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斯坦教授圍繞美國教育的演變和特征闡述了藝術音樂的人文教育作用。他指出,英國的早期教育體系是為了培養紳士和國會議員;而德國是注重培養工業技術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在美國內戰期間,當時創辦了康奈爾大學,主要致力于美國工業和農業的拓展。19世紀,又涌現了芝加哥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它們綜合了英德大學的特點,既培養精英,也造就專業人才。20世紀,美國推行開放式的人文通識教育。大學一年級不設專業,學生可以選修任何課程,包括藝術音樂的人文課程。教學中以提問題的方式代替專制灌輸式的主題教育,鼓勵和培養學生思考問題,提出問題和動手解決問題,問題沒有統一答案,也不怕犯錯誤。理工科學生學習藝術音樂類的人文課目,有利于他們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博大胸懷。比如,愛因斯坦就非常崇尚美的事物,在他的研究中也體現出這種完美感。教授還認為,翻譯轉換是十分重要和復雜的。從一種語言轉換到另一種語言,從語言轉換成視圖,音樂轉換成視圖或者語言等都是十分奇特的。
演講結束后,波特斯坦教授與上海猶太研究中心的學者和上海音樂學院的師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關于曾經在中國嬰兒教育方面比較流行的“莫扎特效應”,他認為,音樂中和聲旋律的完整結構和邏輯性對人的認知是有影響的,可以幫助提高人的認知和記憶能力。談到多元文化,教授指出,這是一個對應文化霸權的概念。對多元文化要分門別類比較困難,因為多元文化中時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至于猶太音樂為什么在歐洲那么突出,教授覺得,這與1789年開始猶太人解放運動有關。猶太人為了積極融入歐洲社會,竭盡全力展示自己的才華,尤其在音樂方面。相比歐洲,美國猶太人的音樂造詣是走下坡路,因為猶太人不需要去證明什么。另外,當猶太人在全世界離散時,嚴格意義上的猶太音樂已經難以界定,因為猶太音樂里已經融入了當地文化的元素。最后在談及巴德學院的人文綜合教育模式時,波特斯坦教授直截了當地批評道,現在美國的高中教育非常差,加上當今信息社會越來越依賴全息圖像和數據庫,就像醫生這樣的專業人才都不思進取,按圖索驥,他們的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每況愈下。因此,巴德學院就是要在全世界推廣通過音樂藝術進行的人文綜合教育模式。在美國開辦了三所,在俄羅斯開了一所,希望在中國也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