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6日,第三屆“全球經濟治理新需求”國際研討會于上海社科院舉行。這是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和德國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會上海代表處共同發起的“全球經濟治理新需求”系列國際研討會之一,前兩屆的主題分別為“國際金融體系&發展與基礎設施融資”和“國際貿易和投資體系的未來”。本屆研討會以“全球經濟治理與跨國公司的角色”為主題,來自越南河內就業關系研究中心、比利時布魯蓋爾研究所、國際勞工組織、歐洲全球政策論壇、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復旦大學、東盟企業社會責任網絡、諾丁漢大學、北京新世紀跨國公司研究所、上海對外經貿大學、華東政法大學等機構的專家學者,圍繞跨國公司與全球經濟、全球反避稅與國際稅收治理、全球價值鏈與貿易政策、企業合規與企業社會責任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上海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王健研究員主持研討會開幕式。上海社科院干春暉副院長、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會上海代表處常務主任Stefan Pantekoek出席會議并致辭。干春暉副院長在致辭中指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經濟上主動融入全球貿易投資體系,并積極參與國際經濟體制的改革和完善。未來中國將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的作用,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全球經濟治理是我院在學科和智庫建設中重點管制的研究領域之一。近年來,我院與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會的合作不斷加強,取得了豐碩成果,此次會議將會促進學界與智庫的交流與合作,為國內外學者的思想碰撞提供寶貴的平臺,為推動全球經濟治理的改革和完善提供真知灼見。Stefan Pantekoek在致辭中表示,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跨國公司對東道國經濟發展發揮重要作用,但跨國公司的商業實踐也加劇了當地社會的不平衡發展問題。在國際經濟秩序改革的背景下,各國政府、國際組織和跨國公司需要重新考量國際貿易投資政策和跨國公司的商業實踐,重塑全球經濟治理從而解決經濟全球化帶來的不平衡發展問題。艾伯特基金會希望通過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為促進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關于跨國公司與全球經濟問題,比利時布魯蓋爾研究所高級研究員Alicia Garcia-Herrero和北京新世紀跨國公司研究所所長王志樂分別以《大公司與跨國公司:中國與西方》和《積極融入全球產業-促進全球型公司發展》為主題作主旨演講。Alicia Garcia-Herrero認為,同美日歐等發達經濟體相比,中國的大公司國際化程度相對較低。對海外市場的依賴程度較低,有助于緩解貿易保護主義帶來的沖擊。值得注意的是,貿易戰和數字經濟將會塑造跨國公司的未來。數字化削弱了資產規模對公司國際化程度的影響,數字經濟將使更多中小企業發展為跨國公司。王志樂認為,1992年冷戰結束全球市場出現,跨國公司走向全球公司。全球公司打造全球價值鏈,從而改變了企業全球競爭的方式。全球公司強化企業合規文化,從而改變了企業全球競爭的規則。我國企業在走向世界之時,面對著的是已經改變了的全球競爭新方式和全球競爭新規則。如果能夠理解和把握全球競爭的新方式以及新規則,我國企業則有可能實現跨越式發展,創造發展中國家企業成長的新經驗。
關于全球反避稅與國際稅收治理問題,歐洲全球政策論壇項目協調員Wolfgang Obenland和華東政法大學國際稅法中心主任張澤平教授分別以《更為公平的全球稅收制度》和《數字化時代的反避稅與對新秩序的啟示》為主題進行發言。Wolfgang Obenland認為,應從實質性改革、克服制度缺陷、構建稅收治理的新框架等三個方面改善全球稅收治理制度,并提出構建稅收治理新框架的選項,具體包括強化聯合國稅務專家委員會的功能、升級聯合國稅務專家委員會、聯合國經社理事會下設的職能委員會、與條約機構簽訂的全球稅收公約、全球稅務組織等。張澤平認為,全球避稅給世界主要經濟體的財政收入造成巨大損失,改革稅收制度和反避稅對于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應在全球、區域和次區域各個層面上加強合作。盡管目前預測國際稅收秩序的前景為時過早,但可預見的是,市場將在稅基分配中發揮更大作用,最低稅收原則將會得到更多關注。雖然改革選項已經擺上桌面,但可能達成共識范圍極為狹窄。上海市國際貿易學會副會長姚為群教授認為,相較于OECD,G20可能更適合發展為全球稅收治理的主要框架。數字貿易原產地原則對于制定稅基分配原則具有重要影響。
