工黨已經徹底淪為小黨,藍白黨雖然以中間派自居,但它與利庫德集團在大政方針上并無本質差別,其實也是右翼政黨。這就決定了以色列政壇基本的政策方向。
不可否認,近年來,巴以問題已呈現出被邊緣化的趨勢。巴勒斯坦方面曾調侃稱,特朗普政府的“世紀協議”很可能會是“下個世紀的協議”。詹姆斯·佐格比指出,由于種種原因,以色列的這次選舉不會產生任何根本性的改變——對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