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劉鳴研究員和盤古智庫秘書長王棟博士分別致辭。劉鳴常務副所長對本次會議主題設定及同盤古智庫合作的初衷進行了介紹,并表示十八大以來,我國外交取得很多開創性成果,集中體現了中國的治理理念和哲學思想。在國際體系持續轉型、國際形勢日趨復雜的態勢下,中國外交將面臨著更多的挑戰,需要學界對此進行廣泛、深入討論。
王棟秘書長對盤古智庫建設思路進行了介紹,指出本次與作為國家高端智庫的上海社會科學院的合作將是盤古智庫探索智庫建設的新模式之一。他高度肯定了本次學術會議的高效、權威和及時,希望通過本次會議能夠形成具有前瞻性、創新性、思想性、有高度的且具政策相關性的學術思想,發揮智庫在中國外交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本次會議設定五大議題和圓桌討論,從中國外交理念、外交抉擇、大國戰略、中國與周邊和中國與世界等維度展開討論,聚焦十八大以來的中國外交發展與走勢。
第一個議題討論的主題是中國外交評估與思考,崔立如(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前院長、研究員)、時殷弘(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國務院參事、盤古智庫高級顧問)、唐永勝(國防大學戰略研究部副主任、少將、研究員)、呂晶華(盤古智庫副秘書長、高級研究員)先后發言,對十八大以來的中國外交、安全戰略態勢進行了回顧與總結,重點就中國外交政策與理念評估及未來發展空間、中國的外交戰略態勢變遷、中國的國家安全戰略挑戰與如何協調強軍目標與外交政策關系等進行了討論。
第二個議題的主題是大國戰略與中國抉擇,王棟(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盤古智庫秘書長)、劉軍(華東師范大學國際關系與地區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龐中英(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發展研究院院長、特聘教授)、周方銀(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東國際戰略研究院教授)分別發言,對中美、中俄大國關系以及中國的發展戰略進行分析,主要涉及特朗普治下的中美關系、中國對俄外交的創新方式、新發展主義的世界秩序和大國戰略互動下的中國選擇。
第三個議題的主題是全球新挑戰與中國外交新作為,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楊成、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程亞文等相繼發言,對十八大以來中國在大國外交統籌、外交突破取得的成就進行概括,同時對復雜的權力結構背景下中國外交面臨的問題做出分析,并提出未來中國外交調整的具體思路。
第四個議題的主題是周邊關系與中國外交新突破,張蘊嶺(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學部主任、山東大學特聘教授)、李開盛(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林民旺(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盤古智庫學術委員)等人對亞太競合態勢下的中國周邊外交進行論述,特別是分析了中國周邊外交的新方略、政策表達與戰略化,以及周邊區域合作的新形勢,進而提出了一些新的設想和應對之策。
第五個議題圍繞中國與歐洲、拉美、中東等地區的關系展開,重點探討了這些區域的發展前景以及中國外交在這些區域開展的創新性設計。其中崔宏偉(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在對歐盟前景分析的基礎上探討了中歐關系的未來發展,江時學(上海大學特聘教授、拉美研究中心主任)通過對中國與拉美國家關系中若干問題的闡述,分析了中國的外交藝術,余建華(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則著重分析了中國中東外交中的傳承與創新的問。
在圓桌會議討論環節,專家學者側重于對我國外交決策實施機制以及智庫作用發揮進行討論。大家一致認為,未來,中國參與國際社會需要融入中國的理念和行動,體現中國的方式,以此引領新的發展方向。“一帶一路”倡議就是中國發展合作形式。中國仍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繼續提高中國經濟實力,在世界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大家還認為,智庫建設首先要有創新認識,不是簡單地提出概念,而是對戰略問題、外交問題要有規律性、系統性研判,在此基礎上適應規律、運用規律,順應形勢的發展。其次,注重理論聯系實際,而不是將其割裂,只有這樣才能對重大的現實問題提出深層次的理論思考。最后,智庫在建設過程中一定要重視與社會輿論的溝通,讓社會大眾對外交政策形成理性認識,避免情緒主義的泛濫,等等。
最后,王棟秘書長和劉鳴常務副所長分別代表兩家智庫對會議進行了總結,并表達了今后進一步開展合作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