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特約撰稿 李開盛
2017-12-16 10:25 來源:澎湃新聞
- 超大
- 大
- 標準
- 小
在朝核問題日益升級、薩德爭端余波未息之際,韓國總統文在寅開始了其上任后的首次訪華。根據報道,在雙方元首會談中,習近平主席強調,中方“愿同韓方一道”,“推動中韓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始終健康穩定地走在正確發展軌道上”。而文在寅的表態是,“韓方愿同中方共同努力”,“推動韓中戰略伙伴關系更上層樓”。兩人的表述雖有溫差,但明確體現了雙方努力使爭端告一段落、推動雙邊關系重回正軌的意愿。
分階段改善中韓關系符合中國利益
實事求是地說,雙方在薩德問題上的分歧并沒有完全解決。中國反對薩德的原則立場沒有變化,要求韓方履行“三不”承諾(不追加部署薩德、不加入美國反導系統、不發展美韓日三國軍事同盟)的政策也不會淡化。目前不清楚文在寅在元首會談上如何具體談及這一問題,韓媒的報道是“兩人重申了先前的立場”。從文在寅行前接受央視專訪來看,韓方仍然堅持部署薩德作為針對朝核威脅措施的必要性與正當性。今后,也不能排除韓國追加部署薩德的可能。一旦朝核問題進一步惡化,文在寅政府即使主觀上不愿意(就像他以前的反薩德立場一樣),客觀上也可能會選擇追加薩德作為反制措施之一。所謂“三不”只是韓國對當前的立場的單方表達,而非正式有正式約束力的協議。
但同樣實事求是的是,中韓關系也到了必須改善的時候。
在過去持續一年多的薩德爭端中,韓國不顧中國的戰略安全利益部署薩德系統,由此而來的中韓關系的惡化也使韓國企業承受到嚴重損失。更重要的損失是在安全問題上,在此期間,朝鮮進行了第六次核試驗,而且發射了洲際彈道導彈,宣稱完成了其核能力建設。面對這一態勢,韓國盡管已部署薩德,但在安全上呈現出更加脆弱的態勢。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文在寅政府體現了改善中韓關系的強烈意愿。在此次訪華中,他也不惜巧心設計,通過派夫人“讀詩”、讓駐華大使參加南京大屠殺公祭儀式而不是來接機、到餐館吃中式早餐,希望改善因薩德爭端而惡化的中國人對韓印象,積極對華示好。但他在薩德問題上無法完全回應中國的要求,“三不”承諾被認為是損害主權已在國內大受批判,薩德使用能否接受限制事實上取決于美國而不是韓國。這些都是他無法突破的結構性限制,也注定了他此次訪華之旅雖能部分起到恢復中韓關系的作用,但無法全部解開中國心結。
但必須要看到的一點是,中韓關系的惡化傷害的是兩國自身,同時為其他國家乘隙利用大開方便之門。在維護半島無核化的國際合作方面,中韓關系惡化就如同堤壩開了一道口子,其結果是朝鮮利用國際壓力減小之際加速完成其核進程。在強化東北亞地區合作方面,中韓關系惡化則為某些不利于中方的力量變化提供了機會。樸槿惠被彈劾下臺之前抓緊時間與日本簽訂《軍事情報保護協定》就是一個例子。在這種情況下,以務實的態度改善中韓關系,符合中國的戰略利益。
綜合考慮下來,分階段改善中韓關系是中國必須面對的現實,也符合中國的整體利益。所謂分階段,就是在韓方已做出努力,即體現不追加部署薩德意愿的情況下恢復雙方間的正常政治、經濟往來,以避免中韓關系陷入長期的僵持與惡化。
但接下來,中國必須繼續在薩德問題上保持對韓國的壓力。在中美戰略競爭仍然存在、反薩德已成為中國根本政治立場的情況下,韓國如果今后進一步追加薩德部署,將無異于是對中國利益的再次侵害,無論在安全上還是政治上都是無法承受的。所以,不管韓國是以何種形式、以何種層級上表明“三不”立場,關鍵的是中方必須讓韓國明白,如再追加部署薩德,中方絕對無法接受。那種情況一旦發生,文在寅的訪華努力將前功盡棄,好不容易好起來的中韓關系完全可能被再次打回原形。
聚焦朝核,超越朝核
習近平主席在與文在寅總統會談時提出的“秉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的基本原則”應該成為指導今后中韓關系發展的一項基本方針,這意味著韓方不能再以朝核為理由做損害中國安全利益的事,而中國則須進一步體會韓國在朝核問題上的安全關切,強化同國際社會的合作,進一步有效推進半島局勢的降溫,推動朝核問題盡快回到外交談判解決的軌道上來。
