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4日,上海合作組織前任秘書長伊瑪納利耶夫先生到訪國際所,與我所科研人員開展座談。
伊瑪納利耶夫先生首先圍繞中亞地區的相關問題做了主題報告。他指出,中亞從來都不是一個封閉的完整概念,無論是歷史還是現實,中亞都是一個多元文明的組合體,存在多種教派、政治思潮和意識形態。蘇聯解體時,中亞是被趕出了蘇聯,所以在獨立之初,中亞各國并不清楚如何成為一個獨立國家,也沒有形成自己的發展道路。目前各國形成的政治體系雖然存在差別,但更多還是取決于領導人,其對外政策也更多是符合領導人個人的利益。
從地區層面看,中亞各國之間的關系非常薄弱,例如有關水資源的談判,至今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因為俄羅斯強大影響的存在,中亞很難做成自己的聯合體,例如曾經存在的中亞合作組織,也在俄羅斯的推動下并入了歐亞經濟共同體。而目前中亞各國參與的區域性機構和地區組織,都是俄羅斯推動和主導的。因此,中亞國家的主要任務是如何擺脫俄羅斯的影響。而上述這些因素將影響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以及帶盟對接進程。
而中亞的域外國家,如美國、中國、伊朗等,都在對中亞施加影響,但地區國家更多愿意在雙邊層面發展關系,對不同的地區合作倡議也持有不同的態度。俄羅斯目前推動的歐亞經濟聯盟存在兩個問題,第一,沒有形成真正的一體化,第二,沒有地區認同。各國甚至在術語的使用上也存在不同理解,沒有達成一致認識。這些都阻礙了歐亞經濟聯盟的發展。
中亞各國對中國的“一帶一路”總體上持支持態度,因為中國的“一帶一路”是開放性的,側重于項目合作,可以為各國發展帶來實際利益。但需要明確的是,中亞各國在項目需求上是存在差別的。因此,在具體建設中,應該針對不同國家的需求合理設定合作項目。
俄羅斯最新提出的大歐亞伙伴關系,覆蓋面太廣,如何聯系這么多的歐亞國家存在問題。此外,建立大歐亞伙伴關系,需要創設標準和系統,不僅需要經濟治理機構,也需要集體安全體系,在當今世界出現各種危機的背景下,大歐亞伙伴關系的構建是一個復雜的工程。
伊瑪納利耶夫先生的主題報告后,國際所科研人員圍繞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的雙邊合作、中吉烏鐵路、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前景等問題與伊瑪納利耶夫先生進行了探討。
穆拉特別克·伊瑪納利耶夫,吉爾吉斯斯坦國務與政治活動家,2010-2012年任上海合作組織秘書長。
本次活動為國際問題研究所地區合作研究室與“一帶一路與地區合作機制”創新團隊共同舉辦,地區合作室和創新團隊全體成員及國際所部分科研參加了座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