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下午,上海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智庫研究中心理事長兼主任、復旦大學“一帶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仁偉研究員做習近平同志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學習輔導及國際形勢分析報告。報告由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王健研究員主持。
黃仁偉研究員首先指出,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對國際問題與全球問題給予了高度重視,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與“一帶一路”概念已寫入了國家憲法與黨章,規定了中國未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戰略路徑,我國的外交工作將在這一框架下逐步深入推進。因此,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具有豐富內涵,需要我們深入學習研究。
此后,黃仁偉研究員分析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產生的三大時代背景。第一個背景是全球化與全球治理。逆全球化與全球化兩種趨勢究竟哪種將成為全球發展的主流,是當今世界爭論的主要問題之一。第二個背景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發達國家GDP總量第一次在世界占比中低于發展中國家,盡管二者在經濟發展質量上仍存在差距,但是國際體系中已經發生了權力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的歷史性轉移。第三個背景是中美關系發生了歷史階段性的變化。隨著中國國家實力的提升與和平崛起,當前中美之間產生的問題已無法用過去的老方法應對、解決。
黃仁偉研究員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習近平同志在中國夢、世界夢、共同命運、共同安全與發展等一系列概念基礎上匯總提出的總體性概念,具有豐富的內涵。具體包含七大內涵。
第一,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對當前世界總體形勢的判斷。全球化正反兩方面的作用,既為人類發展提供了機遇又使全球性問題愈發尖銳,從而導致了反全球化與全球化兩種路徑選擇的對立。以特朗普為代表的美國選擇了“美國第一”的反全球化立場,而中國則在習近平同志的帶領下選擇支持全球化,并在全球治理中勇于承擔更多的大國責任,用共同發展和更加合理的治理機制解決當前的全球性問題。
第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表達了對當前全球經濟的看法。世界范圍內出現了財富的重新分配現象。發達國家經濟出現了空心化與虛擬化現象,經濟總量在全球占比中開始下降,而發展中國家的財富正在日益增加。發達國家原有的福利性社會保障體系受到沖擊、中產階級財富增長停滯,引起了各國國內民粹主義思潮的泛濫,進而導致了這些國家國內政治的變化,原有建制派與主流政治勢力遭到動搖。
第三,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包含了對西方盟國體系的判斷。美歐跨大西洋聯盟內部存在巨大裂痕,而亞太盟國體系遲遲無法完全建立。新安全觀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概念之一。中國提倡應該摒棄冷戰思維,建立包容、共同的集體安全觀。
第四,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關于當前國際秩序的總判斷。目前,世界對全球治理領導權、路徑等問題存在分歧,在以貿易體系改革為代表的經濟治理領域尤其突出。美國企圖在WTO改革過程中,通過發展中國家待遇與市場經濟地位問題限制中國,同時謀求在WTO體系之外建立由美國主導的新的世界貿易體系。中國主張與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開展共同、合作的全球治理,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世界秩序。
第五,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代表著正確的義利觀。以特朗普政府為代表的美國,采取的退出巴黎協定等一系列保守主義與單邊主義舉措是一種只顧眼前小利的短視行為,正在損耗美國在世界上的領導權與軟實力,而中國則從人類發展的大義的高度,提倡先義后利、先予后取的正確義利觀。
第六,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表明了中國勇于承擔必要的國際責任的決心。中國正在向世界提供更多的國際公共產品,承擔更多的大國責任。其中,中國向世界提供的最重要的國際公共產品就是“一帶一路”。“一帶一路”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平臺。通過“一帶一路”實踐的展開,發展與各類國家的地緣政治、經濟與文化關系,有助于世界各國更加充分地認識和接受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
第七,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并非是一個純粹的對外戰略,而是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兩種體制結合的產物,實際上代表著中國內外結合走向世界強國的過程。中國已經有足夠的實力與自信談人類命運共同體。
我所科研人員在報告結束后與黃仁偉研究員進行了熱烈的互動與交流。王健所長結合當天上午全所工作會議內容做了總結發言。他指出,科研人員必須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認真學習習近平同志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更好地指導我們的學科建設與智庫服務工作。此次活動也是國際所黨總支開展的一項重要政治理論學習研討活動,國際所全體黨員和員工以及部分研究生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