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特朗普政府執政后表態不再延續奧巴馬時代的亞太再平衡戰略。經濟層面,宣布退出美國主導的TPP協定,確立美日雙邊經濟磋商機制,要求對美韓自貿協定重新談判,調整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機制;安全層面,放棄奧巴馬政府對朝“戰略忍耐政策”,對朝采取軍事高壓、經濟制裁與外交手段并行,重申美國對日、韓的同盟安全承諾,挑戰歷屆政府堅持的“一中原則”,南海問題保持積極介入態勢,等等。迄今,特朗普政府尚未出臺明確的亞太戰略和對華政策,這為亞太地區經濟、安全走勢增加了不確定性。
在此背景下,美國陸軍戰爭學院戰略研究所為撰寫亞太政策報告,組織了一批調研團隊來我所開展學術交流,就當前東亞熱點議題展開討論。雙方就中美經濟關系、朝核局勢、南海爭議、日美同盟等進行了充分討論。
作為奧巴馬政府時期推進的再平衡戰略重點就是TPP,特朗普上臺后隨即宣布退出TPP,從而在地區和全球范圍內就其影響引發極大的爭論。美方學者也是極為關注中國的立場。國際問題研究所吳其勝博士認為,美國退出TPP主要是因為其國內政治的原因。特朗普政府主張雙邊談判的方式,但其所談判的新的雙邊貿易協定多數內容將會繼承之前TPP的談判成果。
在談及特朗普政府上臺后的中美經貿關系發展時,吳其勝博士認為,特朗普所主張的“美國優先”貿易政策給雙邊經貿關系帶來較大的不確定性。中美領導人會晤建立了“全面經濟對話”這一溝通合作機制,并通過“百日計劃”為管控雙邊貿易摩擦提供了“緩沖區”。在影響雙邊經貿關系深層次因素依然存在的情況下,雙方應該探討在基礎設施建設、能源、制造業等領域進行合作的可能性和途徑,盡快重啟雙邊投資協定的談判,為兩國企業的投資提供更為透明和可預期的環境;美方應該以更為積極的心態參與“一帶一路"倡議,雙方應加強在第三方市場的投資合作,并為地區經濟發展提供亟需的公共物品。
今年以來,朝鮮半島緊張局勢不斷推高。金正南遇害,朝鮮多次開展導彈試驗,美國在韓部署“薩德”系統,美韓日進行高強度的聯合軍演,大規模的軍事力量集結至朝鮮半島。同時,美國認識到朝核問題的復雜性,也沒有放棄外交努力解決朝核問題的努力。對此,美方學者仍有疑慮,簽署和平協定保障朝鮮安全能否換取朝鮮棄核。郝群歡博士指出,朝核危機剛剛爆發時,朝鮮試圖擁核自保,但隨著局勢的發展,朝鮮在保證國家安全的同時,也要竭力確保政權的穩固。朝鮮很難相信美國口頭同意簽署和平協定,除非美國能使朝鮮完全確信其安全與政權都有保障,否則很難在核問題上有所松動。美方要意識到中方在應對朝核問題上作用的局限性,中朝之間也存在著嚴重的信任赤字,中國無法為朝鮮提供核保護傘,朝鮮的安全是由其政治決定的,中國政府不會謀求主導朝鮮。美國要對中國在半島問題上付出的努力予以公正看待,美方任何對中國努力的質疑都會增加中美合作解決朝核問題的難度。
近期,南海局勢漸趨平穩并沒有使得美方介入的意愿下降。美方學者認為,特朗普政府的南海政策不會是進攻性的而是會更為積極的,在主權爭議上依然不會持特定立場,美方始終關注南海地區的航行自由和中方在南海島嶼的軍事建設。胡志勇研究員表示,南海諸島是中國固有領土,中國重視美方南海航行自由的安全關切,但美方不能以此為由侵犯中國的領土主權與管轄權,“抵近偵察”更是危及中國安全。中方在南海的島礁建設更多是防御性的,未來將更側重于利用這些設施為地區提供公共產品,中美雙方可以在南海地區有效開展合作,前提就是相互尊重彼此安全關切,不炒作、不挑釁。
安倍第二次執政以來,在防衛政策調整方面步伐加快,突破尺度之大引發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在美方學者看來,日本防衛政策調整是適度的、可控的,也是地區國家能夠接受的。美方鼓勵日本發揮更大作用,在維護地區和平方面承擔更多責任。對此,束必銓博士認為,日本防衛調整的程度要由各個國家根據自己的判斷來評估。中國可以理解日本調整防衛政策的訴求,但基于歷史原因,且日本始終渲染中國安全威脅以此煽動國內民族主義情緒,為其突破戰后防衛體制消除障礙。中國難以接受,日本應該采取協調方式爭取中國的理解,而不是采取對抗方式。美國不能只看到利用日本協助減輕美軍負擔,也要防止日本利用美國謀取更大私利,否則也會損害中美關系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