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4日下午,由上海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所青年學術中心主辦的第二期“淮海觀天下”專題研討會在上海社會科學院總部順利舉辦。本次研討會聚焦朝核問題,主要探討朝核問題的根源來由以及解決該問題的可能目標和方案。
發言人包括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龔克瑜博士、寧波諾丁漢大學莫凱歌教授(美)、上海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朝鮮半島研究中心主任詹德斌博士、同濟大學助理教授丁榕俊博士(韓)和上海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所郝群歡博士,五位分別來自中美韓三國的學者針對如何破解朝核僵局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其中,龔克瑜博士從朝鮮、地緣政治、權力、制度和認同五個不同視角詳盡地分析了朝核問題的特殊性與復雜性。她認為,徹底解決朝核問題同樣需要多方面的考量,各國應該清楚認識到盡管朝核問題是一個長期問題,但我們應設立一些中、短期目標以做到先管理再解決。來自美國的莫凱歌教授則指出朝核問題的關鍵還是朝鮮自身政權特性和不安全性,美國在該問題上應當以和平的手段先發制人,在對朝外交手段上需更加靈活多變。詹德斌博士認為朝鮮擁核的原因是不斷變化的,時至今日已無法認定該問題僅僅是某一方的責任。朝鮮的目標是成為一個“東方核大國”,在此前提下當事各國如何找到一個能夠有效促使朝鮮棄核是非常困難的。韓國的丁榕俊博士另辟蹊徑,他從多元認識論出發認為朝核問題的根源是因為國家間缺少共同的語言和話語體系,這些問題需要一種客觀的科學理論來解決。郝群歡博士主要分析了為何朝核問題會形成現在的僵局,中美韓三國在朝核問題上目標不一致、手段不一致以及責任歸屬不一致造成了如今三國間互相推卸責任的局面。
在之后的討論環節中,各位嘉賓圍繞朝鮮棄核的可能性,如何促使朝鮮棄核以及當事各國應該執行何種手段來解決朝核問題等話題展開了激烈的辯論。詹德斌博士首先拋出了自己的觀點,他的建議是從安全角度可以考慮先行消除朝鮮部分不安全感以及默認它擁核的現狀,但是必須嚴守紅線,不允許朝鮮對外核擴散。要做到這一點更需要周邊國家保持嚴格一致,尤其是在中美之間。莫凱歌教授則堅持應加速開展與朝鮮領導人的和平對話,他認為過去美國已經嘗試了許多不同方式、設立了太多紅線,但收效甚微,而朝鮮領導人真正需要的是其他國家以一個平等的姿態來與它交流協商。丁榕俊博士認為若是在政治、法律層面承認朝鮮的核地位可能會給予它更多的談判籌碼,在這一方面韓國肯定持慎重態度。龔克瑜博士指出朝鮮真正需要的是美國國會能夠通過生效的協議或條約,而不是與某一屆美國總統達成的一紙文書。而這些,恰恰是美國政府無法給予朝鮮領導人的。郝群歡博士將問題歸結到國家間缺乏相互間信任,朝鮮需要的是國際社會的真正承諾來維持其國內統治與發展,而國際社會反之需要朝鮮給出承諾正式棄核,而雙方相互間不信任導致該問題持續僵化,陷入死循環。
盡管與會的各位專家學者對于朝核問題如何解決給出了不同的見解和看法,但在場諸位都堅定地認為應當通過和平手段來達成目標而非軍事暴力手段。朝核問題的未來不應通過戰爭來完結,國際社會應當共同努力尋求新的路徑,爭取早日實現半島和平與穩定。
(顧聰超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