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軍老師認為,安全概念具有雙重屬性,一方面指客觀現狀,即不存在現實的威脅;另一方面也指主觀心態,即不存在對威脅的恐懼。相應地,安全困境也有客觀的和物質的原因。從主觀認知的視角探討安全問題,導致了有關“安全化”的研究。行為體面對的安全問題,在任何意義上都是一定關系的產物。因此研究安全問題就要研究各種互動,包括國家間、國家與國際政府間組織、國家與非政府組織、國家與公民、政府間組織之間、政府間組織與非政府組織之間的互動。要著眼于安全互動的不同形式與屬性,包括雙邊與多邊、對抗與合作等領域的互動。同時要探討影響安全互動的重要因素:地緣、實力、制度、認同等。要重視安全互動產生的系統效應,包括連鎖效應、聯動效應、傳染效應、漣漪效應等。行為體圍繞安全問題進行討價還價,如果解決辦法得到各方的同意,那么它就具有了合法性。有了合法性,行為體的利益訴求才能真正得到實現。行為體進行安全互動所形成的整體就是國際安全體系。基本要素:單元、互動、整體結構。只有關注體系的問題性,才能理解體系的屬性。冷戰時期的兩級體系核心問題是超級大國爭霸或保持均勢。國際安全體系的類型,包括權力體系、制度體系和觀念體系。行為體的互動遵守規范,就出現國際秩序。當代的國際秩序以聯合國為架構。
李少軍老師指出,當今世界正從美國作為唯一超級大國發揮作用的時代,向著更多國家攜手應對的體制轉變。缺乏突出領導者。世界舞臺比原來擁擠多了。權力擴散是一種新進程,也更難以控制。各種國際安全機制在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大國的主導作用,不在于權力較量,而在于動員眾多中小國家建立共識。國家間協調各種不同的利益,主要靠外交,但外交的作用是有限的。條件不成熟,機制的建設就推進不了。解決各種國際安全問題,多邊外交過程曲折漫長,作用不理想,但人們別無選擇。