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l:namespace>
二支部書記束必銓同志以《新時代中國周邊外交》為題,對十九大報告中有關外交的內容進行剖析。他認為,報告指出了黨和國家在國際社會與國際事務中的角色定位和宗旨原則,清楚回答了“在國際社會中,中國要面對什么,該怎樣面對”的問題,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指明了方向。結合自身,他認為要進一步加強對中國外交實踐和理念的學習領會,自覺服從黨中央對外交工作的頂層設計和戰略謀劃。同時,要積極開展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相關研究,并利用上海社科院作為國家高端智庫這一平臺,為中國外交的開展貢獻更多智慧。
一支部書記顧煒同志以《改革開放四十周年與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為題,談了自己的理解,十九大報告九次提到“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改革開放歷程推動中國經濟社會飛速進步,并且沿著“先富帶動后富”的路徑發展。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重要論斷切實反映了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現實,體現出黨和國家更加強調對“度”的把握,是從“溫飽”到“美好生活”的轉變,實質上是從“有沒有”到“好不好”的轉變。在工作中,她認為需要更多了解中國國情、政情、黨情,進一步把科研工作做好,服務于國家進一步的改革開放進程。
總支委員張屹峰同志就本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認為,當前,全面從嚴治黨已經取得了重大的成效,獲得了許多珍貴的經驗。習近平在會上提出的一些重要論述,包括“堅持黨的領導,最根本的是堅持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堅持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相統一”;“堅持使命引領和問題導向相統一”;“堅持抓‘關鍵少數’和管‘絕大多數’相統一”;“深化標本兼治,奪取反腐敗斗爭壓倒性勝利”等等,為今后一段時期全面從嚴治黨指出了具體的要求和任務。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出臺了一系列舉措,包括“八項規定”、“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反“四風”等,說明了反腐永遠在路上,反腐倡廉是黨的長期工作重心,要推動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信念和機制。
戴逸塵同志認為,作為國際問題研究人員時常關注國際事務,對國內事務可能缺乏深入了解,今天的學習活動對于科研人員了解中國的國情很有好處,今后可以更多開展相關活動。
劉錦前同志談到,改革開放四十年解決了中國的“溫飽問題”,目前的經濟社會轉型發展需要解決資源不平衡、地方負債、社會誠信建設和價值理念等問題。
國際所常務副所長、總支委員劉鳴同志對大家的發言進行補充,他首先對1949年以來中國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論述進行了歸納整理,提升了大家對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認識。其次,他對“四風”問題進行強調,當前,享樂主義、奢靡之風基本剎住,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并表現出一些新動向。劉鳴所長要求黨的干部要遵循黨中央所講的大公無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全所人員要堅定自覺加強和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積極學習領會黨中央關于反腐倡廉的文件精神,在工作中樹立反腐倡廉的理想信念,牢牢遵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
總支書記余建華同志對上午的活動進行了總結,他談到,十九大報告蘊含了豐富的內涵,凝聚了集體的智慧,要多讀,要讀透。今天,中國已經全面進入小康社會,需要轉變思維,讓思維緊跟腳步一起進入新時代。全所人員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堅定黨的理想信念,清醒認識中國的國情、黨情、政情、社情,既要看到時代的進步,也要看到其中的問題與挑戰。全所人員要積極學習領會“四個偉大”重要概括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特別是對黨的建設這一偉大工程的把握,要正確理解和充分認識報告中的“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在今后的活動中,要發揮大家的智慧和力量一起來學習黨和國家的最新文件精神,讓所里的黨課更加生動、豐富、精彩。
(吳澤林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