關于全球價值鏈與貿易政策問題,河內就業關系研究中心主任Do Quynh Chi、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教授黃燁菁、國際勞工組織項目經理Fredy Guayacan Benitez分別以《將全球供應鏈中的貿易與共同繁榮聯系起來:以越南為例》、《跨國公司本土化:整合機構力量促進當地創新網絡》和《體面就業與企業的可持續和競爭力》為主題進行發言。Do Quynh Chi認為,買方壟斷和品牌商業模式阻礙了供應鏈中的社會升級,經濟和社會升級取決于東道國政府的產業和社會政策。實施企業社會責任政策會導致成本上升,但供應商不會因合規而獲得獎勵。東道國應積極并有選擇性地實施工業和投資政策,從而鼓勵當地經濟升級,同時將企業社會責任合規與全球供應鏈中的采購政策聯系起來,通過重構全球供應鏈提高勞工標準和社會福利。黃燁菁認為,跨國公司的研發動機可歸納為知識驅動型、市場驅動型和成本驅動型三類。東道國在調整FDI政策時需要平衡市場力量和行業政策目標,提升創新鏈的制度規范促進跨國公司和當地初創公司合作。
Fredy Guayacan Benitez認為,解決國家內部以及國家之間日益加劇的不平等問題,需要通過促進全球化過程中的利益共享(即可持續投資和體面就業)來實現。《國際勞工組織關于跨國企業和社會政策的三方原則宣言》為政府、跨國公司和社會伙伴等各方共同促進“體面就業”這一發展目標提供指南。復旦大學美國問題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國友教授認為,體面就業在不同階段、不同國情下應使用不同的界定標準。體面就業問題反映的不僅是一國的勞工政策,同樣也反映出勞工對工作條件和收入之間的偏好選擇。在全球化過程中,跨國資本力量對塑造勞工政策發揮決定性作用。
關于企業合規與企業社會責任問題,東盟企業社會責任網絡首席執行官Thomas Thomas和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柯靜分別以《企業合規和企業社會責任》和《國家主權和國際法視角下的企業合規與企業社會責任》為主題進行發言。Thomas Thomas認為,實施企業社會責任政策的決策受財務目標約束(例如,收入增長、生產率提高和風險最小化)、社會道德約束、制度環境約束(例如,行業規范和合規)等因素影響。推動企業實施社會責任政策的工具需滿足基于利益相關方、具有綜合性和透明度等特點。柯靜認為,在當前階段,各國相互沖突的法律和政策給跨國公司應對合規和企業社會責任問題帶來挑戰,而政策法規協調的難度在于牽涉國家主權。目前難以建立一個全球性的超國家組織來解決企業合規和企業社會責任問題,仍將依賴投資協定、“軟法”機制和社會規范在該領域發揮作用。
最后,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會上海代表處常務主任Stefan Pantekoek和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劉鳴研究員對本次研討會進行總結。Stefan Pantekoek指出,本次研討會討論的國際稅收治理、勞工標準、企業社會責任等問題都是全球經濟治理改革中的重要問題。這些問題都需要通過各國政府、跨國公司、國際組織和其他社會團體之間進行溝通和協調進行解決。中國應同美國、歐盟等發達經濟體共同在全球經濟治理改革中發揮作用,使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以及各國的勞工群體共享全球價值鏈發展帶來的福利。劉鳴研究員指出,本次會議是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和艾伯特基金會上海代表處共同舉辦的“全球經濟治理新需求”系列國際研討會的第三次會議,前兩次會議分別關注了國際金融領域和國際貿易投資領域,本次會議著重關注跨國公司的角色及其對東道國當地社會的影響,并從反避稅、體面就業、企業合規等角度進行深入探討。當前,中國企業進入對外投資發展新階段,應在東道國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在合法合規中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除政府和企業自身外,媒體、非政府組織等其他社會行為體應在促進企業合規和承擔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發揮更多作用。
本次研討會以當前熱點問題為導向,與會專家學者從不同視角對跨國公司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角色和前景進行深入探討,對未來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及其發展趨勢作出判斷,對全球經濟治理新需求提出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