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北京隆重開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開幕式并發表主旨演講。作為繼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之后,中國舉辦的又一場重要外交活動,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召開有助于重拾亞洲文明自信、再創亞洲文明新輝煌。
亞洲文明形態多樣,各文明間交流互鑒的密度極高。在相互取長補短中,兩河流域文明、猶太文明、伊朗/波斯文明、伊斯蘭文明、中華文明、印度文明等共同構筑了歷史上輝煌燦爛的亞洲文明。
亞洲文明保持著多個最早的記錄。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等世界主要宗教文明最早起源于亞洲。人類最早的史詩、世界最早的法典、西方所推崇的最早的權利制衡原則等均出現在兩河流域地區。文字也最早出現在亞洲地區,楔形文字對阿卡德、巴比倫、亞述和埃蘭文字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腓尼基人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字母文字,腓尼基字母文字派生出希臘文和阿拉美亞文,阿拉美亞文又演變出阿拉伯文。
亞洲文明飽含對世間禮儀的理性思考,具有以“仁愛”為核心的倫理學內容。著名的阿卡德箴言“有人求餅就給他吃,求酒就給他喝,有所求就給予,待人謙恭有禮。這樣可以得神喜悅。”和中華文明的“公子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不敢以其富貴驕士”均蘊含著為人仁愛寬厚、恭謙有禮的處世之道。伊斯蘭文明也不乏保護弱者和行善互愛的精神,倭馬亞王朝時期就設立了收容老弱病殘及盲人之家。
古代的亞洲文明因交流頻繁,具有極強的開放與包容性,兼收并蓄能力非常強。源于印度的佛教經由安息和中亞其他伊朗語國家傳入中國后,最后在中國扎根并進一步本土化。著名阿拉伯文學作品《一千零一夜》的部分素材就來自印度故事集《一千個故事》,這本印度故事集被波斯人傳至阿拉伯地區。在公元8-9世紀的阿拔斯王朝時期,巴格達是世界著名的科學文化中心和人才聚集高地,波斯人、希臘人、印度人、猶太人、阿拉伯人等都在這里相遇,進行文化交流,并對來自波斯、印度和希臘等不同國度的文獻書籍進行翻譯整理。在古代伊朗文化最鼎盛的薩珊王朝時期,熱情接納了許多因希臘雅典學園關閉而前來避難的新柏拉圖學派哲學家。中國唐朝的都城長安,也因匯聚大量前來經商和學習先進文化的各國移民而成為蜚聲海內外的國際性大都市。
近代以來,隨著西方文明的興起,亞洲文明自信被摧毀。但亞洲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曾經有過的輝煌不應被忘記,亞洲文明開放交流、互學互鑒的優良傳統不能被摒棄。如今,***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提出的4點主張為重建亞洲文明自信、促進亞洲文明發展指明了清晰的路徑。
首先,以平等尊重的態度推動文明交流對話是維護文明多樣性的前提基礎。正如***所講:“文明只有姹紫嫣紅之別,絕無高低優劣之分,認為自己的人種和文明高人一等,執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認識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災難性的”,如果在文明的交流對話中以高人一等的眼光去看待其他文明,就會陷入種族優劣論和文明等級論的誤區,進而引致所謂的“文明的沖突”,這是我們今天建設開放包容、和諧共生的亞洲文明時需要力戒力免的。
其次,加強亞洲各文明體之間的平等合作,共同維護豐富多彩的亞洲文明成果。亞洲各國先輩們留下的輝煌文明成就和制度成果是我們繼續揚帆起航的有力支撐,“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則為亞洲文明的傳承指明具體路徑,它將進一步豐富亞洲文明間的交流合作內容。近年來,我國已經啟動文物援外和聯合考古項目,中國文物考古界已同沙特、伊朗、印度、孟加拉國、緬甸、老撾、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蒙古國等亞洲國家展開了各類聯合考古和文物保護及修復工作。中國與沙特聯合考古隊于2018年兩次對沙特塞林港遺址展開考古調查與發掘,是中國啟動聯合考古項目后的成功典范。
再次,以創新性的交流互鑒模式為亞洲文明發展注入活力。文明間只有相互交流互鑒、取長補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力。從古代的絲綢之路到今天的“一帶一路”,亞洲國家不斷探索文明創新合作的新模式。“亞洲經典著作互譯計劃和亞洲影視交流合作計劃”可為各文明的展示與傳播搭建高質量平臺。人是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人員的流動與溝通是增進了解、消除分歧的重要途徑。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必將帶來沿線大量的人文交流活動。近年來,沿線國家間的青少年交流活動、民間交流合作、智庫交流合作等人文交流活動已日趨增多,來華留學生數量不斷增加,國人走出去的規模更是可觀,這些都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夯實了牢固的人文基礎。
可以預見,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亞洲文明將以開放的姿態、創新的精神繼續為世界文明發展史書寫濃墨重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