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G20領導人峰會于2019年6月28日-29日在日本大阪召開,中美日俄歐等主要國家和地區領導人在大阪一齊亮相。這是在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間的貿易戰已經開打且不排除立即升級的背景下所召開的一次峰會。近段時間以來,全球不確定性因素持續增多。世界經濟明顯放緩,美國與他國摩擦不斷,英國脫歐前景迄今不明,中東緊張局勢有所升級。中美經貿摩擦究竟會走向何處?習近平主席和特朗普總統的會晤能否穩定中美關系?中美日俄歐在G20峰會期間以及接下來將會呈現出怎樣的互動?WTO體系的命運又會如何?而在這樣的大國博弈之下,G20機制和全球治理的未來又會怎樣?諸問題亟待國際社會作出應對。
在此背景下,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上海市美國問題研究所、新民晚報社國際部共同發起了第七期“淮海觀天下”專題研討會。本屆研討會以“不確定時代中的G20峰會”為主題,主要分為三個議題:G20與當前中美關系、G20與全球治理、日本G20主場外交的角色定位及作用。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何偉文、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朱杰進、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蔡亮、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陳佳駿、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束必銓和張群出席研討會并圍繞以上三個議題進行深入探討,對未來中美日等關系走向、G20機制未來發展、國際經濟秩序提出具有前瞻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議。
關于G20與當前中美關系。何偉文研究員認為,不能對G20峰會就中美貿易協議有突破性進展抱有過高期望。中美各自的立場和訴求存在原則性沖突。對于中國來說,需要的是一個好的、公平的貿易協議,而非美國所要求的不公平的協議。當前這場貿易戰的走向將很大程度取決于美國經濟發展趨勢。如果美國經濟不能持續強勁表現,形勢就會轉向于我有利。G20大阪峰會的一個重大背景是全球經濟在貿易摩擦愈演愈烈中面臨嚴重下行風險。與布里斯班峰會完全不同,大阪峰會沒有正視這一點,也沒有將全力支撐全球經濟貿易增長作為使命。在當前形勢之下,G20要繼續發揮全球治理主要平臺的權威作用,必須堅決維護多邊主義,同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作不懈的斗爭,否則會有變成空談俱樂部的危險。
陳佳駿助理研究員指出,過去一段時間以來,美國國會部分議員頻繁就涉華問題立法,有關行為在經貿、科技、美臺關系和國家安全等領域尤其活躍,其中部分立法還經由特朗普總統簽署正式成法,成為影響中美關系未來發展的“懸劍”。對此,越來越多的觀點認為,美國國會共和、民主兩黨在處理對華關系的問題上已經形成跨黨派共識,這種共識包括:第一,中國長期以來的貿易政策實踐是有問題的;第二,中國的崛起對美國已構成巨大威脅;第三,中國在高科技領域取得的長足進步將危害美國國家安全。這些共識的形成,對中美關系的破壞性影響不可低估。
關于G20與全球治理。朱杰進副教授指出,在G20大阪峰會召開之際,出現了很多對G20的批評,其中一種觀點認為G20正在淪為清談館,解決不了什么實際問題,已經變成領導人一年一度握手拍照的“外交秀”。這種觀點其實是對G20機制的誤解,未能將G20放在全球治理的大背景下去考察,也未能準確把握G20機制的獨特優勢。實際上,作為國際經濟合作的首要論壇,G20機制在跨國際組織治理、跨議題領域治理、跨意識形態治理等綜合治理方面有著顯著的優勢,在當前全球治理架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時,需要指出的是,綜合治理雖然是G20的優勢,但也導致了G20在延續性、領導力和執行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張群助理研究員指出,制度博弈成為亞太經濟體戰略互動的新常態。從區域層面來看,亞太區域經濟合作中的制度博弈表現為區域一體化的路徑之爭和區域經濟合作的規則之爭。從發展趨勢來看,中美之間的制度博弈呈現出長期性、嚴峻性和多樣性。從制度博弈視角來看,G20的成立,是西方工業化國家和新興經濟體之間采取的彼此容納式的競爭策略。特朗普上任后,全球經濟治理和區域合作進入到矛盾的凸顯期和選擇的多元化。對于G20未來,除了發揮G20在促進高層之間的聯系和交流渠道之外,能否利用包括G20在內的一系列的多邊平臺,將中美之間的貿易規則、中國與其他經濟體的貿易規則從雙邊轉到多邊的層面?G20成員在非G20場合外其他領域是否能夠互相支持與合作?
關于日本G20主場外交的角色定位及作用。蔡亮副研究員指出,G20的議題設置不僅體現了國際社會中最關切的熱點與挑戰,也會深深地打上東道主的烙印。如此次G20大阪峰會,日本政府確定的八個主題中,既有各方矚目的全球經濟、貿易投資、創新、環境能源等議題,也有婦女賦權和健康等帶有日本特色的議題。G20這一非正式對話機制固然有很多缺陷,但卻不能不重視這個平臺創造的領導人直接對話所帶來的潛在政治約束力。習近平主席與安倍首相于27日首腦會談中所達成十點共識,不但向國際社會傳遞出要共同維護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體制,積極引領區域一體化,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的積極信息,更意味著兩國均認可將G20視為中日深化合作,推動完善全球治理體系建設的重要舞臺。
束必銓助理研究員指出G20作為一個多邊機制,對任何一個成員國來說,都非常重要,是一個展示自己外交影響力的機會。日本在本次G20上,提出了一些有特色的議題。但在當前不確定性高企的國際形勢下,這些議題屆時能否達成共識,存在一定難度。安倍上臺以后大國雄心慢慢回歸,大阪峰會對日本來說是在國際社會發揮領導力、引領國際議題的一次機會,安倍可以借此重振大國時代雄風。日本戰后走和平發展道路,在當前貿易摩擦、大國競爭日益激烈的國際環境下,日本不希望大國間的競爭引發沖突和戰爭。因此,日本希望在國際社會中發揮協調作用,如伊核問題、中美貿易摩擦、敘利亞問題、朝核問題等,希望通過協調、幫助解決問題彰顯其國際存在感。
在討論環節,與會嘉賓圍繞著中美制度博弈、中美科技競爭、G20機制功能、中美歐關系互動及合作、中美日三國關系互動及合作、亞太地區經濟一體化等熱點問題,展開了非常熱烈的討論。
“淮海觀天下”系列研討會作為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重要的學術論壇品牌,未來將會繼續關注國際熱點和焦點,以期進一步推動學界關于國際關系問題的交流。本次研討會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柯靜主持,國際所、上海美國問題研究所部分研究人員以及新民晚報國際部首席記者吳宇楨等出席研討會。
(文字:柯靜 攝影:李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