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0日,復旦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張驥應邀來我所做了題為“中外人文交流——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第三支柱的興起”的精彩學術報告。此為國際關系研究青年菁英講壇第16講。
張驥認為,近年來,中國外交中的一個重要現象是人文交流的興起。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交經歷了“外交為經濟建設服務”,政治經濟雙輪驅動,政治、經濟、人文三足鼎立的演進過程。中外人文交流的興起,其背景是文化在中國國內政治議程和外交議程中地位的上升,主要有以下幾個動力:其一是中國物質力量的上升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其二是中國在國家形象上仍然面臨西強我弱、軟實力逆差的現象,需積極提升國家形象和軟實力;其三是中國文化自信的恢復,對傳統文化有一個重新認識的過程;其四是在社會主義強國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中,人文成為一個重要維度。與此同時,外部對與中國交流的需求也在大大提升,希望學習中國成功背后的文化。
張驥提出,近年來,人文交流已經日益成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第三大支柱。他介紹了中國與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建立的八大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并結合人文交流與公共外交、民間外交的聯系與區別討論了人文交流的內涵和層次。他提出,中國的人文交流主要有三種戰略路徑:其一為替代型,旨在緩和國與國之間現實利益矛盾的緊張方面,為外交加入一些柔性成分;其二,對接型,對方也強調人文吸引力,如法國等;其三、輻射型,中國對對象國有很強的吸引力,如傳統文化、傳統宗教在周邊國家的影響。
張驥進一步討論了在中外人文交流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一是缺乏統籌,人文交流機制內部的協調,人文交流與經濟合作、政治互信之間的協調需要加強。二是主體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更加注重調動社會力量的積極性,讓人民成為人文交流的主體,上面要管好,下面要放開。三是需要改進交流方式,注重開發一些可持續的長效項目。四是需要改進人文交流的內容。何以交流?不能總是孔子、書法、京劇+熊貓四大件,傳統文化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更要注重當代人文成果,傳統文化、現代化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都應成為人文交流的內容。
最后,張驥強調,人文交流要有全球視野和人類的情懷和擔當。中國倡導“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是對人類不同文明交流的重要貢獻。人文交流是雙向交流,中國需要繼續保持對外開放和學習的謙虛態度,處理好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大的關系。真正的交流,考驗中國是否能為國際社會和人類貢獻有吸引力的文化、思想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