目前,朝核問題已出現一些關鍵性的變化。
在朝鮮方面,隨著朝鮮宣布完成其核武能力建設,其帶來的后果是雙方面的。一方面,這意味著朝核問題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局勢更加緊張。另一方面,它也意味著朝鮮回歸談判的可能性在增加。金正恩的政策是堅持經濟與核并進路線,在核能力建設告一段落之際,經濟建設就要提到更重要的日程上來。而要推動建設,就離不開國際環境的緩和。盡管朝鮮主觀上不愿意把核計劃再作為交換的籌碼,但它仍然有可能愿意通過談判緩和局勢、以求國際社會放松制裁。
在美國方面,國務卿蒂勒森已在大西洋理事會的公開演講中表示愿意無條件與朝鮮進行會談,雖然隨后白宮傳出不一致的聲音。但從整體上看,美國從來就不排除與朝鮮談判。隨著朝鮮核武能力的完善,美國發動戰爭的可能性事實上不是越來越大,而是越來越小。特朗普與蒂勒森之間如果有分歧,也只是談判時機和條件的問題。在進一步施壓朝鮮空間有限、效果也有限的情況下,美國愿意談判的可能性也增大了。
在這種情況下,也需要中韓能夠盡快彌合分歧,協調立場,抓緊時機聚焦朝核問題。在朝核問題上,中韓有著最大的共同利益:反對戰爭、堅持無核化。朝核問題如果繼續惡化下去,中韓將是最大的受害者。如何促使相關各方盡快開展談判,管控局勢,推動朝核問題回到和平談判解決的軌道,應該成為中韓的當務之急。
根據韓媒報道,習近平與文在寅在會談中就半島和平穩定達成四項原則:決不允許半島發生戰亂;堅定堅持半島無核化原則;通過對話與談判和平方式解決朝鮮無核化等所有問題;韓朝關系改善有利于最終和平解決半島問題。今后,雙方如何在這些原則基礎上強化協調,不但對管控朝核問題有利,也有利于深化雙邊安全合作,鞏固雙邊關系基礎。
但坦白地說,一個行穩致遠的中韓關系既必須聚集朝核問題,也必須超越朝核問題。朝核問題涉及中國的特殊歷史與現實情況,事關韓國的切身安全利益,雙方立場有所不同是正常的。要使這種安全分歧不至于動搖整體關系,除了雙方要在朝核問題上加強協調外,更根本的辦法是打造包括兩國在內的地區安全共同體,通過更廣泛的安全合作穩定雙邊關系,通過有效的安全機制解決雙方分歧。
當然,美韓同盟可能在長時期內仍然會存在,中朝之間也拋不下各種歷史與現實的羈絆。如何在此前提下探索中韓之間的安全合作,培育中韓安全共同體,考慮兩國領導人的智慧、遠見和決心。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
分階段改善中韓關系符合中國利益
實事求是地說,雙方在薩德問題上的分歧并沒有完全解決。中國反對薩德的原則立場沒有變化,要求韓方履行“三不”承諾(不追加部署薩德、不加入美國反導系統、不發展美韓日三國軍事同盟)的政策也不會淡化。目前不清楚文在寅在元首會談上如何具體談及這一問題,韓媒的報道是“兩人重申了先前的立場”。從文在寅行前接受央視專訪來看,韓方仍然堅持部署薩德作為針對朝核威脅措施的必要性與正當性。今后,也不能排除韓國追加部署薩德的可能。一旦朝核問題進一步惡化,文在寅政府即使主觀上不愿意(就像他以前的反薩德立場一樣),客觀上也可能會選擇追加薩德作為反制措施之一。所謂“三不”只是韓國對當前的立場的單方表達,而非正式有正式約束力的協議。
但同樣實事求是的是,中韓關系也到了必須改善的時候。
在過去持續一年多的薩德爭端中,韓國不顧中國的戰略安全利益部署薩德系統,由此而來的中韓關系的惡化也使韓國企業承受到嚴重損失。更重要的損失是在安全問題上,在此期間,朝鮮進行了第六次核試驗,而且發射了洲際彈道導彈,宣稱完成了其核能力建設。面對這一態勢,韓國盡管已部署薩德,但在安全上呈現出更加脆弱的態勢。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文在寅政府體現了改善中韓關系的強烈意愿。在此次訪華中,他也不惜巧心設計,通過派夫人“讀詩”、讓駐華大使參加南京大屠殺公祭儀式而不是來接機、到餐館吃中式早餐,希望改善因薩德爭端而惡化的中國人對韓印象,積極對華示好。但他在薩德問題上無法完全回應中國的要求,“三不”承諾被認為是損害主權已在國內大受批判,薩德使用能否接受限制事實上取決于美國而不是韓國。這些都是他無法突破的結構性限制,也注定了他此次訪華之旅雖能部分起到恢復中韓關系的作用,但無法全部解開中國心結。
