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劉鳴:《朝韓峰會意在為美朝峰會鋪路》

    ·2018-05-04 08:34:31來源:觀察者網

    關鍵字: 金正恩文在寅板門店宣言美國朝鮮半島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劉鳴,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

      

    一、文金會取得了象征性成果

      

    文在寅-金正恩板門店峰會已經圓滿落幕,引起了全球媒體的高度關注。

    在評價這次峰會的成果時,中美韓等國不少專家與前官員對峰會有關無核化的成果不甚滿意,對朝鮮能否以實際行動履行諾言有諸多疑慮,因為在三大議題中,最重要的無核化內容只有簡單提及,13項是有關韓朝關系,只有一項是關于無核化內容,而且位置較后,也沒有落實的具體路線圖。考慮到朝鮮過去二十多年在無核化問題上的反復食言,特別是在2016-2017年與美強硬對抗后突然180度的政策轉彎,確實很難使人適應與相信,是一種離奇的發展。

    韓國保守媒體更擔心文在寅政府沉浸于喜慶氣氛中而對嚴峻的現實視若不見,急于從軍事和紅十字會談著手,通過高層會談等方式推動韓朝交流,特別是憂慮在開城設立韓朝共同聯絡事務所,將會重啟開城工業園區的進程,導致對朝制裁出現巨大漏洞。

    但峰會期間文在寅與金正恩在徒步橋的44分鐘密談與第一家庭之間親密的互動,似又不像完全是作秀,有諸多實質性的內容。文在寅說服了金正恩與特朗普盡快在板門店舉行峰會,同意今年恢復離散親人團聚,也向金正恩表示一旦完成棄核,韓國將推出朝鮮半島新經濟地圖構想,實施韓朝共同開發的戰略,其核心是西海岸和東海岸、以及對非軍事區(DMZ)進行H型同時開發。

    這次峰會韓國方面最初目標是發表一個《終戰宣言》,并在這個宣言中重點讓朝鮮承諾無核化。但在會前的準備工作中,韓國認識到朝鮮并沒有把文在寅視為討論解決無核化的對手,更多是把同韓國的會談作為提升朝韓經濟合作關系,疏通美朝關系的平臺。而所謂的《終戰宣言》則是在沒有得到中美認可,沒有確定解決無核化路線圖的前提下的自說自話的想象。

    因此,最終這次峰會就是讓文在寅擔當了穿針引線,勸說工作的角色,為5月底與6月初特金會做鋪墊;同時也是從韓國國內政治、朝韓進一步發展關系出發營造氣氛,以情促歡,以長遠的經濟合作的藍圖來配合朝鮮七屆三中全會確定的國家重心轉到經濟發展上的戰略。

    從這點上看,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板門店宣言》更多是一種給予韓國國內與國際社會的一個象征性的政治交代,是2000年韓朝簽署的《6?15共同宣言》和2007年《10?4宣言》的延伸。當然,文在寅希望這個宣言能夠超越前兩個文件,由國會批準《板門店宣言》,確保無論誰擔任總統,法律上必須落實這個宣言精神。

    金正恩在峰會期間的講話、表態,似乎也是比較積極的,部分展現了金正恩似想改弦更張,光明磊落地回到國際社會的強烈愿望。如金正恩表示:盡管我對美國天然具有抵抗心理,但人們會看到我不是那種會向韓國、太平洋或美國發射核武器的人。如果我們能經常與美國人見面并建立信任,他們也向我們承諾結束戰爭、并不再入侵我們,我們為什么還要擁有核武器、并生活在艱難處境中呢?這段反問句雖然并沒有特別的新意,但多少還是大白話,反映了其內心的真誠想法。

    另外,他表示5月將關閉朝鮮北部豐溪里核試驗場,并進行公開拆除;他要求朝鮮恢復其原有標準時間,與韓國時間保持一致。這兩個舉動主要是一個象征性姿態,關閉豐溪里核試驗場有點像2008年朝鮮炸毀寧邊核設施冷卻塔,對國際社會宣傳其棄核的決心。調整國家時間,主要是做出姿態與韓國和解,也是釋放與國際社會接軌的信息,間接表明金正恩對改變朝鮮同外部社會的關系是有所反思的。

    在美國方面,特朗普427日在華盛頓的記者會上說,期待與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的會面將有成果。他說:朝鮮希望達成協議的熱情從未如此高漲,我們有希望達成一致428日又表示事情進展得很順利,與朝鮮會面的時間和地點都已經定下來了。他還稱我不認為金正恩在裝(無核化)

