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7-18日,由我院國際關系研究所與美國卡耐基和平基金會、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共同主辦的“東亞局勢與戰略互疑:應對與合作”國際學術研討會——第二屆淮海國際論壇在我院召開。會議開幕式由國際關系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劉鳴主持,我院副院長黃仁偉、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史文(Michael Swaine)博士分別致開幕詞。
新加坡外交部巡回大使巴拉哈利·考斯坎(Bilahari Kausikan)圍繞東亞地區秩序和東盟的角色發表了主題演講。他指出雖然未來的東亞地區秩序尚不明朗,但中美兩國肯定是未來秩序的兩根支柱。中美之間的沖突并非不可避免,用傳統上的修正國和現狀國來描述中美關系并不恰當。當前中美兩國在產業鏈、價值鏈上的緊密聯系和深度分工在二戰之前的西方國家之間是不存在的。但不可否認的是,中美在戰略上的信任赤字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兩國間的合作。東盟在地區大國關系的互動中不想選邊站。多數東盟國家希望在中日美之間搭建平臺,起到促進溝通的作用。東盟國家愿意在經濟上與中國保持緊密的聯系,也樂于繼續推進與中國之間的經濟一體化進程,但同樣希望與其他大國維持較好關系。
會議期間,來自美國、日本、澳大利亞、新加坡、泰國的外方學者、專家和政府官員與來自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復旦大學、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上海社科院的學者分別圍繞中美關系、中日關系、美國亞太戰略、南海問題、地區危機管控、地區安全合作機制構建等議題進行了深入討論。與會專家學者認為,近些年來,東亞地區經濟一體化和合作進程不斷推進,但在戰略互信上的赤字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各主要國家在關于國家核心利益、國際規范和行為準則等問題的認識上仍存在很大差異。東亞地區權力轉移的加速和地區權力結構的調整,則進一步加深了各國間的戰略猜疑。戰略互信的缺失也使得圍繞領土爭端、歷史問題、地區秩序主導權等議題的解決變得更加復雜。與會專家學者認為,各國應該在互動的過程中,通過合作的累積和引導國內輿論等方式來逐漸增加相互間的戰略互信,管控好地區熱點問題,防止爭端演化為沖突。
新加坡駐上海領事館部分官員作為與會嘉賓參加了此次會議。《南華早報》、《紐約時報》等媒體參與了此次會議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