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7日,我所大國戰略研究室一行四人由胡志勇帶隊,赴福建省調研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在七天時間里,胡志勇、束必銓、孫霞、王成至冒著30多度高溫,馬不停蹄走訪了福州、平潭、泉州、漳州、廈門五地,與海關、特區管委會、企業、博物館、大學等多家機構的主管干部、專家、教師進行了深入交流。
福州海關辦公室、監通處、加貿處等部門的負責人,分別向調研組介紹了福州海關的發展史,以及近幾年來為服務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特別是推動福建與東盟國家經貿關系、增進閩臺經濟文化聯系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通過優化貨物通關流程、改革稅收征管體制、推動作業無人化,海關在大幅提高通關效率的同時,也在無形中提升了福建在海上絲路中的口岸與腹地優勢。
平潭經濟實驗區的領導們則向調研組介紹了平潭的發展規劃。據他們介紹,與臺灣新竹隔海相望的平潭是在習近平主席的親自關懷下發展起來的經濟實驗區,以旅游、文化、建筑、風能、航運、物流以及高新技術為支柱產業。平潭也是增進兩岸經貿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區,在優惠臺商、促進兩岸社會融合等方面先行先試,取得了寶貴經驗。為了克服制造業基礎薄弱、旅游配套設施發展滯后等制約因素,實驗區正在全面推動新城區建設、發展特色金融和總部企業關聯,搞好生態宜居建設。
在平潭期間,調研組還走訪了主產智能面板的臺資企業PTK公司、兩岸快遞中心、臺灣青年創業園區,直觀地了解閩臺在高新技術上合作取得的新成果、兩岸小額貿易的現狀、以及平潭實驗區惠臺政策的落地情況。
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和泉州伊斯蘭文化陳列館,調研組了解了泉州作為古代海上絲路上東方大港的輝煌歷史、推動古代與世界各國貿易的市舶制度,以及泉州的多元文化傳統。
在漳州,調研組則重點考察了漳州師范大學與臺灣高校共同開展的閩臺文化研究,以及漳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情況。
廈門吉美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青年教師們向調研組重點介紹了福建省的兩岸關系研究情況,圍繞當前臺獨新動向、十九大確立的對臺新思路、臺灣青年群體對兩岸關系走向的看法,與調研組成員交換了看法。
廈門大學南海研究院的專家們介紹了該院國際海洋法的學科建設、研究生培養,以及為維護中國海洋權益所做的決策咨詢工作,認為中國要在海洋維權方面取得國際話語權,必須加大力度鼓勵專家學者們在國外的國際法研究權威刊物上發出中國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