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第三期“淮海觀天下”剖析法國大選,預測歐洲走向

    2017年4月23日,世人矚目的法國總統大選第一輪投票結束。前進運動候選人馬克龍和被認為是極右翼的國民陣線候選人勒龐分別24.01%和21.3%的投票率進行第二輪。第二輪投票將于5月7日舉行馬克龍、勒龐進入第二輪揭示出什么樣的法國政治趨勢?勒龐及其代表的法國極右翼的政治得失與前景如何?不同的選舉結果會對歐洲一體化進程產生什么樣的不同影響?馬克龍、勒龐進入第二輪揭示出什么樣的法國政治趨勢?勒龐及其代表的法國極右翼的政治得失與前景如何?不同的選舉結果會對歐洲一體化進程產生什么樣的不同影響?

    會場討論

    針對這些問題,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青年學術交流中心于4月25日舉行第三期“淮海觀天下”活動,邀請上海外國語大學歐盟研究中心忻華副教授、復旦大學法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張驥副教授、同濟大學德國研究所朱苗苗副教授、上海歐洲學會楊海峰副秘書長和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戴軼塵博士對第一輪投票結果進行了分析,對第二輪投票結果進行了預測,并分析了不同大選結果對于歐洲一體化的可能影響。

    忻華副教授概括了這次法國大選中幾個現象。第一,反全球化、反地區一體化、反建制、反主流的政治力量正在發出越來越強烈的聲音,對于法國影響越來越大。第二,過去被認為是非常激進和極端的主張,現在能夠堂而皇之地被提出,說明法國目前國內矛盾已經處于相對來說比較激烈的狀態。大選結束并不是事件的終結,不會天下太平,后續可能還會看到一系列事件發生。特別是那些通過種種大選無法實現自己的訴求、無法讓自己的訴求得到伸張的政治力量是不會善罷甘休。那些被淘汰的候選人已經集中起力量專注于法國國會大選,角逐總理職位。第三,歐盟一反過去常規,公開對法國的大選表達具體想法和觀點。

    張驥副教授認為,從美國特朗普當選,再到英國的脫歐,使得我們看到一種反全球化的力量、反歐洲一體化的力量,以及更為根本的民粹的力量。外界之所以關心這次法國大選,部分是因為這是第五共和國以來最難預測的一次大選。極端政治力量的表現十分突出,如果你把極右、極左兩個候選人的支持率加起來大概是百分之四十多。現在輿論普遍對馬克龍在第二輪勝出持樂觀態度,包括馬克龍自己信心滿滿。恰恰是這個時候,要擔心勒龐是否有當選可能。看馬克龍的成長歷史和政治綱領,他經歷的實際上是典型的一個法國的精英成長的路徑。他要贏得第二輪選舉,取決于他能不能在接下來的兩周進行一定的調整,特別是說服原來不支持他的那些人來支持他。他作為精英中的一員,能不能在最后吸引普通大眾最后支持他,這是很關鍵的一點。從總體上來講,馬克龍當選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但是不能排除勒龐的可能性。另外,從這次選舉中極端的脫歐的力量得到的支持可以看出,不管誰上臺,他都不能不去照顧到法國社會內部現在反歐盟和反一體化的情緒、主張的上升。當然,極端力量為了贏得大選也在變化,勒龐實際上已經從她很極端的立場里面往后退了一步,她所在國民陣線也在改變自身。

    朱苗苗副教授首先介紹了德國媒體對法國大選的反應。第一輪投票結果讓德國松了一口氣,認為馬克龍當選可能性比較大,非常高興。但幾乎所有德國媒體也指出,大選體現出了法國社會的嚴重撕裂。她還分析了馬克龍如果當選是否能夠改變法國的問題。雖然馬克龍自稱沒有黨派,既不是左也不是右,其實也就是說他既是左也是右。但在媒體的報道中,馬克龍的形象是非常進步的,非常現代的,勒龐則代表了被遺棄的、落后的、憤怒的群眾的聲音。這樣媒體報道會有一定的誤導,馬克龍本身及其目前體現出來的政策思想更像一個所謂的技術官僚。如果馬克龍當選但無法撫平法國當前的民憤的話,就難以真正地改變法國。五年以后,極端勢力甚至有可能變得更加強大。

    楊海峰博士介紹,對于第二輪投票目前的民意調查是馬克龍將62%對勒龐的38%獲勝。但是,因為出乎意料的問題太多,學者現在都不太敢做確定的預測。他強調,勒龐所代表的極右勢力不是現在新冒出來的,它是在反全球化這樣一個新的背景下出現的一個老問題。我們是不是要那么擔心法國的極右翼或者歐洲的極右翼?目前是不是有點風聲鶴唳的感覺?關于不同選舉結果對歐洲一體化進程產生什么影響?他認為,無論是勒龐還是馬克龍當選,面臨的挑戰都太多。他們會成為一個什么樣的總統,他們怎樣帶領法國,怎么帶領他們的政黨或者運動去進行國會的選舉、進行組閣,都存在很多不確定性。接下來的法國政局仍然有非常精彩的地方,有待于我們進一步觀察。

    戴軼塵博士,非傳統建制派的馬克龍和勒龐進入第一輪大選,反映了法國上下對傳統的政黨政治、政策的不滿,但這種要求變革的愿望以及人心思變的程度仍是有限的。對法國國內政治變革最大的其實是梅朗雄,他甚至要求修改法國的憲法。但他沒有進入第二輪大選,說明當前法國人的變革意愿并沒有達到追求根本性變革的程度。馬克龍還是脫胎于原來法國政治精英的生產體系,他的政策綱領也吸收了很多社會黨和右翼共和黨的主張。至于勒龐,她也在不斷淡化其種族主義色彩,她更多地體現為一種民族主義。所以,在勒龐不斷對其政策綱領進行調整之后,是不是還能稱她是極右翼,這是要打一個問號的。不管他倆誰最終上臺,極右翼的勢力和梅朗雄那種極左翼的勢力將長期存在。我們對民粹的擔憂被過度放大了,民粹主義本身不是一種強烈的意識形態,而是一種政治運動或者進行政治動員的口號,它需要依附于某一種意識形態,它對于歐洲的沖擊的限度是有限的。相對來說,如果馬克龍上臺,他與傳統政治精英之間的磨合會比較順利,而勒龐上臺則可能面臨較多沖突。要看未來法國到底怎么走,還要關注接下來的立法議會的選舉,看政府到底如何組成。

    在第一輪發言之后,各位發言人就馬克龍的政治底色、法國媒體與民意、勒龐接下來的選擇、對極右翼思想的看法以及第二輪投票后歐洲一體化前景等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在提問環節,來自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的宋卿博士就可能的左右共治、馬克龍和勒龐的外交政策,澎湃新聞記者于瀟清就接下來選舉的變數、新民晚報記者齊旭就勒龐如果上臺后的法國走向等問題與發言人進行了交流。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李開盛主持了此次淮海觀天下活動。“淮海觀天下”是由上海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所青年學術交流中心打造的,以優秀青年學者為主體,專業、深度的外交政策公開討論平臺,每一至兩個月舉行一次。

    (李開盛  供稿)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