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4日-25日,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與《國際關系研究》雜志社共同舉辦的“第七屆上海全球問題青年論壇”在上海社科院分部舉行。來自海內外各高校、科研機構以及本所的40多位青年學者與會,以“新世紀地區安全危機及其治理”為主題開展了學術探討,并就“安全危機治理的理論思考”、“大國協調與區域安全治理”、“亞太地區危機與管控”、“人道主義與對外干預”、“中東、中亞的安全危機與治理”等多個議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討論。上海社科院國際所劉鳴所長在開幕式上致辭,并以中美之間戰略對抗危險升級原因及其應對為主題做了主旨演講。
劉鳴所長在演講中指出,美國自身地位與認知變化導致的對華懷疑與戰略鉗制或平衡是中美之間戰略對抗危險升級的重要原因。美國預感到,中國崛起至少改變了亞太地區的力量對比,并認為其中潛藏著挑戰。作為國際體系的領導者、維護者,美國應該保持超群的優勢,不容挑戰。中國可以發展軍事,但應該是防御性的,不能具有超越亞太地區的力量投射能力。其次,美國學者在閱讀中國文獻時的片面性也是造成中美戰略對抗危險升級的重要原因。他們往往選擇激進的有關進攻性大戰略或重塑國際體系的論文,而沒有注意到中國除了強硬派還有溫和派、自由派。再次,美國設立規則時以自我為中心的慣性,使其對中國制定的任何規則都采取抵制態度。無論在亞投行、“10+3”機制、亞信會議還是網絡與南海問題上,美國都不愿承認中國提出的訴求與規則。此外,劉鳴所長還講到結構性因素與第三方因素對中美關系的影響,并提出消減互疑、增加互信,不在具體問題上過分糾結而更看重未來國際秩序與地區秩序的構建是降低中美戰略對抗危險升級的重要基礎。為避免“修昔底德陷阱”,中美雙方必須共同努力。
1.安全危機治理的理論思考
新世紀以來,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利比亞亂局、敘利亞內戰、烏克蘭危機、埃博拉病毒、“伊斯蘭國”、“博科圣地”等各種地區性安全危機頻現,嚴重威脅地區乃至全球安全,要實現對這些安全難題和困局的管控與治理,不僅需要各國及時應對、緊密協作,而且需要對這些問題的理論思考,從而從理論的高度探討終極應對方案,并指導實踐。上海外國語大學博士生榮正通結合新古典現實主義和前景理論,提出了大國介入國際危機的成本權衡理論;柏林自由大學的賀之杲博士以歐盟在科索沃危機的安全治理為例,從自變量、因變量以及二者之間關系的角度提出了地區安全治理的分析框架;上海社科院國際所湯偉博士對國際衛生治理的轉型進行了深度剖析,提出“去安全化”建議;上海社科院國際所李因才博士以安理會第1540號決議為例,提出了安全治理中的議題治理網絡概念;西安交通大學金新博士認為,東亞當前東亞存在區域特征的“外溢困境”,所以從非傳統安全治理向傳統安全治理的功能性外溢在現階段尚不具有可能性;華東政法大學華勇博士則以“保護的責任”為案例,從倡議聯盟的視角分析了人道主義危機治理規范的變遷。
2.大國協調與地區安全危機管控與治理
從大國協調的角度來看,相關學者考察了中、美、俄、日等大國在危機管控與治理上的經驗與政策取向,試圖找到有效的危機管控與治理手段。中國社科院楊原博士指出了在大國間戰爭不再是一種可行的策略選項時“共治”模式的可行性;北京大學博士生陳永提出中美應該盡量避免可能將雙方拖入到軍事沖突之中的“第三方陷阱”;廈門大學王偉光副教授認為增加信任是中美解決南海問題上沖突乃至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關鍵;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蔣翊民博士指出,比起軍事和政治手段,法律手段是美俄《中導條約》履約爭議短時期內唯一可以避免危機升級的可行方案;南開大學博士生卜振興以鷹鴿博弈模型分析中日關系并給出了避免中日沖突的解決方案。對于各大國介入危機的方式問題,上海社科院國際所汪舒明副研究員則對中國介入中東地區安全危機不同于西方國家的特點進行了詳細論述,并指出中國采取“軟介入”方式,需要與歐美的“硬介入”相配合,因此中、德可以考慮在中東治理中互相配合;上海社科院國際所顧煒博士認為,為自己的武力披上人權規范是俄羅斯介入地區危機的“正當”理由;上海外國語大學趙軍副教授則對中國參與中東恐怖主義治理進行了評估,指出捍衛國家核心利益、有效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承擔國際責任和構筑中國國家形象是中國參與中東恐怖主義治理的主要動因。此外,對外經貿大學杜旸博士對中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可能面臨的安全挑戰做了全面分析,并從戰略視角提出危機管控思路。
3. 地區安全危機及國際組織對危機的管控與治理
目前,世界范圍內大國間直接沖突的可能性雖然逐步縮小,但各種地區性安全難題卻困擾世界各國,有待于各國及國際組織對其進行有效管控與治理。中國社科院王金巖博士對利比亞安全問題、華東師范大學姚遠梅博士對阿巴邊界“黑洞”與中巴經濟走廊的路線困境、中國社科院博士后史謝虹對中亞宗教極端勢力對我國“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影響、中國社科院博士后朱泉鋼對“伊斯蘭國”組織的全球戰略及其對中國的影響、上海外國語大學包澄章博士對中東宗教極端主義等都做了論證詳實、觀點鮮明的深入考察與研究。在各國及國際組織對地區危機的介入、管控與治理方面,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的周士新博士與廣西民族大學葛洪亮博士分別對對東盟爭端管理機制及其效用與東盟“安全共同體”的構建做了詳細分析,并對中國借鑒東盟經驗和教訓提出建議。上海社科院國際所戴逸塵博士與重慶大學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鐘準博士分別就歐盟中亞戰略中的多邊安全合作及其成效與歐盟的對外干預機制進行了論述。復旦大學博士后陳娟則對阿盟介入敘利亞危機的進程與影響進行了評估。北京市社科院戚凱博士從西方人道主義干涉思想發展的角度對聯合國維和行動進行了深入論述。
本次論壇的最大特點是多位青年學者不僅從理論和經驗的角度對國際安全危機治理進行了深入探討,并結合當前世界的熱點問題和熱點事件,提出了許多獨到的見解和意見;而且,他們還針對個別安全危機議題提出了很多具有實踐意義的政策建議。經過一天半的激烈探討與爭論,與會青年學者不僅對地區安全危機議題有了更加深入廣泛的理解與思辨,而且擴大了學術共識,達到了以文會友、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的目的。上海社科院國際所黨總支余建華書記在閉幕式上致辭,高度評價了此次論壇,指出此次參會的各位青年學者的論文研究有深度、實證扎實、視角廣泛、研究規范、一些視角的選擇也很有勇氣,還有一些跨學科研究,大家對彼此的評點也很到位,同時也對大家的學術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