    從特朗普如此迫不及待的系列表態看:他接受了文在寅傳遞的信息,即通過文在寅與金正恩的交流,感覺金的態度是積極與誠懇的,美國應該趁熱打鐵,提前與金正恩進行會談;美朝紐約渠道安排特金峰會取得了實質性進展,特朗普感到有信心舉行會談,因為前幾天他還在揚言會談能否進行沒有把握。

    、無核化是一個相互博弈的復雜工程

    無核化將是一個耗費時日、斗智斗勇的復雜工程,不會就是一個簡單承諾。整個棄核的進程與最終構建一個朝鮮半島和平機制,都會面臨一系列層層套接的問題:什么是徹底的、可核查的、不可逆的無核化定義,它涉及到無核化是僅僅銷毀核武器與洲際導彈?還是包括所有提煉的濃縮鈾與钚材料及其核導發展設施,以及其他大規模毀滅性武器、電腦數據?無核化是1-2年完成?還是可以更長的時間?

    這個完成的定義是寬義的,還是窄義的?這種銷毀、轉移工作由美韓或中美負責,還是國際原子能署擔當,或是建立一個特別工作組?在1-2年的無核化過程中出現的認知分歧,由誰仲裁或專家組談判解決?核查的范圍、形式與結論判定?這個過程是否有階段性標志,不同階段是否有中美韓日相應的補償?和平機制怎么構建,怎么擔保?

    是美韓朝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及中朝與聯合國簽訂和約?放松經濟制裁在什么階段可以開始?無核化過程中如何保證朝鮮的主權與尊嚴,及其正當的國防科技與兩用技術應用的權利?如何確保大規模的經濟援助、外資與朝鮮成為國際金融組織的成員的利益與朝鮮防止國外人員與思想滲透及國內體制穩定的限制舉措?如何解決朝鮮民用核電站與電力供應的問題?等等。

    顯然,這不是通過特金一次會談可以厘清的,美國國內政治的特點決定對給朝鮮這類國家提供經濟、能源援助與棄核的補償,必定需要進行激烈的博弈,結果不會樂觀。棄核的成本最終可能有韓國、日本、中國等國承擔。1994年簽署《日內瓦核框架協定》后建立朝鮮半島能源發展組織就非常艱難,最后經費主要由韓國承擔,其余部分是日本、歐洲等國家分擔。

    相對而言,朝鮮想從美國處獲得的其他要求并不是很難,美國最終會比較靈活的形式加以滿足。即:1.美國從韓國撤出核戰略設備;2.韓國與美國聯合軍演時停止出動戰略武器;3.保證不使用常規武器及核武攻擊朝鮮;4.將停戰協定改為和平協定;5.美國與朝鮮建交。

    未來解決問題的障礙主要還是朝鮮對失去的利益與帶來的政治風險的控制,朝鮮始終希望留一手,因為稍有閃失,其軍方與社會有可能出現不滿與不穩的風險。朝鮮雖然是一人統治的國家,但維系國家體制存亡之時,領導人更多傾向于軍方的意見。2008年當朝鮮按照《9.19共同聲明》路線圖進入棄核最后第三階段時,美助理國務卿希爾與朝鮮外務省副相金桂冠在新加坡就核驗證采集樣本達成了協議,但協議帶回平壤后,金正日在與軍方討論時,軍方堅決反對。于是,從2007-2008年比較順利的無核化進程戛然而止。

    朝鮮是一個封閉性的軍事化國家,不可能徹底開放讓美國進行核查,但美國國內的懷疑派會不停地質疑朝鮮的誠意,通過公開的衛星與內部的情報來源來擴大核查的范圍,這是朝鮮領導人與軍方最終無法容忍的。在美朝關系比較緩和的1999年,就發生了金倉里事件,美國指稱朝鮮違犯《日內瓦核框架協定》建立秘密核設施,但美國核專家最后在那里檢查后一無所獲。

    美國對朝鮮徹底棄核誠意有很深的懷疑,要徹底地廢掉朝鮮這方面的能力,想盡量避免重蹈前政府的覆轍,不希望再讓其被朝鮮玩弄于股掌,所以會保持施壓,不停發現新問題,無窮加碼提出嚴苛的要求。所以,首腦會談僅僅可以解決一個政治決定,但魔鬼在細節中。最重要的障礙是兩種完全敵對體制在談判落實協議過程中巨大的規則與手段的鴻溝,出于不同國家戰略地位考慮而對達到無核化目標定義、定位與范圍的認知差異。