但必須要看到的一點是,中韓關系的惡化傷害的是兩國自身,同時為其他國家乘隙利用大開方便之門。在維護半島無核化的國際合作方面,中韓關系惡化就如同堤壩開了一道口子,其結果是朝鮮利用國際壓力減小之際加速完成其核進程。在強化東北亞地區合作方面,中韓關系惡化則為某些不利于中方的力量變化提供了機會。樸槿惠被彈劾下臺之前抓緊時間與日本簽訂《軍事情報保護協定》就是一個例子。在這種情況下,以務實的態度改善中韓關系,符合中國的戰略利益。
綜合考慮下來,分階段改善中韓關系是中國必須面對的現實,也符合中國的整體利益。所謂分階段,就是在韓方已做出努力,即體現不追加部署薩德意愿的情況下恢復雙方間的正常政治、經濟往來,以避免中韓關系陷入長期的僵持與惡化。
但接下來,中國必須繼續在薩德問題上保持對韓國的壓力。在中美戰略競爭仍然存在、反薩德已成為中國根本政治立場的情況下,韓國如果今后進一步追加薩德部署,將無異于是對中國利益的再次侵害,無論在安全上還是政治上都是無法承受的。所以,不管韓國是以何種形式、以何種層級上表明“三不”立場,關鍵的是中方必須讓韓國明白,如再追加部署薩德,中方絕對無法接受。那種情況一旦發生,文在寅的訪華努力將前功盡棄,好不容易好起來的中韓關系完全可能被再次打回原形。
聚焦朝核,超越朝核
習近平主席在與文在寅總統會談時提出的“秉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的基本原則”應該成為指導今后中韓關系發展的一項基本方針,這意味著韓方不能再以朝核為理由做損害中國安全利益的事,而中國則須進一步體會韓國在朝核問題上的安全關切,強化同國際社會的合作,進一步有效推進半島局勢的降溫,推動朝核問題盡快回到外交談判解決的軌道上來。
目前,朝核問題已出現一些關鍵性的變化。
在朝鮮方面,隨著朝鮮宣布完成其核武能力建設,其帶來的后果是雙方面的。一方面,這意味著朝核問題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局勢更加緊張。另一方面,它也意味著朝鮮回歸談判的可能性在增加。金正恩的政策是堅持經濟與核并進路線,在核能力建設告一段落之際,經濟建設就要提到更重要的日程上來。而要推動建設,就離不開國際環境的緩和。盡管朝鮮主觀上不愿意把核計劃再作為交換的籌碼,但它仍然有可能愿意通過談判緩和局勢、以求國際社會放松制裁。
在美國方面,國務卿蒂勒森已在大西洋理事會的公開演講中表示愿意無條件與朝鮮進行會談,雖然隨后白宮傳出不一致的聲音。但從整體上看,美國從來就不排除與朝鮮談判。隨著朝鮮核武能力的完善,美國發動戰爭的可能性事實上不是越來越大,而是越來越小。特朗普與蒂勒森之間如果有分歧,也只是談判時機和條件的問題。在進一步施壓朝鮮空間有限、效果也有限的情況下,美國愿意談判的可能性也增大了。
在這種情況下,也需要中韓能夠盡快彌合分歧,協調立場,抓緊時機聚焦朝核問題。在朝核問題上,中韓有著最大的共同利益:反對戰爭、堅持無核化。朝核問題如果繼續惡化下去,中韓將是最大的受害者。如何促使相關各方盡快開展談判,管控局勢,推動朝核問題回到和平談判解決的軌道,應該成為中韓的當務之急。
根據韓媒報道,習近平與文在寅在會談中就半島和平穩定達成四項原則:決不允許半島發生戰亂;堅定堅持半島無核化原則;通過對話與談判和平方式解決朝鮮無核化等所有問題;韓朝關系改善有利于最終和平解決半島問題。今后,雙方如何在這些原則基礎上強化協調,不但對管控朝核問題有利,也有利于深化雙邊安全合作,鞏固雙邊關系基礎。
但坦白地說,一個行穩致遠的中韓關系既必須聚集朝核問題,也必須超越朝核問題。朝核問題涉及中國的特殊歷史與現實情況,事關韓國的切身安全利益,雙方立場有所不同是正常的。要使這種安全分歧不至于動搖整體關系,除了雙方要在朝核問題上加強協調外,更根本的辦法是打造包括兩國在內的地區安全共同體,通過更廣泛的安全合作穩定雙邊關系,通過有效的安全機制解決雙方分歧。
當然,美韓同盟可能在長時期內仍然會存在,中朝之間也拋不下各種歷史與現實的羈絆。如何在此前提下探索中韓之間的安全合作,培育中韓安全共同體,考慮兩國領導人的智慧、遠見和決心。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