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相信,中美戰略競爭的時代已經到來,而且其烈度在一定時期內可能會趨于激化。作為重要的干擾變量,中美關系的整體惡化已不可避免地對本來就脆弱的東北亞合作產生影響。
從經濟上看,中美競爭激化將削弱東北亞區域合作的動力。區域合作實際上是全球化進程的伴隨物,有了全球化才會有區域合作。如果全球化退潮,區域合作的動力也會減弱。因為當全球化不再成為趨勢的時候,區域合作的價值可能也就進一步降低。另外,當全球化被本國優先主義、民粹主義進程所拖累甚至逆轉時,同樣的現象也會拖累甚至逆轉區域合作進程。從整體上看,區域化動力是隨著全球化動力的減弱而減弱的。而且,美國對華經貿戰中極限施壓行為具有某種“寒蟬”效應,韓國已與美國達成協議,日本最終可能也不得不對美做出讓步。雙邊協議而不是多邊合作成為協調地區經貿合作的工具,是東北亞區域合作明顯退步的表現。
從政治與安全上看,在中美競爭加劇的重壓之下,本已脆弱的區域合作將產生更多的“裂縫”。美國盡管是一個地區外國家,但至少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仍是東北亞現實存在的一股政治安全力量。因此,中美戰略競爭加劇本身就是對廣泛意義上東北亞合作的分裂。從狹義上看,中美戰略競爭加劇將對其他東北亞國家產生不同的影響,導致在本已脆弱的東北亞區域合作板塊上進一步產生“裂痕”。俄羅斯將進一步加大與華“抱團”,中俄雙邊合作將優先于地區合作。韓蒙兩國一直試圖在中俄、中美間保持左右逢源的立場,中美競爭加劇將使它們(特別是韓國)發展對華關系更加謹慎,甚至采取更傾向于偏向美國的立場。朝鮮一貫將雙邊外交優先于地區外交,可以預期它將進一步利用中美的分裂,以便緩解美國在極限制裁、全面棄核等問題上對它的壓力。總體上看,中美競爭不但使得廣泛意義上的東北亞政治安全合作變得不可能,也使得其他東北亞國家對狹義的合作變得更加謹慎。
美國加劇對華戰略競爭,會強化日本對地區合作的離心力。中日兩強扮演著事實上的東北亞合作雙引擎角色。2014年11月中日就處理和改善雙邊關系達成四點原則共識,意味著日本面對中國實力的迅速趕超以及在釣魚島“國有化”問題上的強硬反應,開始放棄此前一味以硬碰硬的方針。中國與日本的國力差距正在迅速拉大,所謂的兩強相爭將失去意義,日本將不得不更加依賴地區合作來維持自己的影響,從而對東北亞地區合作產生更大的助力。
但是,美國加劇對華戰略競爭給日本提供了另外的選擇,即通過拉攏美國的亞太合作維持其國際影響并制衡中國。所以,當特朗普宣布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日本立即接過其衣缽,使其化身為“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安倍政府竭力拉攏與特朗普政府的關系。當然,日本的立場可能是“原則性+靈活性”,所謂原則性,就是在整體上對可能讓美國不高興、讓中國影響增加的東北亞地區合作采取敷衍態度,而對東北亞之外的區域合作更加重視,如推進東盟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談判和參加印太合作等,這與安倍所謂的“俯瞰地球儀”外交也是契合的。所謂靈活性,就是基于中國實力影響以及自身利益,盡可能不去以硬碰硬,甚至可能會在一些具體問題上采取對華友好甚至推動地區合作的做法。但這并不影響其“拉美制華”的政策本質,中國應該對日本政策的復雜性有清醒的認識。
中美競爭激化還將引爆朝核問題上的危與機。朝核問題的最后解決一定要包括東北亞至少是半島的地區安全機制方案,否則美朝兩國都不會真正相信對方的意圖與行為,無法鞏固談判成果。從長遠來看,要解決朝核問題僅僅靠美朝會談是不行的。美朝會談確實能夠解決兩個當事國之間的核心矛盾,但是,美朝談判走到一定程度,一定需要相關各方坐到一起,共同對朝核問題的最后解決確定方案。河內第二次金特會無果而終,也反映出美朝談判是有局限的,沒有第三方的參與及其緩沖或調解,美朝談判很容易出現“梗阻”。多邊談判一旦恢復,地區安全機制更有可能成為朝核問題解決方案的一部分。因此,朝核問題作為地區安全合作切入點這一定性從根本上沒有改變。
但是,特朗普的上臺和中美競爭的加劇,使得朝核問題至少在短期內難以成為地區安全合作的切入點。這是因為:第一,特朗普迷信“極限施壓”以及個人的談判“藝術”,使得六方會談或其他形式的多邊會談短期內沒有可能。第二,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的“極限施壓”政策使得中國很難在朝核問題上配合美國的立場。中國堅持半島無核化的立場以及遵守聯合國制裁決議,但出于中國自身的政策以及越來越大的國內對美負面輿論,顯然不會對特朗普的朝核政策進行無條件背書。特朗普一方面在經貿、科技甚至臺灣等問題上刺激中國,另一方面又期待中國在宏觀對朝政策以及微觀的強化制裁問題上配合美國,無疑是不切實際的。而朝核問題一旦重新激化,甚至朝鮮重新走上核導試驗的道路,對整個地區安全形勢與安全合作也是一個打擊。當然,物極必反、禍福相依,當特朗普的雙邊談判走投無路之際,當朝核問題局勢惡化使得美國不得不重視中國作用之時,或許也是重新打開六方會談或其他形式多邊談判大門的機會,從而在推動地區安全合作方面邁出重要一步。
本文發表于《世界知識》2019年第14期。
(作者為上海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