    金正恩深知國際社會對其無核化承諾既有高度的期望,更有嚴重的疑慮,他也許不想讓外界失望。他無核化決心似乎已定,據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說,路線圖也已經劃定。但從常識看,他必定是走一步看兩步,不可能一下子拱手相讓,俯首稱臣,不設防地配合美國的各項要求,他不希望其對美韓長期構筑的戰略、政治與心理的防線瞬間崩塌。無核化是其賭注,也是其換取其外交與經濟發展的重要籌碼,是保其基本盤的唯一籌碼。

    三、中國是朝鮮半島和平機制的直接攸關方

    如果以上無核化過程中的問題能夠消解,和平機制的建立相對要容易得多。有關中國是否參與其中發揮作用,相關方可能有不同想法,但根據中國是朝鮮戰爭的直接參戰方,《停戰協定》的簽字方與保證未來朝鮮半島和平穩定的攸關方,這應該不是一個爭議的問題,任何排除中國作用的安排都會給未來朝鮮半島和平的持久性與穩定性帶來嚴重風險。這次《板門店宣言》中有關和平機制的表述是:努力促成韓朝美三方會談或韓朝美中四方會談。這種不倫不類的表述顯然暗示中國作用是不確定的,有可能是可有可無的。

    這種表述最初來自于1984年朝鮮提出的美朝韓三方會談的建議,即由朝美談判簽署和平協議與朝韓談判簽署互不侵犯宣言。但19964月美國總統克林頓和韓國總統金泳三在濟州島發表的聯合聲明中明確否定了這種三方和平機制,提議舉行包括中國在內的四方會談,以啟動朝鮮半島和平進程。雖然1997年的四方會談無果而終,但由四方來討論構建和平機制應該是相關各方不言自明的共識。

    然而2007年,朝韓第二次首腦會晤發表聯合宣言,又以模棱兩可的語言來削弱四方機制的作用,該文如是說:應該結束現存的停戰體制,建立持久的和平體制。為此,雙方將合作推動召開與此直接有關的三方或四方首腦會談

    至于朝韓兩家是誰先提議這樣表示的,在中方的追究下,兩家都相互推諉,韓國說這是朝鮮堅持的要求;而朝方說,是韓國先提出的。

    實際上這反映了朝韓從不同利益角度考慮形成的內心糾結:韓國認為即使朝韓關系正常化,朝鮮無核化了,它與美國仍然是盟國,它今后仍然需要維持《共同防御條約》與美軍的保護,所以美國是和平機制的當然參與方。韓國擔心在有機會推進統一時,中國會成為主要的障礙,所以,排除中國在未來和平機制的角色是其戰略選擇。而朝鮮自1994年要求中國撤回駐軍事停戰委員會駐板門店代表后,就不認為中國應該參與未來的和平機制,它不希望中國保有在安全上具有介入的法律地位。

    朝韓兩家在這個問題上的短視行為反映了它們過高估計了它們直接當事國掌控半島穩定與和平的能力與地位,也不符合國際法、國際慣例,更是對中國維護朝鮮半島和平與東北亞安全作用的合法性的否定,最終不利于它們的安全利益。金正恩325日至28日對中國的訪問與力圖重啟與中國的友好關系,也反映了他感覺到了在解決無核化與建立和平機制過程中,朝鮮單靠自身力量無法維護其基本利益的困境。

    構建和平機制實際上是一種復合性的結構安排,首先是由四方,甚至包括聯合國簽署一個和平協定,宣布朝鮮戰爭在法律上的終結與朝鮮半島開始進入一個和平共存、和解與合作的新階段,所謂的聯合國軍司令部宣布解散,駐韓美軍與聯合國不再存在法律關系;其次是美朝、朝韓分別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美韓修改或廢除《共同防御條約》,對駐韓美軍的性質進行重新定義或安排;再其次是中美對朝鮮半島和平過渡期進行安全擔保,或建立一個軍事監督委員會,由中美及其他中立國家參加。或者就是按照原來六方會談”“9.19”共同聲明的精神,建立東北亞安全機制架構,由六方通過多邊安全機構來保障朝鮮半島的永久和平。

    因此,無論是無核化過程,還是和平協議的簽署,抑或是未來的永久和平機制的構建,中國的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當然,這種作用與影響的程度仍然取決于朝韓關系的正常化,取決于中國與朝韓的兩個雙邊關系的友好發展,取決于有關和平機制的規則與中國的戰略利益。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